从“请勿触摸”到“全方位互动”: 新技术助力博物馆“新体验”

图片
图为人们参观博物馆。

11月初,随着日本最出名的俳句大赛之一的伊藤园新俳句大赛开始向全社会募集作品,今年5月新开放的伊藤园“茶博物馆”在社交媒体上重回热门趋势。在这座“体验型博物馆”内,游客不仅可以了解从茶叶园开始的一道道制茶工序,还可用急须壶给自己泡一杯香茗,甚至可以在隔壁的“茶文化创造博物馆”动手体验如何使用茶碾研磨茶叶。

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全球博物馆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博物馆不再局限于“请勿触摸”的静态展示,而是通过多样化的体验方式和先进科技与观众进行“全方位互动”。

打破界限,沉浸式体验展览

在日本神奈川县的小田急电铁“浪漫列车博物馆”内,一个占地面积约190平方米的巨大模拟设施,再现了从新宿到箱根铁路沿线的所有设施。参观者可以站在已经退役的老列车的驾驶台前,从驾驶员视角搭乘小田急电铁踏上“真实”的旅程。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通过创新的“博物馆里的一夜”活动,让观众能够在夜晚亲身探索这个全球顶级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奇妙世界。从夜间开始,游客可手持手电筒探索博物馆——与巨大的古代动物模型面对面,感受静谧夜晚中历史的气息。上半夜还包括丰富的互动环节,如主题工作坊、3D电影展映等。在下半夜,参与者可以在标志性的29米长蓝鲸模型下方安顿入睡。

在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博物馆,访客则可体验独特的多感官互动。在博物馆四楼的“虚拟指挥”展厅中,游客可以化身指挥家,执起指挥棒,体验指挥著名的《蓝色多瑙河》《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等乐曲。当访客挥动指挥棒时,音乐会随着他们动作的速度、位置等实时变化。

卢浮宫的埃及馆通过AR技术,为观众带来了跨越千年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在这个拥有6000多件珍贵古埃及文物的展厅中,展厅内的二维码标识牌成为这场时空之旅的钥匙——当游客拿出手机扫描时,几千年的历史瞬间在眼前鲜活重现。那些已经褪色的石碑通过AR技术重现了当年的色彩与壁画,象形文字清晰可见;空荡荡的石棺中“浮现”出墓主人的虚拟影像。而埃及馆门口的一片空地上通过AR投影出一座高耸的埃及方尖碑,在它原本就曾计划被放置的地方,将历史的遗憾悄然填补。

在日本,teamLab的“无界”展览将沉浸式体验推向极致。展厅中没有传统的展品界限和固定的展品,而是创造出流动的光影世界。观众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体验艺术魅力。当观众触碰投影的花朵时,花瓣会随之飘落;走过瀑布投影时,水流会为观众让路。整个空间仿佛是没有边界的梦境,打破了人与艺术品、环境及他人之间的传统界限。

科技加持,重新定义展示方式

从单向知识传播到多维度互动体验,从静态展品陈列到动态沉浸式体验,博物馆行业正在突破传统界限,探索展示艺术与文化体验的新方式。这些“实境互动”超越了传统的观赏模式,邀请参与者成为体验的主角。

这一变革源于“体验时代”的深刻影响。随着社会发展进入体验经济时代,观众对文化消费的期待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信息,而是渴望更多的情境互动,与文化对象有情感性的交流,创造自己的体验。博物馆学专家约翰·福尔克和琳恩·迪克林强调:“最好的博物馆体验就是具体化的、沉浸式的、社会化的、好奇的、协助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也是策展人对博物馆体验的追求。浪漫列车博物馆的负责人表示,“我们将重点放在体验感的营造上,为的就是让各个年龄段的参观者都能够乐在其中。”

与此同时,科技的快速发展为这一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持。全息投影、多媒体触摸屏、传感器、虚拟现实等技术正在重新定义博物馆的展示方式。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也有过相似的观点:“如果博物馆想在当今媒体饱和的世界向广大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那么就需要理解并接受21世纪的媒体技术。”这正是博物馆转型的新方向:通过新媒体技术提高强化观众的观感体验,深化对文物和展品的认知。

这场转型背后,是对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反思:文化不应是高高在上的、遥不可及的,而应该是生动的、可触摸的、能引发共鸣的。当参观者能够通过五官去体验时,历史文化就不再是冰冷的符号。

  作者:刘佳雯

文:刘佳雯图:新华社编辑:沈钦韩责任编辑:张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