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永无止境——重温邓小平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20周年,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重读改革开放的宣言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不仅是对邓小平不朽功勋的铭记,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得启示,汲取力量,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增强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坚定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不断开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一、 历史背景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但客观现实却是,当时的中国大幅落后于时代。一方面,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启了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显著拉大了与社会主义的差距,并凭借发达的生产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出了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政策,大大缓解了国内社会矛盾。特别是同期的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韩国抓住了西方发达国家对外转移产业的历史机遇,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

在这一历史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深刻认识到了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追赶时代步伐,开启改革进程,在当时绝非易事。党内较长时间存在“左”倾错误的影响,而最突出的障碍是1977年2月提出和推行的“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两个凡是”造成了思想禁锢,首先使人们对“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毛泽东的指示”“判断历史事件的是非标准到底是什么”等问题产生了困扰,不可避免出现了实事求是与“两个凡是”的争论。在“两个凡是”提出不久,邓小平就明确表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强调要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体系来对待,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第二天,《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这篇文章,新华社向全国转发。文章发表后产生强烈反响,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虽然这是一篇正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哲学文章,但由于它同“两个凡是”尖锐对立,并且触及盛行多年的思想僵化和个人崇拜,因此讨论一开始就遭受到了指责和压力。关键时刻,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旗帜鲜明地给予了这场大讨论以及时而有力的支持,并号召“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迅速在全党全社会展开,一个个思想禁区被冲破,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了理论基础。

1978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召开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的争论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几个月,会议上,陈云在东北组作了题为《坚持有错必纠的方针》,率先提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意见,引起强烈反响。随后,会议对真理标准等问题展开思想交锋,进行了热烈讨论,使会议议程发生改变。

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下文简称“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确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二、 主要内容

“讲话”全文不到8000字,分为四个部分:“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思想路线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邓小平的讲话提纲挈领地抓住了历史转折中的最根本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问题,围绕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吹响了开启改革的嘹亮号角。

(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这是邓小平开篇提出的重大论断,是首要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解决思想观念的问题、不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不从思想上调动起人们对于实现四个现代化重大历史任务的认识,不解放和激发社会活力,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但在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影响下,人们的头脑被各种条条、框框困得死死的,对于很多由此产生的怪现象都熟视无睹:思想一僵化,很多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不讲党性,不讲原则,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照抄照搬照转、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对立起来,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严重起来了。所以,开篇邓小平就把解放思想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进行把握,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解放思想,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哲学方法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但是,思想观念本身具有独立性和稳定性,表现出巨大的惯性、惰性以及根深蒂固特征,是任何思想解放都不得不面对的强大阻力。邓小平在讲话中列出了当时思想不解放的四种情况:一是迷信盛行,打击压制,不敢解放思想;二是权力过分集中的官僚主义下,不用解放思想;三是赏罚机制不明,不愿解放思想;四是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因循守旧,不求进步,不想解放思想。这些思想观念的障碍,禁锢着人们的头脑,阻碍着事业的进步,必须加以破除。

所谓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所以,强调解放思想,就是强调实事求是。邓小平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实事求是,把实事求是确立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于是恢复和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并且,邓小平在重申“实事求是”原则的同时,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注入了解放思想的全新内涵。在邓小平看来,解放思想从来不是抽象的、无原则的,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解放思想,决不能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是与实事求是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

(二)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民主是解放思想的条件。”邓小平认为,思想不解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主发扬不够,解放思想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民主和集中是辩证统一的,但在当时特别需要强调民主,要创造民主的条件。

一是要大力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邓小平在讲话中重申了“三不主义”,强调“在党内和人民内部的政治生活中,只能采用民主的手段,不能采取压制、打击的手段。宪法和党章规定的公民权利、党员权利、党委委员的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

二是要发扬经济民主。邓小平认为,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效率,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有计划地大胆下放经济管理权,对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发挥各主体的主动创造精神。要把革命精神与物质利益激励结合起来,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承认和重视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实行按劳分配,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从事生产劳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要加强法制建设。他在讲话中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人民民主权利有了法律的保障,人们才能真正放下思想包袱,敢于解放思想。   

(三)解放思想的落脚点

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解放思想从来都不是漫无目的、无的放矢的,问题导向贯穿始终,解放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必须以真正解决问题为落脚点。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要赶上时代,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要一心一意地搞经济建设,但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而当时,如何评价毛泽东是关系到安定团结的重大问题。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轰轰烈烈持续数月之久,就反映了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分歧不消除,思想不统一,就无法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所以,邓小平在讲话中强调“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这是解放思想的需要,也是安定团结的需要。目的正是为了向前看,正是为了顺利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

邓小平在讲话中确立了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两个基本遵循,一是“有错必纠”的原则;二是“大处着眼”的策略。在此基础上,以非凡的政治胆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为毛泽东的评价问题定下了总基调,要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深刻认识到“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强调要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体系来对待,“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由此为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正确解决“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根据新的实际和发展要求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样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思想统一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聚焦经济建设。在“讲话”中,针对当时的情况,邓小平尤其强调了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政策三个方面。在管理方法上,要注意克服官僚主义,务实增效,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允许和鼓励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做法。在管理制度上,强调要加强责任制,通过赏罚严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经济政策上,提出“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先富带后富,困难地区国家给与帮助的共同富裕思想。邓小平强调,“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这个大政策,确实推动了中国改革事业蓬勃发展,推动中国面貌日新月异,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三、 重要启示

重温改革开放的宣言书,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当年,“解放思想”作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和锐利武器,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引领伟大转折,充分显示了强大的思想引领力。

改革开放到今天已经46年了。纵观改革历程,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大解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走出了一条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迈向富强的崭新道路。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还需要解放思想来打头阵吗?答案是肯定的。

2024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实现现代化问题,把“三个进一步解放”即“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提了出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的阐释中,“三个进一步解放”的内涵得到拓新,做出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新概括。虽然表述略有差异,但精神实质相同,都突出了思想引领变革,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

实际上,早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把“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随后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专门讲道,“‘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在阐释三个方面的关系时,把“进一步解放思想”列于首位,特别强调其“总开关”作用。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总开关”。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改革开放历经艰难曲折而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解放思想对于我们党而言,不是解决问题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对于改革开放实践而言,解放思想不是一步到位的终点,而是继续前行的起点。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但在不同历史时期,解放思想具有特定的理论内涵与鲜明的实践指向。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解放思想主要是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思想主要是破除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解,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与封闭僵化的老路分道扬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新时代进一步解放思想,不仅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更要站在历史自信的高度,破除“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增强不走改旗易帜邪路的政治定力,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破和立的变革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作者:刘丹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