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山内地区是指陕西、四川和湖北三省交界地区的秦岭山系主梁、大巴山一带。明清时期,数省交界地区的地方治理力量本就相对薄弱,加之外地流民的不断迁入,三省山内地区产生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成为动乱频生的难治之地。自明代中期以后,欲有所作为的施政者都在不懈探索对这一“盗贼渊薮”地区的治理之道,清代的严如熤正是其中之一。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严如熤特别重视舆图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编绘了许多三省山内舆图。
严如熤(1759—1826年),字炳文,号乐园,湖南溆浦人。严如熤年少时,求学于岳麓书院,师从曾任鸿胪寺少卿的罗典,究心舆图、兵法之书,后获得了优贡生的身份。他勤奋好学,留心军事、地理,注重实用。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湖南、贵州边境苗民起义,严如熤被湖南巡抚姜晟征聘为幕僚,草拟《平苗议》十二则,逐渐显露个人才能。嘉庆五年(1800年),他以孝廉方正科赴廷试,针对当时的白莲教起义,上“平定川、楚、陕三省方略策”,得清廷赞赏,被嘉庆皇帝亲擢第一,以知县衔派往陕西授用。严如熤一生先后在陕西任洵阳知县、定远厅同知、潼关厅同知、汉中知府、陕安兵备道、陕西按察使等职。
严如熤编绘的三省山内舆图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其所著书籍中的附图,包括《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中的《三省山内简明地图》,以及《汉南续修郡志》所附诸图和《三省边防备览》所附诸图;第二类是单幅地图,现存主要有《汉江以北四省边舆图》《汉江以南三省边舆图》,两图为一套地图,并称为《汉江南北图》。此外,还有一些单幅地图已经佚失,如《三省山内总图》《三省边境山川道路图》,它们目前仅存在于历史典籍的记述 之中。
《三省山内风土杂识》是严如熤编著较早的一部叙述三省山内地区社会政事、民情风俗的著作,其中阐述了其地方治理的主张。据辛德勇介绍,该书嘉庆原刻本中附有一幅《三省山内简明地图》。全图以传统形象绘法绘制,方向为上南下北。汉江贯穿地图的中央,南北边缘分别为岷江和渭河,三条河流之间则是绵延的秦巴山地。各级政区和重要村镇地名点缀其间,其中政区均用特定的符号表示,并用点线相连表示道路,道路旁还注有通行情况的描述。《三省山内风土杂识》大致成书于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故推测《三省山内简明地图》的成图时间也在这一时期。可以说,它是目前留存最早的严如熤编绘的三省山内舆图。虽然受限于图幅大小,村镇地名表达也十分有限,但其基本刻画出三省山内地区的地理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之后三省山内地区总图的基本形式。
嘉庆十三年(1808年),严如熤任汉中知府,他深知只有在熟悉当地的行政建置以及自然地理后才可发展百业,他便有意纂修方志。嘉庆十八年(1813年),严如熤编成《汉南续修郡志》。这部方志价值颇高,成为之后汉中乃至陕南地区纂修方志的范本之作。道光年间,林则徐在致《大定府志》主修人黄宅中的信中,将严如熤的《汉南续修郡志》与冯敏昌的《孟县志》、李兆洛的《凤台志》、黄宅中的《大定府志》并称为“四大名志”,其余志书“未能望其项背”,足见《汉南续修郡志》地位之重、价值之高。志中共有舆图26幅。其中卷一共有舆图16幅,包括汉中府城图、汉中府属疆域图、汉中府分县疆域图以及各类专题图;卷十九《军制》绘有《马厂图》1幅;卷二十《水利》绘有以《南褒山河堰图》为代表的9幅 河渠水利图。志中地图属于方志舆图系统,具备补充方志文字记载,以资地方治理的实际功用。这些地图局限于汉中府一地,总体上与严如熤所编其他三省山内舆图横跨数个府州乃至数省之地的特征相异。但由于汉中府在三省山内地区的重要性,仍可将《汉南续修郡志》中的舆图视为三省山内舆图。
《汉南续修郡志》卷一中的舆图目录(1925年刻本) 图/刘赟
《汉南续修郡志》卷十九《军制》中的《马厂图》(1925年刻本) 图/刘赟
《汉南续修郡志》卷二十《水利》中的《南褒山河堰图》(1925年刻本) 图/刘赟
《汉南续修郡志》除记述汉中历史地理,搜存汉中历史文献等重要价值外,还介绍了严如熤编绘的部分舆图在绘制方法上的选择以及主要绘制者郑炳然的情况。卷一中的舆图均使用“计里画方”的绘法绘制,据严如熤自述,这是受到了卢荫溥的影响:
余与郑君先尝作《三省边境山川道路图》,适少司徒卢南石先生使蜀归,因就正。先生曰:“此图甚费苦心,若将里数用开方法,则远近更瞭如指掌。”今卷中各图,胥准以开方,十一城四至八到,视他书较清晰焉。
“卢南石”即卢荫溥,字霖生,号南石,山东德州人,为清代名臣。嘉庆十五年(1810年)五月,卢荫溥由四川查案归京,途中宿于汉中,而与严如熤有此交谈。两人对“计里画方”绘法的认识均在于其能使所绘地图更为清晰明了,便于目测距离远近,更好地展现三省山内地区复杂的地理形势,体现了他们对地图实用性的密切关注。
上面的引文还提到了严如熤所编舆图的主要绘制者“郑君”——郑炳然。志中另有记述其事迹:
余友广安郑君炳然,秀才从军,驰驱边徼十数年,山川向背,道路险夷,不啻画沙聚米。余入老林抚绥暨督修堰渠,郑君必策马偕。又精绘事,工远势,能具千里于尺幅。南郑孝廉杨生筠,富文学,志洁行芳,其风徽盖慕乡先贤李司徒父子者。乃以绘山川、疆域、栈道、水利各图,采访、考订、校阅之事,属之二君。
西蜀郑君炳然从军数年,熤行部至各边城,罔不偕焉。山川相背,道路险夷,知之最悉。因相属绘分图、栈道、华阳、黑河各图,而系之以说,庶后之览者,燎如指掌云。
郑炳然,四川广安人。他跟随严如熤十数年,与严如熤可谓知己,曾辗转多地,有着丰富的实地考察经验,加之拥有精良的绘图技术,应是严如熤所编地图的主要绘制者。郑炳然不仅是《汉南续修郡志》中的地图绘制者,前述《三省山内简明地图》、后来的《三省边防备览》中的地图以及《汉江南北图》的绘制,也都有他的功劳。郑炳然身份地位不高,因与严如熤长期相处的友谊,而能署名于自己所绘制的地图,这在传统舆图通常不标注绘制者姓名的背景下,亦属一件幸事。
道光元年(1821年),严如熤擢升陕安兵备道,后奉四川总督蒋攸铦之命查勘川、陕、楚三省边境,“于往时所未经历者,得流览焉;于曾经历者,得再至三至焉”,进一步加深了对三省山内地区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等方面的认识。道光二年(1822年),《三省边防备览》成书,这是严如熤所修的关于三省山内地区地方治理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卷一《舆图》包含三省山内地区总图、三省山内地区各政区分图、专题图共14幅。总图名为《川陕湖边境总图》(又名《陕西四川湖北三省边境总图》),采用“计里画方”绘法,方位为上南下北,所绘范围北至凤县—盩厔厚畛子—孝义厅一线,南至岷江,西至嘉陵江,东至宜昌府—保康县—郧阳府一线。在东、北两个方向上的绘制范围小于《三省山内简明地图》。图中用形象的山形表示山脉,用双线表示河流,重要山川均注有名称。各级行政机构则用不同的框型加以区分,正方框为镇、府,长方框为厅、州、县,椭圆框为佐杂驻地、营汛驻地。书中的政区分图在图面风格上大致与总图保持一致,但由于分图增大比例尺聚焦于数个政区,图中内容的描绘更加详细具体。
《三省边防备览》卷一《舆图》中的《边境交界相连险要图》(1830年来鹿堂刻本) 图/刘赟
严如熤编绘的单幅地图《汉江以北四省边舆图》《汉江以南三省边舆图》的图幅较大,若将其拼合,可组成一幅宽近2米、高超过2米的大型地图。因此,两图是目前现存描绘三省山内地区的地图中最为清晰详细的全景地图。
现存的《汉江南北图》有多个版本,分别被多家机构收藏。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单幅地图《汉江以北四省边舆图》。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有一套《汉江南北图》,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木刻墨印纸本,而后者为彩绘本。据冯岁平研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彩绘本《汉江南北图》为湖北提督阎俊烈筹画,再由其幕僚描摹,绘制于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二年(1820—1822年),其成图时间晚于严如熤、郑炳然所绘地图。阎俊烈所绘地图在严、郑所绘地图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内容,不仅延续了原图所具有的实用性,且比原图更加精致、美观。同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彩绘本《汉江南北图》图幅中央的绝大部分地理信息又与原图基本一致,两者各有优劣,可互为补充。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汉江以北四省边舆图》图上注有:“楚南严如熤谨识、蜀北郑炳然谨绘”,应是严如熤、郑炳然所绘的原本地图。《汉江南北图》的绘制时间,也可以从该图推测得出。李孝聪根据图上宁陕厅已标,佛坪厅未见,且“宁”字不因避讳而改写,推测该图编绘于嘉庆年间(1800—1820年)。此外,嘉庆十五年(1810年),严如熤曾参与宁陕厅迁城之议,并进行了实地勘察,撰《宁陕文员仍宜驻旧城论》,主张仍将厅治由镇城迁回旧城,最终为朝廷采纳。从图上宁陕厅仍位于宁陕镇城,而与宁陕老城相区别的情况来看,此图应绘制于宁陕厅驻镇城的嘉庆十三年至十八年(1808—1813年)。
由于《汉江以北四省边舆图》和《汉江以南三省边舆图》为一套地图,两图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第一,两图均未使用“计里画方”绘法,而采用传统山水形象绘法;第二,两图中的空白部分皆有图注,主要介绍地图概况、重要地区的地理情况及社会形势;第三,正如《汉江以北四省边舆图》中的图注所言,明确了地图图例,“红线分疆界,所绘树木多寡,即为老林宽窄。大方圈为府,横方圈为厅,长方圈为州,圆圈为县,长圆圈为分驻佐贰、分防营汛”。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汉江以北四省边舆图》 图/刘赟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汉江以南三省边舆图》 图/刘赟
但《汉江以北四省边舆图》在地图方位上与《汉江以南三省边舆图》有着明显不同,前者为上北下南,后者为上南下北。究其原因,一方面同于风军对道光年间《紫阳县志》的舆图认识一样,是一种以山为上或以高为上意识的体现。三省山内地区北有秦岭山系主梁,南有大巴山,汉江居中,连缀起大大小小的河谷盆地,总体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一方面,将汉江置于地图偏下方的位置,能够保证地图具有“高在上”“山在上”的特征;另一方面,严如熤长期任职汉中地区,以汉中盆地为代表的汉水谷地一线,是其观察三省山内地区的基点,为近景,而大巴山、秦岭山系主梁分列南北,则为远景。按郑若曾在《图式辩》中提出“远景为上,近景为下”的观点,这两幅以汉江分界的地图自然就应具有相反的方向。
《汉江南北图》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首先,《汉江南北图》是目前现存描绘三省山内地区自然、人文地理形势最为详细的地图。各府、厅、州、县以及数以千计的村镇地名在地图上一览无余,地理大势清晰明了。其次,《汉江南北图》反映了严如熤对三省山内地区这一难治之地的关注,其绘制目的在于使“后之览者”能更加熟悉这一难治之地,从而有利于加强地方治理,表达了严如熤对社会稳定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期盼。最后,图上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嘉庆十三年至十八年(1808—1813年)秦巴山地的森林覆盖面貌,有助于学界重建嘉庆中期秦巴山地的土地利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