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 YOU
高邮
扬州几十公里外,便是汪曾祺的故乡——高邮。作为写美食闻名的文学家,“资深吃货”汪曾祺写过许多地方的食物,笔墨最多的两处,一是求学的昆明,另外一个便是故乡高邮。
他将一系列专写高邮风味的文字集结成册,命名为《故乡的食物》,从家乡的时令蔬果到山中野菜,高邮湖里的水产、天上飞的野禽,甚至战乱时期用来应对饥馑的炒米和焦屑都没放过,洋洋洒洒写了若干。虽是一些江南地区常见的食材,从他笔下娓娓道来,都变得格外动人。
一日之晨在于面
高邮人早上爱吃阳春面,这一碗看似再寻常不过的面,内里却不简单。面条是特制的碱水面,更富韧性,吃起来也润滑爽口 ;调味料加了高邮湖里虾籽制成的酱油。出锅时,捞面师傅从搪瓷钵子里挑出一坨猪油,漂在面汤上,号称“水上漂”,正是阳春面的点睛之笔。当猪油慢慢融化,阳春面的层次开始丰富起来,吃在嘴里,别有一股醇香。
除阳春面外,饺面也是高邮人早餐的一大选择。所谓饺面,有点类似阳春面加馄饨的集合体。先说馄饨馅,要选上好的新鲜猪后座肉,去皮、剔骨后剁碎,掺水搅拌至成泥。馄饨皮更有讲究,用的是皮薄面滑的圆形饺皮。师傅一手托皮,一手用竹片,挖一块肉馅抹在面皮上,做出的馄饨,边似荷花,趁沸水下锅,浮上来时个个头朝上,似出水芙蓉。
虾籽饺面的灵魂在于虾籽汤。每年三伏天,高邮当地有专人收购周遭湖里的虾籽,经过长时间的熬煮,汤味浓稠鲜美,和普通鸡精、味精兑出来的面汤不一样。取一个大海碗,放猪油、酱油、麻油、胡椒粉、葱等,把锅里的阳春面、馄饨一股脑倒入碗中,撒上虾籽,这样,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虾籽饺面就问世了。高邮人吃饺面和苏州人吃汤面一个道理,都有“黑话”:比如“免青”(不放青蒜花),“免辣”(不撒胡椒粉),“重辣”(胡椒粉加量),“宽汤”(面少汤多),“半汤”(汤少面多),“脆面”(面下锅,一滚就捞),“双咸”(酱油重些),“干拌”(不放汤)。
高邮人吃早茶,必得有“茶菜”相佐,干丝是当地人最喜欢的一道茶前开胃菜。汪曾祺说 :“干丝不是下饭的,是佐茶的。”烫干丝以豆腐干为原料,最讲究烫功,片开、切丝、开水烫、装盘、缀姜丝,再用开水从上往下一烫,姜汁渗入干丝,放入虾米、绿笋末、香菜,最后淋麻油、酱油调味即可。吃干丝可不能做斯文状,一根根细嚼慢咽尝不出它的真滋味,正确吃法是从盘子底部的麻酱油汁中夹上满满一筷子送入口中,入味、爽口、绵软。
人间清欢是家常
汪曾祺在《豆腐》一文中介绍高邮的汪豆腐 :“豆腐切成指甲盖大的小薄片,推入虾子酱油汤中,滚几开,勾薄芡,盛大碗中,浇一勺熟猪油,即得。”这道菜的关键在于火候,有道是“心急吃不了汪豆腐”,听得锅中“咕嘟”一声响,汪豆腐又鲜美了一分。“汪豆腐”是高邮特产,出了高邮地界就吃不上正宗的了。吃汪豆腐,不能用筷子夹,要用勺子舀,不要怕烫,趁热连汤带豆腐,一并送进嘴里。想来,汪曾祺当年品味这道汪豆腐时,应该是这幅画面 :白生生、滑嫩嫩、烫乎乎的汪豆腐,吃得额头冒出细密汗珠,吃罢就坐在书房里,用文字著写天南地北的美食。
高邮的熏烧摊遍布街头巷尾,汪曾祺小说《异稟》里的熏烧摊,在板车上有半米多高的玻璃罩子,各式熏烧就放在罩子里。所谓熏烧,就是卤味。即用特定卤料配方调制成鲜香卤水,而后将食材放入调好的卤水中,用火慢慢浸煮,等卤味慢慢渗入,煮到香气四溢,即可出炉。在高邮,万物皆可卤,比如,熏烧鹅、鹅杂、猪头肉、卤干、油爆花生米、素鸡等,抢手得很。“小六子熏烧摊”尤其受当地人推崇,色泽诱人的熏烧鹅、口感细腻的蒲包肉,还有五香调料精心烹煮、表面一抹红曲的牛肉、分门别类出售的猪头肉,顾客想要哪一部分,便切哪一部分。家里有客人,那就去熏烧摊前喊一声“老板,剁角鹅子”;下班时候,顺带称几样带回家,倒一杯小酒,一天的压力和不快瞬间烟消云散。暮色渐浓,诸多熏烧摊如同繁星点点,点缀着高邮古城的夜晚。
汪曾祺有一篇《鹅,鹅,鹅》专写盐水鹅,而说起盐水鹅,绕不过高邮菱塘。
“先识菱塘鹅,后知菱塘人”,菱塘人爱养鹅、吃鹅,盐水鹅成了菱塘乡村宴席上一道大菜。制作盐水鹅的关键是一锅老卤,即每次用过的老卤都不倒掉,而是加新卤补充损耗,因此,当地人常夸张地说,一锅老卤有百年历史。盐水鹅选菱塘本地生长两年、吃稻麦、吃草长大的母鹅为原料,鹅血放尽,手工拔掉鹅毛,在鹅肚里塞把盐、几片姜、一小捆葱,随后便投入杉木桶里烹煮。烹煮鹅时,除了料酒、葱、姜、白糖、精盐外,还要加三十多种香料。在各种香料加持下,卤汤上下翻滚,一股浓烈醇香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预备上桌时,厨师将鹅肉切成大小一致的薄片,摆列盘中,淋上几勺鹅油,方大功告成。夹一片,皮白如玉,尝一口,鹅肉嫩滑有嚼劲、肥美不油腻,咸鲜可口。
地处淮扬菜系的核心区域,有着得天独厚的美食资源,高邮的淮扬菜也可以说是一绝。单说一道淮扬炒饭,虽家常,却不简单。光是原料就必须备齐海参、火腿、虾仁、花菇、冬笋、炒鸡蛋、鸡腿肉、青豌豆八样标配,缺一不可。乍一看,每一样配料都比米饭金贵,但淮扬炒饭的精髓就在于,如何用这些精致的配角众星捧月般烘托出米饭这个最不起眼的主角。
炒饭的米要选上等籼米,最好是晚稻中的新米,传统炒饭多选隔夜饭,这样米粒硬实成型。若实在没有,则需热油、热锅、热饭,俗话说“一烫顶三鲜”。鸡蛋选土鸡蛋六枚,取四枚鸡蛋清,打成蛋液,以丝状下入油锅,炒出类似肉松的口感,美其名曰“蛋松”。拉蛋松是个技术活,一是油温要控制在 90 度上下,二是蛋清、蛋黄的比例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拉出金黄松软、绵长不断的完美蛋丝。
做好的蛋松搁置一旁,起锅放猪油,煸香葱白,这里提到的“葱”,是炒饭的灵魂。一盘炒饭在整个烹饪流程中,总共要放三次葱,第一次叫“闷头葱”,是为使猪油更香 ;随后将松散的米饭下锅,大火猛炒,过程中放第二次葱,使饭香味更足 ;接下来倒入调好的鸡蛋液,继续翻炒,让金黄蛋液全部包裹在米饭上,再加入鸡蛋松,此时,淮扬炒饭的基础版成型了 ;然后将荤、素配料分批次放入炒饭锅内,逐次炒干水分,保证米粒吸足鲜味 ;而后倒入鸡汤提鲜滋润,最后一次撒入葱花,反复翻炒,待香气四溢即可装盘。
出锅的淮扬炒饭颗颗松软、粒粒鲜香,外面裹着金灿灿、形如木樨的鸡蛋,故又名“金包银”“金镶玉”。绿玉般的青豆镶嵌在金玉之上,虾仁粉嫩剔透,舀一勺放入口中,蛋香、饭香混合着山珍海味之鲜,完美碰撞在唇齿间,令人流连难忘。
最妙不过街头美食
汪曾祺的儿子形容父亲“像汪豆腐,家常,味道鲜美”,又形容自己“像油炸臭豆腐,有点蔫儿坏但不让人讨厌”,这里的油炸臭豆腐,说的就是高邮特色小吃“臭干子”。
臭干子的评价历来两极分化,喜欢的人爱不释手,不喜欢的人闻着就犯恶心。高邮炸臭干,先将臭豆腐切成小块,投入油锅中炸至外层酥脆,里子鲜嫩多汁,老板用剪刀剪一个小口子,淋上甜酱与辣椒酱,嚼起来香脆劲道,鲜麻的滋味让人上头。除了传统的炸臭干,另有一种“脆皮干子”,外面裹上一层面包糠,外形有点像炸鸡排,外皮的酥脆口感与嫩滑内里倒是相得益彰,撒上甜酱、芝麻酱,微甜口感和芝麻香味迎面扑来,又是另一种不同体验。如果是要减肥的爱美人士,可以尝试一下非油炸的卤臭干子,带着一股卤香和清香,豆腐软糯鲜嫩,入口即化,配上辣椒酱一起吃,汁水丰盈。
李渔的《闲情偶记》记载 :“糕贵乎松,饼利于薄”,高邮的梅花糕却剑走偏锋,它用老面发酵,非但没有寻常松糕的松软,还带有一点面浆酸味。高邮人制作梅花糕有一整套特制的专用模具 :一个带长木柄的圆形金属容器、一个配套长柄铁板盖、一把紫铜水壶、一把铁皮刮刀、一根铁钎。制作梅花糕之前,先要将面粉加水拌和,打成面浆,加点食用碱,放一块老面酵头发上半天,再将调好的面浆灌入铜壶,把模具端到炉上加热。
制作梅花糕,火候是关键,火候太旺,做出来的梅花糕带苦味,火候不够,造成饼皮不熟。有经验的老师傅,会先在糕模上刷水油,等发出“滋滋”声响,说明火候恰好,这时执起铜壶,将面浆逐一舀入七个模具孔内,不要灌满,先放一半,随即在每个孔内填入熬好的豆沙,佐以一小方猪油丁,烘烤片刻,再浇一点面浆把豆沙裹好。梅花糕的高颜值,源于铺在糕面上的南北货,撒些青丝玫瑰、黑芝麻、瓜子仁、核桃肉、红枣等物什,烤好的梅花糕缀着红橙黄绿,朵朵似梅花绽放,入目诗情画意,堪称高邮小吃界的“颜值担当”。
摊主用铁钎子把七个连着的梅花糕一一划开,接着熟练地用一根竹签将一朵“梅花”从模孔里挑出来,放在一方黄黄的油蜡纸上递到人手里,一股沁人心脾的甜香便热乎乎扑面而来。现做的梅花糕烫口,里头的豆沙馅是加了木樨花手工熬制,口感甜润细腻。一路走,一路吃,醇甜味逐渐蔓延到整个口腔,纵然吃一口、烫一口,仍让人咀嚼得欲罢不能。
当然,无论何时盘点高邮的小吃,咸鸭蛋是怎么都绕不开的。汪曾祺《故乡食物》中述道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因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一颗翻沙流油的咸蛋,配上一碗顺滑稠糯的白粥,想想都馋哭了。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段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读来很亲切。除了可配粥,汪曾祺笔下有道“看家”豆腐,唤作“朱砂豆腐”,是用高邮咸蛋的蛋黄和嫩豆腐拌在一起,蛋黄色如朱砂,豆腐白嫩似雪,红白相映,看着就令人胃口大开。
食物不仅联结着人的味觉感官,还有情感和记忆。汪曾祺为故乡的美食投入如此多的笔墨,不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希望以文字保留下儿时的回忆与对故乡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