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我眼中的宋韵·杭州的宋韵

潮新闻客户端 胡华军

图片

杭州南宋时期名字叫临安,也就是南宋的都城,杭州在周朝之前叫做扬州,夏朝时叫做余杭,秦朝时叫做钱塘,唐朝时叫做杭州。南宋时期的杭州有一群心怀天下的报国之士,一大批名臣效忠国家,造就了不一样的杭州。如今,无论杭州的城市风貌还是格局,它的气质与基因,都深深地烙上了南宋的印痕。至今,南宋的气息,弥漫在杭州的大街小巷,形成了杭州独特的文化品位,构成了杭州城特有的人文精神,给世人留下了不少精神财富。那时南宋的杭州,风雅文化气质被人们所推崇,随着都市的经济发展,文学艺术以其生动活泼的多样化形式,夹杂着乡野的气息,熏陶着寻常百姓。人们从南宋百花齐放的景象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雅与美学韵味,并可从中感受到南宋人“潮”流的生活和追求的志趣。

今天,我们从生活的美学中,找到了与南宋的连接点。当今的杭州人,越来越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吃茶看展、品酒赏花、作诗绘画、抚琴调香,都成为大众生活的追求,而在杭州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来一大批极具中国传统庭院风格的民宿和景区,它们所传递出来的大巧若拙、诗意生活的天然之美,都可以在南宋人的生活中找到源头。杭州的青芝坞就是其中的代表。

青芝坞历史悠久,在晋代时代就有了这个地名。南宋《武林旧事卷五》湖山胜概中,就称之为青芝坞。白居易笔下的“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说的就是青芝坞。从青芝坞和兰家湾两个出入口进去,满眼是景,家家户户都是画。这里因为离西湖景区不远,又地处灵峰探梅的出入口处,而且青芝坞天生具备小清新,又有文艺范儿,正如“景在城中立,人在画里游”,恰如其分地形容了青芝坞的意境美。

今天的青芝坞有点小资味道,人们不但迷恋这里的风情,还对这里色香味俱全,清淡朴实的杭帮菜、香辣浓郁的川菜、异国情调的西餐情有独钟。绝对能让你大饱口福。午餐时间,坞里坞外已是人声鼎沸,餐饮店门口纷纷排起了队,路两旁的开放式庭院餐馆里坐满了人,边吃边聊,好不悠闲。 

图片

青芝坞休闲旅游特色街区。视觉中国。

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杭州西湖区灵隐街道对青芝坞进行了农居点整治改造。在整治过程中,有130余住户进行了实施拆违,对152户居民住宅实施立面整治和危旧房改造。如今,经过改造的青芝坞清溪潺潺,新式农居点缀在秀美的山水之间,整改后的靑芝坞变的更加漂亮了。靑芝坞的公共配套设施也完善了不少,靑芝坞马路从原来的7米宽,拓宽到现在的12米宽。电线也从原来的“天上”改到“地下”,村里溪流由原来是混浊的水,现在因为把西湖的活水引了进来而清澈起来,全长1000多米的小溪,绵延不断,穿村而过,晴天是道景观,雨天还能防洪,一举两得。

今天的青芝坞,宛然一幅山水画卷,展献在杭州市民面前。

据史书记载,宋高宗南渡,迁都杭州后,画师绣工云集此处便画师绣工云集,杭绣曾盛极一时,杭州历来有“丝绸之府”之称,丝绸业的兴盛,促使了刺绣工艺的发展,杭州有悠久的刺绣历史。据记载,中国刺绣史上第一把弯头绣花剪刀就出自杭州。南宋为极盛时期。当时的刺绣,一为“宫廷绣”,一为“民间绣”。当时杭州就集中了300余名技艺出众的绣工和画师,专为皇家、内苑绘绣各种服饰,杭州最顶尖的技艺为皇家所垄断,因此也被称为“宫廷绣”“南宫绣”。这是专门为皇帝织的刺绣,说明南宋时杭绣已臻精工细致,有很高技艺和水平。从宋到明清,杭城刺绣久盛不衰,而且是全国刺绣用丝线的主要产地。当时杭城产绒线之多,为全国之冠。杭绣如此发达的原因,一是朝廷的需要,二是地方官员及百姓需要,三是宗教的需要。

杭州素来是宗教胜地,庙、寺、观、庵为数不少,如灵隐寺、净慈寺闻名于世,宗教色彩的刺绣品也应运而生。信女李德廉、姚德贞,于公元1355至公元1361年绣制了“妙法莲华经”,是元代保存下来的一件完整刺绣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宋时杭州的后市街、天水桥、三元坊、弼教坊一带有刺绣作坊10余处,从事官服图谱、花轿帐幔、供桌圆屏、佛堂挂幡、龙船稍旗、神服戏装乃至嫁妆衣饰等绣制,刺绣艺人约200余人,以男工为主。因此,行业中形成了只收男工不收女工、只传媳妇不传女儿的规矩,此风一直沿传到民国,成为杭绣一大特点。而宋代文人绘画的兴盛则为当时刺绣的发展增添了一把火,使得杭绣在民间、宫廷、闺阁绣等方面的发展都达到了鼎盛。鲜活宋韵的杭绣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金名片,让天南地北的人们都能确切地感受到那份独特的“南宋遗风”。

宋文化的基因也赋予了这座城市文化自信的底气,成为这座城市精神内核之一。无不悄然展现着杭州独特的宋韵文化。千余年前,朝天门由吴越王钱镠始建,为杭州夹城城门之一。南宋定都杭州后,已经废弃的朝天门摇身一变,成为南宋皇城之门。朝天门是杭州历史上古都中轴线的地标性建筑。杭州南宋御街中山路,这一古都千年地标的奥秘吸引着众多游客。站在朝天门脚下,抬头可见三块匾额,从上至下依次为朝天门、镇海楼、朝天里,是三省六部等中央官署。朝天门外,附近的十五奎巷曾有剧院和街头表演,是南宋时期最繁华的娱乐场所。南宋《都城纪胜》以“食物店铺,人烟浩穰”来形容朝天门外热闹非凡的盛况。朝天门堪称古都的“中央商务区”,一座城门隔开皇城和市井,门里是皇家所在地,门外是百姓的市井生活。这里还是南宋的“首都新闻中心”,来自南宋的特殊机构“进奏院”它有传令天下的职责,“进奏院”每日进行采编、审定和发布“朝报”告知天下。

南宋未年,丞相文天祥原来在苏州督军抗元,他被朝延召回杭州后,苏州很快沦陷。因此,人心惶惶,谣言四起认为文天祥不战而降。为安抚民心,经朝廷批准,文天祥把朝廷命其回京的文件贴在朝天门外,这才平息百姓质疑。

南宋之后,朝天门架设了钟楼,从此,朝天门逐渐发挥城市中心的报时功能。

到元代,朝天门改为“拱北楼”明代改名为“来运楼”。现在我们看到的鼓楼,是按明代建筑仿建,2002年复建而成,采用五开间,二重檐歇山顶,斗拱装饰,屋面采用仿古结构,黑色亚光琉璃瓦,古门窗设计。如今的鼓楼周边,文化味十足,鼓楼一侧,经过现代整修,十五奎巷的马路已拓宽,车水马龙,一幅新时代景象。站在十五奎巷口,远远望去,沥青路面,青瓦白墙,一边是雄伟的朝天门,一边则是南宋时代“CBD”。如今,已是文旅商业区,各方游客川流不息,热闹非凡。

阅读南宋,不仅要从书中品读,也要从历史建筑和文化古迹中品读。杭州是宋文化的中心和重地,也是南宋皇城遗址所在地,南宋文化的发祥地。宋韵文化靠我们传承与传播,向世界推广宋韵文化,让千年宋韵文化流动起来,传承下去,把杭州建设成为独具韵味的国际化、现代化充滿宋韵文化的大都市。

作者简介:胡华军,著有散文集《心中的蓓蕾》《追忆》。杭州市西湖区首届十佳优秀作者。现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