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基层,“种”文化,一群文艺工作者与村民的“双向奔赴”——
让民族文化之花在万峰林绚烂绽放
黔西南州文化馆组织文艺工作者“到人民中去”,进基层,“种”文化,助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使乡村文艺队伍蓬勃发展,活跃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助推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以文艺力量赋能乡村振兴、文旅高质量发展,文艺工作者与村民生动演绎“双向奔赴”。
万峰林里歌舞扬
万峰成林处,文旅活力旺。
文艺演出、非遗展示、竞技表演、民俗体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独具特色的各类活动轮番登场,八音坐唱、高台舞狮、龙狮巡游、打铁花、布依婚俗等展演,高潮一浪高过一浪,八方游客沉浸式体验黔西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一次次展演中,一支支乡村文艺队的精彩演绎成了“点睛之笔”。多次参加演出的万峰林街道双生村村民李金英、李金全、陈伦贤、闻正强等兴奋不已:“我们文艺队表演的八音坐唱,大家很欢迎!”“很多游客穿着民族服装和我们合影!”“都夸我们这里好,自豪得很!”
回想起一年前在万峰林双生村开展培训的情景,黔西南州文化馆器乐培训部主任刘卫东十分感慨。
基于农村业余文艺人才青黄不接的现实,2023年3月,黔西南州文化馆启动万峰林村寨文艺培训工作。其实,该馆注重服务资源向乡村倾斜,多年来针对重点景区以及各县市的培训从未间断,每年在基层举办的文艺演出、文艺培训、书画摄影展等达到数百场,并结合实际及时调整培训内容。
“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万峰林是黔西南文旅乃至贵州山地旅游的重要标志,这里多姿多彩的人文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为黔西南州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淀了厚重的人文根基。将景区文化内涵与游客体验相结合,为游客创造难忘且有意义的旅行经历,是州文化馆屡次参与策划、设计展演节目和路线的目标,而通过原住村民演绎本地民族文化,对提升乡村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外界关注非常有意义。
州文体广旅局局长李祖平说:“原住村民的参与和贡献,对于保护、传承、活化民族文化至关重要。以乡村为主体,让村民成为主角,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最终达到全民参与,这样的文旅产业就更加有活力。”
“从通过培训到参与演出,使村民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不断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州文化馆馆长王民杰介绍。
契合新时代文旅融合实际,既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在州文体广旅局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兴办农民艺校,由专业文艺工作者传授、培养农村文艺人才队伍,让村村寨寨都有文艺队伍,助力提升景区竞争力和吸引力。
州文化馆开展的培训内容既有群众点课的八音坐唱、民族歌舞、民族器乐,也有提升村民文艺创作水平的培训……每周至少三个晚上,州文化馆派出的舞蹈、器乐、声乐、绘画、摄影、戏剧等艺术门类骨干教师,在鱼龙、纳录、双生、乐立等村开展公益培训,村民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周边上纳灰村、万福村、翁本村以及下五屯街道部分社区的村民也参与其中。
“贺喜堂,唱呀唱八音,唱起八音迎呀迎嘉宾……”夜晚的万峰林中,月琴弹起来、锣鼓敲起来、二胡拉起来、笛子吹起来、歌声唱起来,村民接地气的表演和欢聚一堂的热情,成为一道特别的乡村文明热闹风景。
村村开出“文艺花”
民族文化精彩呈现的背后,是一群人的辛苦付出。
双生村文艺队员李兴兰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主持演出的情景。那是2023年8月12日在万峰林广场的文艺演出,是州文化馆指导双生村文艺队组建后的首秀。上场前,李兴兰在舞台一侧转来转去,心慌得很,州文化馆老师几乎是将她推到舞台上。
“画眉鸟,飞出山,迎客的歌儿唱得欢,首先唱一首迎客调,哎,你们说,好不好!”果真如老师所说,喊出第一嗓就好了,李兴兰感觉好了很多。开场白一落,广场上众多游客热烈回应:“好,好,好!”村民们奏响牛骨胡、葫芦琴、月琴、刺鼓、箫筒、钗、包包锣、小马锣等乐器,乐器声清脆明亮,《迎客调》婉转悠扬……指挥合奏的刘卫东笑了。
拉出一支村文艺队表演,在刘卫东和同事们的职业生涯中有太多次,然而每一次演出成功,他们仍然会激动不已,“只要村民们学会了,我们就高兴!”然后又不遗余力地继续投入培训中。
对大多数村民来说,基本都是零基础学简谱、学乐器、学唱歌、学跳舞,老师教得仔细,村民学得认真。
今年8月21日晚,在双生村村民李金生家的培训如常进行。高、宽近2米的乐谱是文化馆专门印制,四五十名村民正在刘卫东带领下,习唱布依族传统曲目《卜嘿当》《留溜溜》。他们当中,有的刚结束在峰林布依景区的演出,有的刚忙完地里的农活,还有附近村寨的村民和在城里工作的人们……
永民社区村民冉常菊每次培训都来,“从家里骑车过来要二三十分钟,不能缺课,缺课就跟不上了。”纳录村民金永德过去五音不识,现在唢呐、竹笛都能独奏,脸上是自信的笑容:“老师教的五首曲子,《迎客调》《贺喜堂》《布嘿当》《布依情》《留溜溜》,我都会!”向阳路小学四年级学生王俊菲和奶奶一起来学习布依八音,她说:“第一次学的时候,感觉调子好土,来了很多次,越学越有兴趣,现在觉得布依八音很洋气,很有魅力,我要把《贺喜堂》唱给同学听!”
同一时段,在村委会,舞蹈老师刘晓莉、刘萍、马宜莉、唐媛媛、姚遥正在教村民跳布依舞,让游客忍不住加入进来;美术老师余亚玲、聂娜、罗川梅正在教孩子们画画、制作手工……热情洋溢的老师和认认真真的学生,每个人脸上都是满满的热爱。
培训亦是一台“村晚”,教室内、院坝中,许多游客闻声而来。村民说:“拍个视频回去照着练习。”游客说:“如此精彩的节目,有独特的乡土味、烟火气,值得体验!”网络平台上不断有人留言:“这个搞得培训太好了,想参加。”
“‘农民艺校’帮助村民实现一人一艺、一人多艺,使我们对自身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村民的集体归属感和乡村凝聚力、向心力得到了增强。”乐立村委会计生人口主任、文化宣传联络员宋大丽深有感触。
村文艺队伍得到壮大,村民的创作热情也被激发出来,如双生村文艺队排演的文艺节目包括了布依八音、民族器乐、舞蹈等。他们创作的歌曲《最美不过双生村》深情款款:最美还是双生村,山美水美人开心,幸福常伴村寨人,都说你是人间仙境,八音坐唱是天籁的声音,多民族同胞亲如兄弟,追梦的路上携手同心。创作的八音小调《唱唱家乡蛋炒饭》郎朗上口:我家住在万峰林,无数游客这里行,门前花海美如画,鸡蛋炒饭最有名。鸡蛋炒饭好东西,绿色环保不吹嘘,央视节目上了榜,舌尖中国也有名……整台节目由村民自编自演,既展现民俗,又有地域特色,在十里八乡打响了名气。
自去年3月至今,这些乡村文艺队已在万峰林等景区演出百余场,展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和民族文化传承功能。而且,参演村民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增强了参与旅游经济的主人翁意识、自信心和能力。
互相成就的“双向奔赴”
扎根基层,文艺工作者与质朴的村民在民族文化沃土上形成了“双向奔赴”,为民族文化多点开花、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如今,在万峰林等景区,州文化馆参与设计规划的民族文化巡演以及多台节目,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广受游客关注和喜爱,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
国庆期间,来自重庆的游客赵女士和同伴被邀请体验民族文化展演,非常激动:“这样的民族文化体验太精彩了!我们一行人观赏了文艺节目,还在参与体验非遗项目时,专门拍了一组布依族、苗族服饰的照片。”来自上海的周先生说:“如此美景中体验布依族民俗文化,原汁原味,很有趣,黔西南值得再来!”
以文化为根,以万峰林为舞台,文艺工作者与原住村民同台演绎,本土民族文化以更加鲜活的姿态登上舞台,接地气、聚人气,许多游客表示:“来黔西南,是一场浪漫之旅,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赋能文旅发展,就是我们对民族文化深情的致敬与热爱。”州文化馆文艺工作者这样说。在挖掘、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中,原住村民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生力军”,同时增加了收入,乡村焕发出新气象。文艺工作者找到了价值所在,艺术创作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据州文化馆副馆长汪立新介绍,近年来,州文化馆主创或参与创作演出的文艺节目多次获奖,其中不乏布依八音节目:《迎客调》获2014年全国第五届青少年器乐大赛民族器乐合奏组“特别奖”;《军民同昂央》获2019年贵州省第十四届杜鹃书荟曲艺大赛三等奖,并入围2020年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半块银元》获2021年贵州省第十五届“杜鹃书荟”曲艺大赛二等奖;《手留余香》获2024年贵州省第十六届杜鹃书荟曲艺大赛三等奖。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