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金融野心再起Ⅱ:携程跃进 快手起量

图片未来市场格局会重新改写吗?

文 | 周整理

多家“大厂”三季报已于近日出炉,共同点是对金融业务的具体情况都鲜少提及。“低调潜行”几乎成了大厂平台开展金融业务(尤其是放贷)的默认姿态。

自2015“借呗”面世以来,10年间行业监管及整改风起云涌,依然未能改变大平台们“流量尽头是放贷”的野心。在《平台金融野心再起:还有几个APP不搭载放贷业务?》,小周已经复盘过“前行者们”的压倒性规模,和“后起之秀”们的大跃进之势,从三季报侧面亦可窥见,平台金融的增长势头依旧迅猛:

刚刚拿到小贷牌照9个月的快手,金融业务正在起量。据镭射财经,快手最新助贷业务规模已经起量,达50亿元;携程金融撮合后管理的信贷业务余额规模近400亿元,且今年业务超预期,全年促成放款或将达到1000亿元(数据未经官方披露,仅供参考)。

Part 1

背靠流量,信贷规模快速起量

如果回顾一下时间线,快手拿到网络小贷牌照也才在3月份,过去仅仅9个月的时间。当时,快手通过收购广州欢聚小贷的全部股权获得牌照。短短不过9个月的时间,快手的助贷业务规模已经高达50亿元规模。

对比金融业务的快速起量,快手整个营收的大盘增速却明显放缓——据其今年三季度财报,三季度快手营收达31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1%。而回望2024年上半年,快手的营收为603.8亿元,同比增长14%。从用户情况来看,月活增长情况也远低于营收增长:三季度快手的DAU突破4亿,平均月活跃用户同比仅增长4.3%,至7.14亿。

而从携程金融涉及的信贷业务看,有自营及助贷两大部分,而小贷牌照是其打通自营和助贷的关键。天眼查平台显示,重庆携程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2月,注册资本高达50亿元其注册资本在全国小贷公司中处于较高水平。

携程小贷看,其近四年总资产和利润规模在快速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携程小贷累计营业收入3.2亿元,实现净利润0.5亿元(是2023年332.36万元的15倍),资产总额增至68亿元。而从整体信贷业务看,前述已提到上今年业务超预期,全年促成放款或将达1000亿元。

同样对比金融业务,携程总体营收则未出现疲态,的意义近两年来出行热情恢复,整体营收大幅增长。但从包含金融业务收入的“其他收入”一项来看,今年以来的增速也明显跑赢总体营收。

据携程财报,携程收入主要源于五个科目,分别为住宿预订、交通票务、旅游度假、商旅管理、其他。其他业务主要包括网络广告及金融服务,按照收入贡献统计,其他业务收入在携程各类收入科目中位居第三,仅次于住宿预订和交通票务。

2024年三季度,携程集团净营收为159亿元,同比增长16%,而“其他收入”达12.34亿元,相较上年同期的8.76亿元大幅增长40.87%。

对比整体营收并不乐观的2021年、2022年,携程其他收入占比更高,分别为12%、13%,2023年至今则保持在8%左右。

Part 2

低调潜行,平台金融何以“逆生长”

或许是场景加持,或许是背靠流量,在同业这两年业绩增长普遍放缓的周期里,不少互联网平台的金融业务布局却在加快,尤其是信贷业务规模可为逆势增长。

对比,2021年,也就是蚂蚁叫停IPO的次年,即便口罩影响,头部消金公司的业绩曾经迎来短暂的“大跃进”,有几家的净利润甚至同比翻几倍。

比如,中邮消金2021年净利润12.29亿元,同比2020年4亿元增幅达207%,直追已身居头部多年的马上消金。同年,净利润站上“10亿”级台阶的头部消金公司有4家,分别为招联、兴业、马上和中邮,净利润增速分别为81%、65%、94%和207%。从资产规模看,百亿级别以上的7家增速均达2位数,就连千亿级别以上的招联,2021年资产规模增速也高达38.20%。

彼时,要知道蚂蚁在2020年拟上市时披露,花呗借呗促成信贷余额规模超1.7万亿。2021年4月,在监管部门明确要求下,蚂蚁进入长达三年多的整改期,“借呗”、“花呗”纳入蚂蚁消金。

而到2022年,头部消金资产规模和净利润虽大部分保持增长,增速却开始明显放缓。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才成立的蚂蚁消金,到2022年蚂蚁消金首个完整年度的资产规模就达1062.33亿元,到2023年中资产规模就已飙升至1723.04亿元,迅速超过身居“榜一”多年的招联。

相较之下不难发现,携程若能在今年内促成千亿级别的贷款规模,是什么概念。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互联网平台都在先后布局金融业务,尤其是消费信贷业务。

除快手和携程之外,更多互联网平台的金融业务也在快速扩展中,比如抖音金融,业内盛传其在贷规模也于近两年快速膨胀。

经过多年持续整改,去年7月,央行、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等监管部门曾陆续公布对多家平台金融机构的整改结果,其中阿里系蚂蚁罚款71.23亿元,腾讯系财付通罚款24.27亿元,携程同样在这一批整改名单之中。

罚款靴子虽然落地,但行业的严监管周期还远未结束,后续市场格局将如何走向,仍值得玩味。(文章部分内容综合自拆金校尉/镭射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