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不会忘记长春镇,不会忘记质朴的长春镇人。
海门中部地区的海界河南侧,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座小镇,唤作长春镇,我就诞生在这座小镇上。
也许是小镇从地图上消失得太早了,留在我记忆中的小镇是模糊的,有些还是从爷爷奶奶的嘴里听来的。一条大约500米长的街道,地上铺着的尽是一些不规则的石块,偶尔也有几块黄褐色的条石,层层叠叠,成龟背形,从小镇的这一头铺向那一头,再往前就是落乡的泥巴路了。
街道两侧的商铺大小高低不等,大多没有门,一律是排门板,关门时要一块一块镶上去,开门时则要一块一块卸下来。虽然操作起来有点繁琐,但那时没电灯,铺子里边显得很暗,排门板一开,屋里就显得很亮堂。
街铺一户接着一户,一家连着一家,中间有几个胡同,供住街铺后面的人家出入。那时街上是很热闹的,从早到晚,行人络绎不绝。小镇虽小,但货物是蛮丰富的。铁匠铺、药铺、茶馆店、米店、日杂店、布店、缝衣店、制鞋店,可谓应有尽有。最热闹的要数镇西的菜场。称之上早市。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村民们就从四面八方赶往小镇,那时没有交通工具,人们大多背扛肩挑,家底殷实的人家才有辆木制独轮车,大家不约而同地把鸡鸭鱼肉、青菜萝卜,或者家中多余的粮食、布匹等等,一股脑儿搬到小镇的菜场,在各自的地盘上摆开,三五成群吆喝叫卖。镇上人买回农村新鲜的蔬菜或禽蛋之类的,乡下人则用挣到的钱换回油盐酱醋。上午八九点钟,集市就散了,小镇又恢复了平静。再过一会儿各家各户的烟筒里冒出了袅袅炊烟,街道上弥漫着煤球和柴火燃烧的芳香。
但后来,为了兴修水利,长春镇拆迁了。长春镇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宽达五六十米的大河。如今,长春镇消失六十多年了,作为小镇的后人,我永远不会忘记长春镇,不会忘记质朴的长春镇人。(陈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