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老兵11年迎回981位志愿军战友 李维波:有生之年都要接他们回家

图片

人物介绍

图片

李维波,1932年11月出生,辽宁绥中人。1949年9月自东北军政大学入伍,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射炮兵第501团炮手,1952年2月升任火炮排副排长。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荣立三等功。1988年,被授予“胜利功勋荣誉章”。2014年至今,连续11年迎回共计981位志愿军战友。

图片

93岁老兵李维波。封面新闻记者戴云 摄影

这是一位93岁志愿军老兵,持续十一年不变的约定,也是一位右脚被弹片炸伤,站立时间过长会剧烈疼痛的老人,跨越七十余年的漫长等待。

“只要我还活着,就要在有生之年,迎接战友们回来。”李维波说。

图片

在阵地度过一千多个日夜

睡觉就在炮位旁铺上木板

图片

2024年11月26日,夜,辽宁沈阳,气温降至零度以下,李维波仔细穿好已有些泛黄的戎装,又小心取出珍藏的军功章,一枚一枚在胸前佩戴上。

彼时的韩国仁川,烈士遗骸临时安置所,43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495件遗物,正等待装殓,启程回国。

36小时后,93岁的李维波将和健在的老战友们一起,列队在烈士回家的终点——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迎接英雄归来。

图片

11月28日,李维波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迎接烈士归来。图片来源:东北新闻网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也是11月26日深夜,面对前来采访的封面新闻记者,李维波再次唱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虽然韶华已经不再,声音已经沙哑,但战歌依然嘹亮。

他的家中,悬挂着“智射天狼”四个大字,仿佛一把时光之门的钥匙,将这位老兵的思绪,带回到七十多年前。

“在抗美援朝作战期间,没睡过一次安稳觉,没吃过一顿温饱饭,这对高射炮兵来说是正常现象。”回忆起七十余年前的往事,李维波历历在目。

1950年10月,18岁的李维波提前从东北军政大学毕业,分配到志愿军高射炮兵第501团,担负起阻击敌军的艰巨任务。

从抵达前线的那天起,直至任务结束的近三年时间,李维波几乎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炮位。“在阵地度过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最远就是到炊事班打饭、打菜,距离炮位也不过200米。睡觉就在炮位旁铺上木板,三年几乎没敢脱衣服,因为穿衣服来不及,要求白天30秒、夜间1分钟进入战斗状态。”

“住在高山头,吃的高粱米,手中武器高射炮”,李维波笑称自己所在的是“三高部队”。而正是这样一支与对手装备悬殊的部队,屡立军功。

三年中,李维波所在团作战上百次,击落敌机15架,击伤敌机17架……

图片

2024年11月28日,李维波一家四代共同迎接烈士。受访者供图

图片

战友们在战场没吃上饺子

我今天给你们送饺子来了

图片

战场环境艰苦,是战友陪李维波捱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最难忘的要数班长张才,班长看我年岁小,又是全班的主要炮手,对我非常爱护,冬天给我盖被子,夏天给我赶蚊子”。

李维波所在班共七人,有六名炮手。他是一炮手,负责方向。二炮手负责装炮弹,三炮手负责装引信,四炮手负责高低,五六炮手则是大家的“公务员”,搬炮弹、打饭菜、挑水、出公差……都由他们负责。

李维波回忆,朝鲜冬天奇冷,低至零下三十五六度,作为一炮手的他,需要两个小时坐在瞄准座的铁板上一动不动,随时待命。

班长怕他冻坏,捡来苞米皮搓成草绳,再盘成一个小坐垫,“每当我坐在垫子上,心里头就暖乎乎的,班长温暖了我一生”。

他还回忆起一段“吃饺子”的趣事。那是1952年,他第一次在战场上过小年,连长叫炊事班把面和馅分到各个班,战士们折下树棍做擀面杖,把炮弹箱翻过来做面板,就这样包了顿饺子。结果,饺子刚下锅,敌机就来了,炊事员也不能看锅,因为要负责战场救护、搬运炮弹。

“最后打完仗一看,饺子变成了片汤,人家过年吃饺子,我们过年喝片汤。”讲到这里,李维波却大笑起来。

如今,每逢过年,李维波都会带上亲手包的饺子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抚摸英名墙上的名字,缅怀逝去的战友。“当年在战场上没吃上饺子,喝了片汤,我今天给你们送饺子来了。”


图片

生活越好就越想念战友

想把烈士事迹传承下去

图片

“我可能不记得昨天发生的事,但记得七十多年前发生的事”,李维波说,生活越好就越想念战友,想把烈士的英雄事迹代代传承下去。

2010年,李维波加入辽宁省关工委志愿军老战士报告团,“只要找我的,不管是大中小学、政府机关还是部队、企业,我都会去给他们讲战斗故事。”

李维波的女儿李艳敏告诉记者,父亲还会时不时到烈士陵园当义务讲解员,每次都是全程站立。只要他开口讲,大家都驻足聆听,甚至被感动到热泪盈眶。

与此同时,老人还给自己定下“三不原则”:不用车接送,不收礼收费,不吃请。

李艳敏回忆,每逢清明前后五天,父亲都坚持乘坐公交车来到烈士陵园看望老战友,“之前住在浑南区,距离较远,往返要花五六个小时,现在住得近了,单程也要一个小时”。

在陵园讲解,有人送水,有人邀请吃午餐,但都被老人拒绝。他自己带水,宁愿饿着肚子讲完再回家吃饭,也不愿坏了自己定的规矩。

图片

我不是英雄

有生之年都要接战友回家

图片

2024年11月28日,李维波早早在家收拾妥当,再次穿上挂满勋章的军装。

为了这一天,他等了一年。只是如今的他,已需要女儿搀扶才能来到现场。

当搭载着第十一批43位战友遗骸的空军“运-20”飞回祖国的怀抱,当两架振翅的“歼-20”入列组成三机编队,当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以“过水门”最高礼遇迎接烈士,当覆盖着国旗的棺椁被礼兵一一托举……李维波一次次湿润了眼睛。

少有人知道,战争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右脚被弹片炸伤,走路和站立时间过长,就会剧烈疼痛。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庄严挺立,一次次为久别的战友敬上军礼。

面对记者的镜头,这位93岁的老兵饱含深情、一句一叹,告慰战友们的在天之灵——

“你们回到祖国怀抱,看看祖国的发展壮大;看看现在的新战士,他们掌握的武器,和我们当年比较,相差天地之隔;看看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努力工作,为了国家的建设;看看孩子们,戴着红领巾,活泼可爱……我和你们一样,也感到欣慰!”

11月29日上午,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对李维波来说,新的等待,已经开始。

“军人的鲜血,要洒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我不是英雄,我只是百万军中的一名普通老兵”。李维波对记者说,有生之年,都要接战友回家。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