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遗属四次迎接在韩志愿军烈士:祖国强大了,英烈才能回家

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接英雄回家


11月28日上午,一位老人早早守候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迎接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我从没见过我的哥哥,但他对我的影响很深很深。”


老人名为郎庆霞,今年68岁,她有一位出生于1928年的哥哥郎德富,1952年8月在“铁原阻击战”中壮烈牺牲。

图片

图据新华社

“哥哥读过六年私塾,写得一手好字”

“大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郎庆霞细数着哥哥获得的荣誉。从小,她就在父母口中得知自己有个未曾谋面的哥哥。

图片

烈士遗属郎庆霞。封面新闻记者戴云 摄影

郎庆霞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哥哥上过六年私塾,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写得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1948年10月,郎德富参军入伍,自此再没回过家乡。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时年22岁的郎德富从图们跨江奔赴战场,被编入三三七团。起初是负责吹军号的司号员,后因一手好字被提拔为师长的机要秘书,主要负责文件的收发管理,一次在山洞里不幸被炮弹炸成重伤。

郎庆霞说,当时大爷家的二哥也在战场当工程兵,哥哥受伤后,他曾去野战医院看望,“据说下半身都炸没了,这件事我二哥跟我说过,但从来没敢跟我父母说”。

1952年8月,郎德富在“铁原阻击战”中壮烈牺牲。噩耗传来,举家悲痛。

每当想哥哥的时候,郎庆霞总会掏出土布包着的烈士证。“立功事迹”一栏记载着郎德富“工作积极,埋头苦干,任何工作都能很圆满地完成”。

图片

志愿军烈士郎德富的烈士证。封面新闻记者戴云 摄影

“祖国强大了,英烈才能回家”

11月28日,“运-20”专机接运43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及495件遗物回到祖国。600公里直线距离,2小时航程,他们一走就是70多年。

从2014年至今,我国已连续迎回十一批98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

今年是郎庆霞第四次参与迎回烈士。“祖国强大了,英烈才能回家”。

虽然从未谋面,但郎庆霞说哥哥对自己的影响很深,“因为哥哥是军人,从小我就对志愿军印象深刻,父母也都教育我们像哥哥一样热爱祖国和人民”。

后来,郎庆霞成为一名教师,她十分注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想把爱国的红色基因种在孩子们心中。

图片

志愿军烈士郎德富的烈士证。封面新闻记者戴云 摄影

如何让志愿军烈士从“无名”到“有名”?

“截至目前,我们已为20位迎回的在韩志愿军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中心)党委副书记奚玉峰介绍,2019年确认了6位,2021年确认了4位。

今年1月,10位新确认身份的在韩志愿军烈士名单公布。这是自2022年7月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成立以来,退役军人事务部首次对外发布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成果。

如何为无名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

“烈士遗骸身份确认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结合人类学信息、党史军史资料、调查寻访线索等信息开展综合研判。”奚玉峰说。

近年来,退役军人事务部组织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解决陈旧遗骸身份识别难题,对烈士遗骸进行DNA鉴定。

同时,分析整理烈士遗骸发掘地、遗物、军史战史等信息,协调有关地方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摸排烈士亲属,采集烈士亲属DNA。通过烈士遗骸DNA和烈士亲属DNA比对,最终确定烈士身份。

奚玉峰透露,目前DNA比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本着科学严谨的原则,还需经过专家论证会等程序进一步论证审定,将适时公布在韩志愿军烈士身份确认成果。

随着第十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退役军人事务部表示将按工作安排,尽快提取烈士遗骸DNA信息并纳入数据库,稳妥开展烈士亲属摸排及DNA信息采集等工作,争取为更多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