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冲 通讯员 邱吉瑜
11月28日,记者从浙江宁波召开江北荪湖遗址媒体通报会上获悉,荪湖遗址核心区地层包括了商周、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化堆积,揭示了宋元至明清时期该地区村落的历史生活变迁。尤其是F2房址地基的营建方式与北宋《营造法式》中的记载一致,为研究古代建筑技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发掘地点地理位置图
2024年4月,为配合江北区洪塘荪湖中心湖商业地块的开发建设,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在建设地块内开展了先期考古调查与勘探,发现了一处商周至明清时期遗址,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遗迹和遗物。因遗址分布在原荪湖行政村村委会旧址地下及周边区域,故命名为荪湖遗址。该遗址位于翠屏山南麓的山前平原地带,西至慈城古县城约5公里,南至慈江约1公里。背山面水,地理位置优越,非常适合古人居住生活。
周边过往考古工作
事实上,自2018年以来,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在荪湖遗址周边1公里范围内还发现了其它两处遗址。这些遗址、遗存的发现,证明了该区域最早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有人类生活,商周时期至历史阶段的唐宋元明清,人们也长期驻留此地生活、耕作。
这次发现的荪湖遗址分为核心区与边缘区两部分。其中核心区面积约10781平方米,地层包括了商周、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化堆积。边缘区面积约14272平方米,文化层相对较薄,堆积以宋元、明清时期为主。
出土各期遗物
今年7到11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浙大城市学院、江北区文物管理所,在地块施工建设区域开展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区域位于遗址边缘区,面积约1300平方米。出土遗存年代主要为宋元、明清时期,发现了房址、道路、石墙、水井、灰坑、灰沟、水塘等遗迹20处,出土陶、瓷、木、石、金属等材质小件标本338件。
此次发掘共发现了五座房址,根据层位关系及包含物,从下到上、从早到晚,可分为三期。其中一期房址两座,分布在发掘区东部及东北部,为北宋时期。二期房址两座,分布在发掘区中部,为南宋至元时期。三期房址一座,分布在发掘区西南部,为明清时期。
三期房址分布示意
一期房址中的F2时代最早,现仅存地下部分,残存面积约340平方米,南北向,三开间,在四个探方中规律分布了5行4列,共计15个磉墩。通过查阅文献,F2房址地基的营建方式与北宋《营造法式》中的记载一致。
“同时,我们在房址范围内发现了规格尺寸较大的板瓦与制作精良的兽面建筑构件,因此,我们推测该规模建制的房址当为村落内的公共建筑,而非一般民居。”江北荪湖遗址项目现场负责人杨懋杰说。
据介绍,发掘的三个时期房址,磉墩的营建方式也存在差别。北宋、南宋-元时期的磉墩平面基本近方形,而明清时期的磉墩平面则变为近圆形。
不同时期磉墩内的填充物也会有差异,北宋时期的磉墩内会先铺垫一层风化岩,其上再填入石块,其间会夹杂少量砖瓦。南宋-元时期早段的磉墩会以碎砖瓦为主要填充物,晚段则主要填入石块。到了明清时期,磉墩内填充物则以石块为主,并夹杂有少量砖瓦块。
杨懋杰表示,这些变化可能与不同时期人们拿来建设用的物资原料稀缺程度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资源利用最大化、经济成本最低化的观念。
模印铭文砖
此外,在这次出土的遗物中,有一块青灰色的铭文砖,侧面印着“西屿乡余记”几个字。南宋《寳慶四明志》中记载:“孫湖縣东南一十五里西嶼鄕溉田頗多或謂湖多香蓀故名蓀湖訛而爲孫”。从这条记载中可以看出,“蓀湖”之名至迟到南宋就已经出现;“蓀湖”属于西嶼鄕,在慈溪县东南一十五里;“蓀湖”是因为该地域湖多(灌溉的田多),盛产香蓀而得名,“蓀”字有时也会误写作“孫”。
南宋《寳慶四明志》节选
明朝《嘉靖寕波府志》的府治圖中标出了“蓀湖”的位置:位于慈谿縣(慈溪县)东南方向,群山以南,姚江以北。
明《嘉靖寕波府志》节选
考古专家认为,虽然纵览历代地方志中并没有标出“西屿乡”的位置,但是结合历史文献,以及这次发现的铭文砖,可以确定“西屿乡”的大致位置就是在“荪湖”所在区域,这一发现为研究区域地名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进一步丰富了宁波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由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