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启新脉:“通武廊”气象合作交出亮眼成绩单 | 特别报道

千年大运河,一脉清水联动京津冀。大运河北京段直抵通州区,天津段北起武清区,河北段流经廊坊市。


由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三地组成的“通武廊”地区,就这样地相接、水相连、人相亲。


“通武廊”三地气象部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主动对接、共谋服务、协同科研,在改革“试验田”里,积极注入“气象元素”。


协同发展,下好“一盘棋”


干事业、谋发展,合作是扩大优势、实现目标的有力行动。“通武廊”三地气象部门在部署合作层面高站位、出实招。


从2017年到2023年,三地气象部门两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各自的“优势牌”携手打出,锚定下好“通武廊”气象一盘棋的目标,坚持以党组织联学联建联创为引领,在灾害性天气联防、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协同等多方面建立联动机制。


北京市通州区气象局利用“通武廊”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工作平台,强化三地气象数据共享与气象灾害协同应对,引入“百米级、分钟级”融合预报系统等核心技术,推动三地气象服务精准化、高效化,气象灾害联防能力显著提升。


图片

“通武廊”三地气象部门通过通武廊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工作平台进行联合会商。 摄影:韩启蒙


天津市武清区气象局聚力综合业务、气象感知、服务供给、科研攻关及基础保障“五项能力跃升”,组织开发“通武廊”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工作平台,交汇三地气象监测数据和预报预警信息,实时共享“通武廊”三地全域450余套气象观测资料。


人才,是“通武廊”气象协同发展探路的基础领域。河北省廊坊市气象局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改革,强化“通武廊”部门间、局校、局企合作,打造“需求—研发—服务—效益”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助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发展,并牵头组织业务培训,促进三地业务人才综合素质提升。


2024年,三地气象部门制定九大重点任务,“通武廊”气象联防协作高水平示范正加速形成。


精细服务,绘好“一张图”


地理位置相邻,天气过程自然相通。这让三地气象部门逐渐成为预报服务“共同体”。


今年汛期,三地气象部门建立“通武廊”气象工作专班,完善小流域天气会商联防联控机制,依托“通武廊”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工作平台,建立“云上”共享数据集,实现了观测“一张图”,为三地预报员决策分析安装了“千里眼”。


汛期前,通州区气象局邀请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为三地业务人员开展培训,牵头制定《“通武廊”小流域天气会商联防联控及复盘总结机制》,规范区域灾害协同防御流程。武清区气象局牵头升级协同工作平台,建设“通武廊”联合决策产品制作系统,实现了雨情分钟级决策产品制作和共享,有效提升了三地在气象灾害防御协同方面的辅助决策能力。廊坊市气象局组织召开重大天气会商,共享预报预警和实况、灾情等信息,为三地党政部门掌握上下游雨水情、指挥调度防汛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

北京通州区气象局在北运河游船安装微型气象站。摄影:赵志泉


据统计,三地气象部门年均联合发布服务产品30余期,实时共享各类气象服务产品年均约700余次。数据汇聚的背后,是打破区域限制、实现高效联动的有力探索……数据共享、联合会商、联动服务的新模式,让三地气象部门应急保障水平再上新台阶。


科技支撑,打好“组合拳”


“通武廊”同处大运河北段上下游,“数字化”“场景式”协作互动让气象服务保障更畅通。三地着眼运河不同区段,打好科研攻关“组合拳”。


2022年,大运河通州段全线通航,通州区气象局建成“通武廊”大运河气象服务保障协同系统,引入北京城市院睿思系统500m和100m格点分析和预报数据,结合闷热指数、度假游玩指数等形成综合游玩指数,运用3D可视化建模渲染技术展示气象数据和产品,为大运河4艘游船安装微型气象站,为“通武廊”运河通航提供了“场景式”服务示范。


过通州北关闸,大运河一路向东南而下,途径廊坊。廊坊市气象局承担香河县旅游通航船舶保障工作,2023年在“通武廊”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工作平台增设“北运河通航气象服务”模块,实现大运河北段区域综合气象监测、格点数值预报等功能,精细化“观云测雨”护航运河沿岸建设。


图片

2024年5月,“通武廊”三地气象部门与江苏省常熟市就跨省区域气象协同发展进行座谈。摄影:乔媛


大运河武清段全长62.3公里,位居天津段之最。武清区气象局着力构建全域精密气象观测新格局,建成微型智能气象观测站311套、区域自动气象站26套、X波段雷达1部。预计至2024年底,全区站网密度可达1.85公里,将有效弥补蓄滞洪区、重点防汛河段、气象灾害易发区等气象观测盲区;同时,全面升级大运河旅游、航运气象服务系统,助力提升大运河沿岸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


三地人才合作也在不断深化。“通武廊”三地气象部门聚焦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和机理研究等方向,联合申报海河流域气象科技创新项目1项、天津市气象局“通武廊”专项项目4项。


通州水韵,武清绿脉,廊坊桥乡。“通武廊”气象协同发展正在京津冀大地上“拔节生长”。




北京通州:聚焦运河安全 共谱“通武廊”气象协同新篇章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大运河如一条蜿蜒巨龙,穿越古今,连接南北,也将通州、武清、廊坊三地串联起来。


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区气象局围绕大运河气象服务保障、区域灾害天气联防、生态服务等方面发力,持续推动“通武廊”气象协同发展。


2022年,大运河北京通州段在沉寂了80多年后再次全线通航。这也是列入三地气象部门重点工作的一件大事。早在2019年,通州区气象局已联合三地气象部门启动京杭大运河气象服务保障项目,在运河通州段沿线布设28套气象监测站,通过站点、雷达以及卫星数据共享,每日制作北运河气象服务专报,为堤岸整修、河道治理、水体改善及旅游通航提供气象保障。


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活动期间,为保障圣火在城市副中心安全传递,通州区气象局在北运河岸边搭建移动气象站,逐小时滚动提供预报服务。冬奥后,通州区气象局积极争取区科技项目支持,引进冬奥“百米级、分钟级”气象核心技术并落地“通武廊”大运河气象服务保障协同系统,为大运河4艘游船安装微型气象站,为“通武廊”运河通航提供场景式服务示范。


图片

2022年通州区气象局现场保障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活动。摄影:赵俊峰


通州因运河而兴,城市副中心又依运河而建。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通州区气象局直面发展需求,着力提升超大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水平。今年汛期,通州区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偏多1.1倍,局地突发对流引起的小范围强降水频发,给城市安全运行造成极大压力。通州区气象局牵头制定《“通武廊”小流域天气会商联防联控及复盘总结机制》,规范区域灾害协同防御流程,加强与“通武廊”区域的左右互通、联合会商、协同叫应,逐半小时滚动发布京津冀和通州区雨情水情信息,有效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花园城市是通州区的生态本色。未来,三地将合力推进区域生态气象保障服务技术研发,深入开展区域城市绿地面积、地表温度、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水体面积等分析。为打牢服务保障基础,通州区气象局统一生态气象观测站升级标准,制定《“通武廊”三地毗邻地区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方案》,加强与生态环境部门合作,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及时发布一氧化碳气象指数预报、杨柳飞絮服务材料和预警信息,加强区域间气象监测合作,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气象支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州区气象局创新调研机制,牵头组织“通武廊”三地气象部门共赴沪苏两地,就跨省区域气象协同发展进行联合调研,加快建立新型智慧气象服务体系,打造京津冀气象部门气象高质量发展“新示范”。




天津武清:以数智转型助力气象高质量发展“一盘棋”


近年来,天津市武清区气象局积极融入“通武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盘棋”,在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发展中破题,在一体化融合发展中收获累累硕果。


在武清区气象局气象预警大厅,“通武廊数据可视化驾驶舱”平台呈现在24.88平方米的大屏幕上,如同气象数字化管理的“神经中枢”,显示着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的每一个细微环节。武清区气象台副台长吕玉环说,“通武廊”三地气象部门正是通过这一平台共享气象数据、加强预警联防、实现服务联动的。


图片

图为天津市武清区气象局开发的“通武廊数据可视化驾驶舱”平台。摄影:张妍

该平台构建了数字驾驶舱基础技术框架,以多种可视化手段对“通武廊”区域气象灾害风险、灾害风险态势、业务运行情况等重要场景进行全面展现。“今年我们在全区范围内新建310个微型智能气象观测站,并利用云存储等数据管理技术,将数据逐步接入‘通武廊数据可视化驾驶舱’,形成‘通武廊’区域气象要素数据、业务管理的互通互联。”吕玉环说。


今年汛期前,武清区气象局开发的“气象感知”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300多套微型气象站及区域气象观测站的数据收录其中,支持用户查看不同点位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降雨及天空图像等气象要素实况信息、预报信息以及历史数据。在7月31日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中,区气象局基于“气象感知”系统上分钟级更新的雨情和智能网格天气预报,有力支撑各镇街、村(社区)防汛调度,区水务局也通过小程序实时掌握水库、闸坝等周边雨情,高效组织开展防汛调度指挥,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图片

图为天津市武清区气象局在北运河六孔闸建成的微型智能气象观测站。摄影:张妍


今年,武清区气象局牵头优化“通武廊”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平台,新增了“联合服务产品”模块,融入三地地图数据、实时气象数据、历史气象数据、精细化格点预报数据等多源气象资料,可供三地气象部门快速查询并一键式发布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升级后的平台还畅通了面向党政部门决策服务的“微循环”,武清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巍在回忆2023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的服务时说:“通过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平台,三地气象部门联合会商18次,制作联合气象服务材料16期,助力武清区政府在永定河天津武清段受洪水影响的区域内转移3.3万余名群众。”


图片

武清区气象局业务人员在降雨过程来临前对本站气象设施进行维护。摄影:王梓月


一水相连,文脉相通,大运河武清段地处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是武清的历史之脉、文化之源、发展之基。随着大运河文化旅游热度的提升,武清区气象局在大运河沿线建设了10套微型智能气象站,开发“通武廊”大运河通行气象服务系统,助力打造“千年运河、魅力武清”的亮丽名片。




河北廊坊:聚焦民生福祉 擘画气象高质量发展蓝图


作为“通武廊”气象协同发展的一员,近年来,河北省廊坊市气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顶层设计,全方位谋篇布局


在整体谋划上,廊坊市气象局推动市县两级政府出台《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贯彻落实意见,《廊坊市暴雨灾害防御办法》《廊坊市暴雨大风寒潮大雾霾高温灾害防御办法》《极端天气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今年汛期极端暴雨过程中,市领导根据预先制定的办法方案以及气象预报信息,果断采取停课、停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安全。


图片

9月27日,通州区水上交通突发事件演练现场,河北廊坊香河县气象局业务人员搭建便携式气象监测站,为应急救援提供实时气象监测和预警预报服务。摄影:高卉语


此外,廊坊市气象局还持续强化部门、区域、流域合作,与通州、武清、平谷、蓟县、白洋淀气象部门建立灾害预警联防联动机制,与农业农村、水利、应急管理、住建、铁塔等多个单位建立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


强基固本,全方位夯实“内功”


打铁还需自身硬,无须扬鞭自奋蹄。目前,廊坊市气象局已建成8部激光测风雷达、1部 P波段雷达,初步形成综合气象观测网。廊坊市气象局积极探索新型观测资料的融合应用,为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提供支撑;打造以人才战略为导航、业务竞赛为平台、绩效考核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3名正研高工牵头,组建1个省级创新工作室、1个市级创新工作室、4个创新团队;与廊坊市总工会连续多年联合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在全省气象行业业务技能竞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积极推广“冀气象”移动决策支持平台和“闪信”信息提醒新技术,不断优化“叫应”机制,实现递进式气象服务全覆盖。


因地制宜,全方位护佑民生


聚焦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廊坊市气象局成立了河北省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创新工作室、廊坊市设施农业创新团队和市级数字气象创新团队,联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廊坊师范学院、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市农业农村局、大华夏神农公司等10多家院校企业开展科研攻关,提升设施农业科研服务能力,建立草莓病害预防、设施赤松茸品质管理、温室通风揭盖帘、火龙果生育等指标;聚焦“廊坊加快打造世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与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省气象服务中心共建国省市三级“物流气象服务联盟”,与邮政管理局、人保财险廊坊分公司共同签署“气象预警+风险减量+保险保障”合作协议;联合省气象服务中心、市邮政公司推广试用“物流看气象”APP,谋划建设现代商贸物流气象智慧平台,获建廊坊市科技局“现代商贸物流气象服务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推进现代商贸物流气象服务中心建设。


图片

河北廊坊陆港物流园区整装待发的中韩海铁联运首发国际班列。供图:廊坊市气象局


图片

2024年11月29日《中国气象报》三版



作者:杨莹 张妍 吕玉环 张明远 符杰 张明远 高晓容 郭玲 杜亚军 马瑛 钱茂鑫

编辑:卜钰 刘蕊 苗艳丽 丁继武

审核:段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