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世界》(Lifeworld),首尔,现场,2024年
由CIRCA委托,摄影:JUNLEEPHOTOS
皮卡迪利广场-伦敦、选帝侯大街-柏林、K-pop广场-首尔、时代广场-纽约,在这四座灯火通明的现代都市中,这四个位于城市中心的广场也像是四个消费主义的具象化身,每天向人们放送着数以万计的广告和商业讯息。
近日,60后北欧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在这四个广场发起一场实验:用模糊对抗高清,用艺术取代商业。借由柔和、缓慢、模糊的视频投影,他想要消解城市的功能性,引发人们去思考“当下所生活的世界”:“一旦你有机会质疑周围的世界,就会突然面临选择,你想要居住在什么样的城市、生活和环境中?”
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与
数字艺术作品《生活世界》(Lifeworld),图片:CIRCA
在城市地标中
重塑数字景观
生活在城市中,我们对数字广告牌的存在如此熟悉。它们往往满载着高清、鲜亮的商业信息,试图刺激我们的消费决策。然而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却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在广告牌上发起一场视觉实验,模糊城市的空间感和功能性,让我们重新思考“此时此地”。
受伦敦当代激进艺术文化研究所(CIRCA)邀请,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制作的数字动画作品《生活世界》(Lifeworld),每天都在当地时间晚上20:24,投影到伦敦、首尔、柏林和纽约的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广场中心,持续至2024年12月31日。
《生活世界》在伦敦、首尔、柏林、纽约四座城市的展出现场,
图片分别来自: CIRCA、JUNLEEPHOTOS、
@shutterdust、Michael Hull
可以说,《生活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大型的互动展览,其中所有的画面都采样自不同视角的城市景观,并加以模糊、校准处理,旨在引发每位路过的行人都能够停下脚步,重新思考自己和城市的关系。
为了达到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所需要的“最精确的模糊”,这一作品的制作过程耗时长达8个月的时间。乍一看,最直接的观感就像是高度近视的人摘掉眼镜之后的画面,熟悉的街道、高楼、霓虹灯间或出现,辨认不清。
《生活世界》(Lifeworld),伦敦,现场,2024年
由CIRCA委托,视觉呈现:Studio Olafur Eliasson
这种刻意为之的“模糊”,是为了吸引路过广场的行人驻足停留,“这些广告屏幕上通常都会播放高清、感性的画面,不论是出于通勤还是消费,都会让人感觉这些空间带有一种功利性,而这时出现一些模棱两可的颜色和形状,也许会让你感到困惑和动摇。”
当感官被模糊、边界被消融的时刻,人们才会去思考当下所处的位置,“我是谁,我在哪。”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相信,“当公共空间承载着多元视角,与当时在场的人共创时才会焕发出生命力,无论这些人是抗议者、游客、街头艺人、上班族,是儿童还是成人,是个人还是人群。”
风的形状,
光的变化,水的色彩
冰岛裔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摄影:Louise Yeowart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1967年生于丹麦哥本哈根,但他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冰岛度过。冰岛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景观——火山、熔岩、瀑布、洞穴,无疑对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在创作中,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擅长通过各类装置复刻自然中的元素和场景,唤醒人们对于自然的感知。一阵风、一束光、一汪水,都能在他手中呈现出诗意的变化。也正因此,他被欧美媒体誉为“当代艺术的达芬奇”。
1993年作品《美》(Beauty),摄影:Anders Sune Berg
2016年作品《组装雾》(Fog Assembly),摄影:Anders Sune Berg
更让埃利亚松着迷的课题是艺术与人的互动,即使是在画廊中发生的体验,他也希望将会在画廊之外对人们继续产生影响。
2003年在伦敦泰特美术馆,埃利亚松用两百根黄色灯管、人造雾和镜面天花板,制作出一个烟雾缭绕的太阳装置《天气计划》。当观看者仰头去看时,会升起一种落日余晖笼罩下的末日感。这一作品的重要意义被媒体评价为“彻底改变了艺术”。
《天气计划》(The weather project),现藏于伦敦泰特美术馆
摄影:Ari Magg, Andrew Dunkley & Marcus Leith
2014年,埃利亚松从格陵兰岛采集12块巨型蓝冰,摆放成时钟的形式,在哥本哈根、巴黎、伦敦等地呈现。观众可以走上前去近距离观察、触碰这些冰块,也可以实时看到“冰钟”融化、消亡的过程。他希望通过这件作品唤起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的关注。
《冰钟》(Ice Watch),摄影:Justin Sutcliffe
人与自然的互动,是埃利亚松创作的核心。
他的工作室安置在柏林一座四层楼高的老酒厂中,总共有一百多人生活在这里,包括艺术家、工匠、程序员、厨师等等。每周有四天时间,埃利亚松选择吃素。工作室一百多个人的食物来源也都从当地农场中采购,这是他认为对环境负责任的表现。
从1998年起的十多年间,埃利亚松在柏林、斯德哥尔摩、洛杉矶、东京等全球各个地区,用无毒的荧光素钠染料将当地河水“染成”绿色,观察当地居民对于“绿河”的反应。
《绿河系列》(Green River Series),摄影:Oren Slor
埃利亚松在瑞士巴塞尔举办的著名个展“生命”(Life)也延续了“绿河”的概念。2021年,埃利亚松将当地一座美术馆的墙壁拆除,把院落中的池塘“染”绿并引入馆内,在其中种满水生植物,突破“室内”和“室外”的概念。
充斥美术馆内外的池水本身就像一块不断变化的画布,尤其是在夜间,馆内紫外线灯的照射下,池水上漂浮着光影和植物,充满视觉冲击力。
在《生命》这个作品中,埃利亚松想要从生物本身的角度来思考生命和环境的关系,放弃“人本位”的观念,转而探讨人的脆弱性。
《生命》(Life),摄影:Pati Grabowicz
全球上演,更多
Olafur Eliasson的感知艺术
除了四座城市的标志性广场,全球许多地方都在持续展出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更多作品。他对感知的无限探索,吸引了无数观众。
📍 洛杉矶
Olafur Eliasson:OPEN
摄影:Zak Kel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