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伟 通讯员 刘颖 沈威
掌上咸宁报道
牵网、起鱼、落筐……27日,风和日丽。通城县五里镇五里村“零排放”圈养高密度水产养殖基地,农户两两协作,正忙着收网捞鱼。
“今年3月份投的鱼苗,现在正是收获的季节。平均每天可捞鱼1000多尾,主要销往本地农贸市场、餐饮店等。”基地管理人员李英群介绍。
该基地由通城县水产局于2022年投资建设,占地面积约20亩,目前共建有32个圈养桶,养殖花骨鱼、彩虹鲷、大白刁、大头鱼、鲢鱼等10余种水产品种。
基地作为乡村振兴扶持项目,依托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咸宁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技术指导,以村集体经济的形式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与传统水产养殖相比,高密度水产养殖经济效益更加突出。李英群透露,这种高密度养殖模式产量要更高,传统养殖方式每亩水面产量只有500-600斤,现在这种圈养高密度养鱼亩产达到3000斤以上。并且,饲料定量投放,不会存在浪费。
同时,高密度水产养殖更加绿色环保。
“鱼圈养在圈养桶内,通过下面的锥形集污装置收集残饵、粪污等废弃物,再经吸污泵抽排出去、进入尾水分离塔。”李英群说,固体废弃物收集后能再利用,做田地的有机肥;废水经尾水处理桶过滤后再回流到池塘重复使用,从而实现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
为进一步做好“水”产业,2023年,该村在原有的“零排放”高密度养殖基地的基础上扩建一个集特种养殖、垂钓、甲鱼养殖于一体的养殖休闲基地。目前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并带动周边居民一致响应,五里村水产养殖规模已形成鱼苗繁殖、销售、成鱼养殖的格局,村内水产养殖面积约300多亩,年出产量约为100吨。
五里村党支部书记黎星表示,现在全村40%的户头从事水产行业,平均每户增收约1万元。未来,将继续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做足“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大力发展特色养殖、种植产业,以产业兴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责编:章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