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个在全球风云变幻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依然能够“活得有声有色”的大国,最近的表现不禁让人深思。
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之际,莫迪政府在美国的引导下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战略判断:全球产业链过度依赖中国的弊端暴露无遗,印度应当成为中国制造的“替代品”。于是,印度便开启了与中国竞争的“大计”,在背后有美国的支持,尝试在世界经济的“新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经过四年的博弈,现实却并非如此简单,印度能否真如所愿,取代中国,甚至借力崛起,成为全球经济舞台上的新主角?
美国与印度的“联手布局”
全球疫情初期,世界各国纷纷寻求经济恢复和产业链重构的机会,印度自然也不例外。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公开表态,认为疫情暴露了全球产业链过度依赖中国的脆弱性,因此希望能够推动全球产业链的“去中国化”。莫迪看准时机,在美国的引导下作出快速反应,迅速确认了印度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新角色——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新大国”。
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印度自然成为了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最佳“替代品”。14亿人口和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使印度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理想接班人。美国对印度的支持也并非空穴来风,毕竟美国有着深切的经济利益,希望在全球产业链上打击中国制造业,并将印度推向前台。
然而,美国与印度的“联手”在初期的表现并不如预期那般顺利。2020年6月,中印边境的加勒万河谷爆发了冲突,印度军队越过中方边境挑衅,导致中印关系骤然紧张。中国解放军在关键时刻展现了强大的国防力量,成功遏制了印度的挑衅,令印度企图“借力打力”打击中国制造业的计划暂时受挫。
然而,印度民间的反华情绪却逐渐升温,出现了大量针对中国商品的抵制运动。中国商品在印度的市场份额被不断压缩,中国品牌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压。印度政府不仅封禁了中国的TikTok、微信、支付宝等应用程序,还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中国投资的企业活动。
经济现状与中印贸易的奇妙反差
从2020年到2023年,印度在对中国的贸易依赖上表现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悖论”。印度政府想要“去中国化”,但实际上却发现自己对中国的依赖越来越深。2023年,中印双边贸易额激增至1362亿美元,比2019年的928亿美元大幅增长,印度与中国的贸易逆差也从2020年的400亿美元扩大到850亿美元。
更为讽刺的是,尽管印度一方面试图在全球范围内遏制中国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却在大规模进口中国商品,尤其是对高端制造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大。印度制造业的转型困难重重,国内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技术依赖和资源匮乏使得印度不得不大量依赖中国的制造业和技术支持。
印度政府在这方面的双标行为越来越明显。2023年,印度对中国技术人才的签证政策进一步收紧,导致中国的高端技术人员无法进入印度工作。这一举动直接影响了印度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约15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并导致了大约10万个工作岗位流失。
然而,这一策略并未如印度所期待的那样实现经济独立。反而使得印度越来越依赖中国,甚至成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合作伙伴”。印度的这一“经济依赖症”表明,印度并未真正摆脱中国的影响,反而深陷其中。
印度的“左右为难”:想要跟谁走?
在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中,始终充满着一份复杂的“平衡艺术”。一方面,印度力图向美国靠拢,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等多边框架,寻求在全球安全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印度又无法忽视与中国的深厚经济联系。
2024年10月,经过四年谈判,中印两国终于达成了关于边境争议地区的脱离接触协议,双方同意通过“和平与合作”的方式缓解紧张局势,印度和中国的边防战士甚至在印度教的“排灯节”交换糖果和礼物,象征着两国关系的缓和。这一协议的达成被视为中印关系回暖的重要标志,然而,这也正反映了印度在全球战略中面临的“两难”困境。
莫迪政府在近年来逐渐认识到,美国并不能帮助印度解决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反而因为美国本身的国内问题和俄乌战争等危机,印度的战略“依赖”也变得更加不稳定。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虽然在外交层面存在诸多矛盾,但在经济合作领域,印度对中国的依赖不可避免。因此,印度政府不得不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游走,采取一种“左右为难”的外交策略。
印度的商业环境:如何克服恐惧症?
在印度商界,流传着一句广为人知的谚语:“防火防盗防中国”。原因在于,中国企业凭借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迅速占领了印度市场。小米、华为等中国品牌在印度的崛起,给印度本土品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有声音指责中国商人过于“狡猾”,通过强大的宣传能力和品牌效应打败了印度的本土企业。
然而,印度这一偏见性思维却忽视了一个关键点:中国企业能够在印度市场成功,背后不仅是由于强大的品牌宣传能力,还得益于中国企业产品的高质量和竞争力。印度商界的“防中国”情绪,实际上也反映了印度在全球竞争中的劣势。印度如果想要复刻中国的崛起路径,仅仅依靠这种狭隘的思维方式,是无法取得长足进展的。
尽管印度政府对中国的“恐惧症”早已深入骨髓,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在未来无法与中国实现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特别是在全球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中印两国在高科技、制造业等领域的合作,依然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莫迪的“两面策略”能否成功?
四年的时间,印度在经济和外交战略上经历了显著的调整。从最初的美国亲密盟友,到逐渐意识到中国的重要性,莫迪政府的两面策略可谓是一场艰难的平衡游戏。虽然中印两国在某些领域已经实现了合作,但印度是否能够真正借力中国崛起,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印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与中国的合作,而是如何在全球经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美国的“印太战略”并未能给印度带来根本性的经济改变,而中国则在全球经济结构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这种大国博弈中,印度能否从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还需看其未来如何调整自己的战略。
无论印度最终选择依靠哪个大国,最重要的是认识到,单靠“外部依赖”并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崛起。印度需要更多的自主创新和体制改革,才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