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长城脚下的石峡村民:守护传承文化遗产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图片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不同维度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并通过书信的方式同各界人士深入交流。即日起,南都、N视频推出“回信里的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报道,通过回访收信人及相关人士,生动讲述他们扎根所在领域,牢记嘱托、辛勤耕耘,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心路历程。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深刻阐释了长城的独特价值和守护好长城的重大意义,勉励大家“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收到回信的那天,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奔走相告!”身为写信村民之一的长城保护员刘红岩激动地说,“‘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这是数十年来,我从已年满80岁的舅舅那里继承下来的共识。此次受到认可,让我的内心很震动”。

另一位写信代表、石峡村民宿产业代表贺玉玲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将继续利用“长城”的品牌和文化,融入“民宿+”的产业力量,激励更多年轻人回流返乡、传承长城“财富”。有长城文化研究专家表示,需要多方发力守护长城的未来,“自然、遗产、文化、人的高度和谐,是长城遗产保护传承的方向”。

图片

写信代表之一、长城保护员刘红岩。

四十余年守护之路

11月的凛风吹着干枯的树枝瑟瑟作响。穿上橙色的“长城保护员”背心,登山包里装着镰刀、手锯、医药箱、垃圾夹,手上两柄登山杖,脚蹬一年能穿坏两三双的运动鞋,刘红岩告诉南都记者,天气不是问题,“就算是刮大风,我们一周也得上五天长城”。

图片

刘红岩在登长城起始点。南都记者 肖玥 摄

她登山的起点,是一道滚满碎石、约有45度的陡坡。再往上,绵延的山脊上,能远眺见城墙垛口已经残缺的长城道。八达岭镇石峡村村域内有北齐长城、明长城共约10公里,刘红岩每天走一趟,一走7小时,从西上、从南下,不走回头路。

对于整个石峡村而言,保护家乡的长城已经成为共识。今年是“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开展40周年。4月,包括刘红岩在内的石峡村乡亲们一起给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汇报“长城儿女”们自发参与保护长城的事迹和村里的发展变化。

5月14日,总书记给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并提出殷切期望。总书记在回信中说:“这些年你们自发守护长城、传承长城文化,并依托长城资源走上了致富路,我很高兴。”

这条守护、传承之路,石峡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走,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当年的“长城保护人”、如今已80岁的梅景田,正是刘红岩的舅舅。

“他年轻时外出去打工。走之前,咱们村域内的长城,包括敌台这些都还特别完整,回来时却被破坏得不像样子。除了时间侵蚀,还因为过去人们的保护意识不强,有些人家会拆城墙砖回去盖房子,有些人在砖石上用刻刀留下难以复原的痕迹。‘这么好的长城怎么给人破坏了!’舅舅的心里很惋惜,从那会儿开始,他决定不再出去干活了,留在村里,天天登山登长城,监督人们不再拆砖挪用、私刻乱画、露营野餐、乱扔垃圾等。”刘红岩向南都记者回忆道。

刘红岩小时候也随舅舅去长城。“他的鞋穿破那真是好多双。有时候上长城走到半路,前半鞋底和鞋帮掉开了。那怎么办?找根铁丝拧拧穿上,好歹走回家。”

在刘红岩之后,舅舅的女儿也成为了长城保护员,孙女儿则做了长城保护志愿者,一大家子都把心扑在了长城上。如今,石峡村长城保护队已有5名正式保护员、1名兼职保护员,每天两人结队上长城巡逻,风雨无阻。

长城“财富”遍惠乡村

刘红岩回忆,收到总书记回信的那一天,她是通过村党支部书记的电话得知这个好消息的,没多久,整个村庄都沸腾了,“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奔走相告。我们这个长城脚下百来人的小村庄,靠保护长城、利用长城文化获得了认可,真让人激动!”

“总书记在信里说,要‘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让我特别有感触。从小推开门就能见到长城,长城就是我的家。家里人也都支持我,上回我上山把脚崴了走不了道,我老公还自告奋勇帮我巡查去了。我就决定,就算退休了,也要像舅舅一样,继续守护长城去。”刘红岩说。

石峡村村支委委员谷文亭告诉南都记者,村域内的长城段都是未开发区域,收到回信后,村里决定修缮两条登山步道、两条环村步道,供游客安全地远眺长城,欣赏风景。

支撑起石峡村“长城旅游业”的,是以“石光长城”民宿为首、另有村民自营的12家民宿。村史博物馆里记录,“住在村里,品黄芩茶、喝海棠汁、吃‘石烹宴’、参与工坊劳动、远看长城之上日升日落,偷得浮生宁静,便是在石峡村的一幅美好景象”。

图片

写信代表之一、“石光长城”民宿创始人贺玉玲。

“石光长城”民宿的创始人贺玉玲也是写信代表之一,她从小也在长城脚下长大,是延庆沈家营人。2014年,她返乡创业,将在城里经营餐饮业的经验带到石峡村。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长城文化资源,石峡村以“村集体牵头、致富能人(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模式,走出了一条以民宿产业为主体、农林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谷文亭告诉南都记者,民宿产业发展起来后,有一部分年轻人回到了家乡。

今年30来岁的他,也是从外地返乡,决定留在这里参与建设。“现在,村里约有30名村民通过从事餐厅服务、房间清洁、设备维修等工作实现了就地就业。”

“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之后,来到村里旅游的人也明显变多了。最热闹的时候,我们村里住不下,他们就分散到附近的几个村子里,也成功地带动了周边村落的发展。接下来,我打算看村民们的意愿,尝试继续扩建民宿范围,更要把现在‘长城脚下过大年’等活动办得更红火。通过这些讲述长城故事的活动,我们也成为‘长城守护人’的一员。”贺玉玲表示。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长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它分布于15个省份,翻崇山峻岭、穿沙漠戈壁,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守护巍巍长城,需要多方合力。

长城北京段沿线村落相对密集。过去,许多村落曾是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如今,遗留的村落依然居住着兵士的后代,历史的情怀与现实的乡情,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长城的保护工作中。

图片

石峡村村域内的长城。南都记者 肖玥 摄

据延庆区委宣传部介绍,长城保护员这支队伍正式建立于2019年,目前该区已有长城保护员134人,主要职责是承担长城“病害”的巡查、记录和保护,另外开展垃圾捡拾、树根杂草清理、文明旅游劝导、整理掉落坍塌城砖等工作,为保存长城原始风貌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长城北京段,目前已经组建起500余人的长城保护员队伍,实现了‘一人一公里’参与长城遗产日常巡查与安全监测工作。”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汤羽扬告诉南都记者。

她说,在石峡村村民收到总书记回信后,学校也当即组织座谈会,第一时间学习回信精神。“学校编制了保护长城的‘五年行动计划’,各个学院多个专业都有工作任务单,探讨在长城文化研究与保护这件事上,如何凝聚共同的力量。”

图片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汤羽扬(右一)。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为“长城知识”建立一个系统性的阐释框架,让游客在登顶长城的过程中了解长城文化,理解我国长城保护的成果与方向,是目前长城保护与价值研究的其中一个领域。

汤羽扬向南都记者展示了一张正在制作过程中的“箭扣长城导览手册”,映入眼帘的话题是:古代将士们在长城上怎么作战?和平时期,士兵们又在长城上做些什么?长城应该修成什么样?

“传承长城文化,一方面需要大数据、新技术的加入,例如北京建筑大学正在制作的长城实时灾害监测系统;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回归传统的技术,计划将传统工匠的长城修缮工艺制作成详细的记录,用视频和其他资料将其规范化。但更重要的方面是,研究者还在尝试制作长城‘城谱’。”

“在一堵‘城墙’之外,更看到从古至今蜗居在城墙脚下的‘人’,关注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将长城保护工作,从‘没有人的地方’推进到‘有人的地方’去。”汤羽扬表示,“要将长城文化保护与传承,往更人文性的方向发展。自然、遗产、文化、人的高度和谐,是长城遗产保护传承的方向”。

“回信里的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记者 马辉 张倩寒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肖玥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