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走笔丨桀骜千年淮上水,东流洪泽听安排

前两年爆款的历史剧《天下长河》早已落下帷幕,深深记住了靳辅、陈潢两位治河能臣,也深深记住了他们治河的主战场——高家堰。

没想到,剧中掀起惊涛骇浪的高家堰,今天已是美轮美奂的洪泽湖大堤——孩子们无忧无虑在大堤上骑行,钓鱼爱好者在湖边悠闲挥杆,游人在网红打卡处拍照留念,色彩斑斓的秋景让人目不暇接。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其所在之地原为浅水小湖群,古称富陵湖,两汉以后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代始名洪泽湖。1128年以后,黄河夺淮入海,在盱眙以东蓄水,促使小湖群不断扩大。千百年来为治河不断修建大堤,则是洪泽成大湖的决定性因素。

水利万物而不争,是水温顺的一面,但它同样具备毁灭、破坏的另一面。人类文明,也是一部不断与水患抗争的奋斗史。

逶迤70多公里的洪泽湖大堤,始于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修筑的“捍淮堰”,防的是淮河洪水。淮河原本是一条单独入海的大河,较少发生水灾,故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但建炎二年(1128年),杜充决黄河以阻金兵,黄河夺淮,制造出大片洪泛区。

黄河泥沙不断淤积在河道和两岸地区,导致黄(淮)下游河段不断被淤高,不仅带来洪患,也严重影响漕运。因而,依赖运河南粮北运的王朝,治河成了朝廷高度关切的要务。

《天下长河》的故事,就发生在清康熙年间。

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淮并涨,砀山以东黄河两岸决口21处,淮阴的清口以下300里黄(淮)河严重淤积,黄河倒灌洪泽湖,导致高家堰决口34处,冲击淮扬运河,危及漕运,影响朝廷供给。同时,淮、扬二府下河七州县遭受严重灾害。在此严重情况下,康熙调安徽巡抚靳辅出任河道总督。

“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一直是淮扬地区的一句俗语,意指高家堰一旦垮塌,淮、扬一带就会被洪水淹没。史料记载,从1580年到1855年的275年中,洪泽湖大堤曾决口140余次,给下游地区造成深重灾难。1855年,黄河改道夺大清河入渤海,此后,洪泽湖成为淮河洪水的调蓄处,也成为淮河流域最大的水库型湖泊。

从最初的“捍淮堰”,到如今绵延70多公里的洪泽湖大堤,一次次被冲毁、一次次重建;一次次决口、一次次封堵重生。从泥坝到砖坝再到石坝,一代代人前赴后继,涌现出不少治河能臣,如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三国时期的邓艾、明朝的潘季驯、清康熙年间的靳辅等,他们都想让大河安澜,百姓平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其中,还有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他同样是出类拔萃的治水功臣,并在洪泽湖大堤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道光四年(1824年)年底,洪泽湖高家堰周桥段决口,冲出一个近400米宽、24米深的大塘。湖水外泄,下游不少州县被淹,直接影响漕运安全,清廷为之震惊。由于南河河道总督张文浩治水不力,道光帝将其革职,并于1825年3月下特旨,命正在家乡为母守丧的林则徐赶赴南河督修。

被“夺情”(皇帝给在家丁忧的官员委派差使,称作“夺情”)起用的林则徐身着素服走上周桥大塘工地,看到的是堤岸残缺、黄水遍地、满目疮痍。他立即组织地方府县征调民工、抢堵决口、引流分洪,同时反复思考:如何才能让里下河地区百姓彻底摆脱洪涝之害,让新修大堤坚不可摧?

在林则徐的要求下,工人们在每块条石上凿出一条齿槽,用生铁铸成“工”字形铁锔放在齿槽间,通过铁锔两头倒扣榫的拉扯,使石块连成一体,再用糯米汁和石灰搅拌成的砂浆把缝隙灌注满。如此一来,条石之间除了普通砂浆的黏力,还增加了铁锔的咬合力,形成一个整体,让大坝更加坚实牢固。

林则徐还命工匠在每块铁锔上刻上堤段负责人的姓氏铭文,若某处工程有异,铭文铁证如山,可以倒查责任人。由他亲自督修的堤段,铁锔上一律铭刻“林工”字样。正是在如此严格的监督之下,“林修”大堤稳如磐石,此后的200多年间,周桥段再没发生决堤。

事实上,在林则徐漫长的官宦生涯中,治水几乎贯穿全程。即使1842年流放新疆伊犁途中,他还领命参与开封祥符的黄河堵口。同僚以为堵口成功后他能免于被流放,不料谕旨称,“林则徐于合龙后,着仍往伊犁”。林则徐与家人告别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足见其一贯的赤子情怀。

如今,林则徐主持修建的周桥大塘段成了洪泽湖大堤的副堤,已无水可防。当地特意立碑褒扬大堤石工的担当精神和工匠精神。“即使到现在,石墙依然严丝合缝,针插不进,纸塞不进。”洪泽湖博物馆原馆长裴安年说。

洪泽湖湖底高程高出东侧平原4-8米,所以又称“悬湖”。新中国成立后,对洪泽湖大堤进行了全面整修与加固,兴建三河闸、高良涧进水闸等控制枢纽,以及调度工程设施,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让大堤固若金汤。

洪泽之水天上来,东流至此听安排。如今的洪泽湖下游,主要有四条河道:淮河入江水道,60%-70%的湖水由此入江;淮沭新河和苏北灌溉总渠,重点承担下游的灌溉功能;新建成投入使用的淮河入海水道,以备特大水灾年承泄淮河洪水。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洪泽湖大堤亦然。历史上的高家堰,承担着维护朝廷命脉的漕运安全,也承担着里下河地区数千万亩良田和数千万黎民百姓的安全。如今的洪泽湖大堤,不仅保护着淮河下游20多万平方公里耕地、2000多万人民生命财产和10多座中小城市的防洪安全,自身也成为4A级景区。

洪泽安澜,铁证如山。正是古往今来有担当的治河人前赴后继之功赋予的。众志成城,就是这个道理。(朱旭东)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