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种茶的“双江效应”

北纬23°26′,被称为北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北回归线与东经100°左右交界之处,是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氤氲着茶叶香气的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大叶种茶在双江植根了千年,勐库大叶种茶的种子顺着澜沧江的波涛流向了世界。如今,茶叶已成为双江一张亮丽的名片,持续为双江创造出产业、文化和生态效应。
图片
双江规模化标准化紧压茶车间。
赛道冲刺
释放产业效应
双江古茶树群落被授予“世界古茶树原乡第一标志地”“中国国土古茶树种质基因宝库”,确定为“云南省双江古茶山国家森林公园”。勐库大叶种茶已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在全世界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两次被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全国优良茶种。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认定为全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已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全国最美茶乡、全国茶产业百强县、全国茶叶品牌建设十强县、全省茶产业十强县、全省“一县一业”茶产业示范县,冰岛茶已入选“中华国茶名片”。
双江县地方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刀正平介绍,双江现有茶园种植面积34.08万亩,古茶园面积3.69万亩,有机茶园面积13.34万亩,SC企业110户。2023年全县毛茶产量2.3万吨,综合产值88亿元。茶叶精制率、茶叶均价、茶农人均纯收入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茶产业发展的同时,当地也出现了茶叶溢价、唯名山头论等市场乱象,以及茶农精加工能力不足、毁林种茶等问题。对于存在的短板弱项,双江县县长陈鹏表示:“不能只停留在问题层面找思路,应该立足于双江自身情况谋发展,要革新、要努力。”
双江从茶农增收入手,将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增进广大群众福祉上,茶产业从“小、散、乱”走向“精、深、细”。目前,双江县内有5000余家茶叶初制所,为了发挥茶叶初制所为农户最大化解决制茶、售茶的作用,2023年,双江县政府牵头在全县评选出2家“五星初制所”,为茶叶初制所的规范发展提供示范。同时,双江依托“三茶统筹”研究院在全县定期开展茶叶管护及初加工培训,为茶农生产养护、电商销售提供技术指导。目前,双江人均拥有茶地约2亩,茶农人均茶产业收入超过1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茶叶不仅要产得出,还要卖得好,这离不开茶企的助力和创新。双江县委、县政府为支持茶产业健康发展,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招大引强”,助力资源经济与园区经济协同发力,为入驻商家定制厂房,提供多种要素保障。同时,提供平台支持,汇集大小茶企业力量。近3年来,双江规上茶企已从7家增长为17家。
让茶叶“触网出山”,双江跑出了新赛道。2023年8月,“中国双江冰岛茶荟”正式开播,截至目前,线上销售茶产品涵盖全县茶产区,包括30余个合作社的茶产品,销售额突破5500万元。“中国双江冰岛茶荟”负责人段铭春介绍,平台茶品选择采取打分制,一方面市场监督管理局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另一方面政府牵头引进了一批普洱茶专家团队入驻“中国双江冰岛茶荟”平台。依托云南农大茶学院、双江科技特派团、中国勐库大叶种茶研究中心和双江“三茶统筹”研究院专家力量,培养了一批本土茶叶技能人才,为茶叶风味选择提供专业保障。
根脉交融
聚集文化效应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向来是老百姓生产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双江,“茶”不仅是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主导产业,也浸润到了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驻会副会长、双江县“三茶统筹”研究院执行院长徐亚和介绍,双江地处澜沧江中游,属于茶种衍化的核心区,勐库大叶种茶的基因在澜沧江、怒江水系不断蔓延交融,对于我国10余个省份以及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茶产业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大叶种茶区都能看到双江茶源的基因,这就是双江勐库大叶种茶尚待挖掘的种源文化。
双江县境内居住着2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布朗族人口占全国布朗族总人口的12.2%,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发祥地之一,被称为“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20世纪90年代,双江就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自治县。
与茶山相伴相生的各族人民,在千年不减苍翠的茶山上创造出了多彩瑰丽的文化。在双江勐库镇公弄村,“以茶相交”成为各个民族之间交流交往的重要方式。在公弄村布朗族的传统民居里,可以尝到布朗族的竹筒蜂蜜茶、佤族的糊米香茶、拉祜族的雷响茶……闲聊之余还可以听到各民族的制茶“老手”讲讲各自独特的茶艺,在茶香中感受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温情时刻。
双江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贞珠介绍:“近年来,双江持续深挖民族茶艺茶道,用好著名作家雷平阳撰写《茶宫殿》书籍的成果,策划《茶故事》《茶食谱》《茶歌集》的出版,持续改良茶餐,形成溯茶源、谈茶史、学茶识、游茶山、品茶香、吃茶餐、浴茶汤、观茶艺的双江茶文化氛围。”勐库大叶种茶开茶节、中国·双江冰岛茶会、中国·双江冰岛音乐节、溯茶源·忆茶祖活动、探秘世界茶源活动的举办,不仅展现了当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多元包容,也充满了各民族群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欢声笑语。
在茶旅融合上持续发力,双江以“冰岛”为核心,构建以普洱茶文化体验为主的旅居文化品牌,建成了国家A级旅游景区7个。其中,位于双江沙河乡陈家寨村的荣康达乌龙茶庄园,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有机乌龙茶园,被认定为AAAA级国家风景区。
沙河乡邦木村“直播卖茶”做得风生水起。也是通过直播平台,这个昔日闭塞的小山村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成为爱茶游客理想的目的地。“来自河南平顶山的一对夫妇看了我们的直播后,就来到这里开启旅居生活,如今几乎成为我们中的一员。目前我们在动员群众建民宿,希望在村内逐步形成游客来得到留得住的旅居新业态。”邦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唐兴林说。
源于自然
连接生态效应
驱车前往双江的茶山,只见千山一碧、云雾罩顶,呼吸间茶香扑鼻。幽静的山间,偶见炊烟袅袅的村庄,行车驶过,宛如人在画中。
双江县境内连片生长的1.27万亩野生古茶树群,是北回归线穿越区域中较为罕见的原始类型。被认定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广、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抗逆性最强的古茶树群落。
“保护茶山是刻在双江群众骨子里的自觉行为,保护茶山就是保护我们的过去和未来。”沙河乡平掌村党总支书记郭石双说。今年,在郭石双的带领下,平掌村村民投工投劳进行提质改造的村内道路又往前推进了1公里,村民们受惠于茶山,又将自己的汗水洒在了改造茶山的道路上。
“为了规范化、制度化保护茶山,为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双江先后颁布了《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古茶树保护管理条例》和《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古茶树保护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让古茶树保护有法可依。”双江县人大法工委副主任李洪军介绍。
“古茶树群落形成了一个宜人的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是天然的绿色屏障,也是世界茶叶种质资源研究的‘活化石’。”双江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郭忠生对于茶树与人群的和谐相生有着独到的看法。
适宜的气象条件不仅给双江茶生长提供了条件,更是造就了双江这个“养胃、洗肺、好睡”的康养之城。双江气象局气象台台长夏龙松介绍,茶叶生长所需热量条件一般要求年度积温大于或等于4500℃,双江年度积温均超过5000℃;双江茶叶主产区年平均降雨量约1300至1700毫米,属于年降水量最适宜区;冰岛村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在茶树生长旺季,空气相对湿度最适宜茶树生长。
森林簇拥着犹如明镜的冰岛湖,形成了山、水、林为一体的茫茫绿海。双江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享誉世界的冰岛茶,也哺育着与茶山世代相伴的双江群众,人与自然、资源与产业在这里不断谱写和谐统一新篇。(云南日报 记者李春林 李彤 隋鑫 文/图)
记者手记
做好“三茶”统筹文章
寻访双江,茶对于当地的浸润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凝视连绵的茶山,仿佛看到勐库大叶种茶的种子掉落在雨水中,顺着澜沧江流淌开来,造就了一个名为“勐库茶”的澜沧江茶“宇宙”,这是生命的延续,更是文明的传递。
图片
双江勐库万亩古茶树群落。
资源与经济的连接,所需的内容很多,包括坚定不移的保护力、不断拓宽的创造力和敢为人先的执行力,最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向前的向心力。这些内容,双江都有,并体现在茶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回顾历史,“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让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300年前中国茶独步世界茶市……今天,中国茶仍然在世界独具影响力,而以冰岛茶为核心的双江茶也在持续发挥着它的效应,成为一种具备民族特色、生态特色的茶文化,影响着世界。
面向未来,勐库大叶种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走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一体协同的双江路子,是有待持续思索的问题。只有将科技赋能茶产业,创新合作机制、转化机制、服务机制,才能让农户持续得益、让文化持续得彰、让环境持续得绿,最终让茶产业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云南日报 记者李春林 李彤 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