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了,我每天都来这里进行康复训练,现在能自己上下台阶了。”日前,在南关区新春街道和平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人李先生说起康复历程感慨万分。
这个残疾人康复中心从最初的70平方米发展到130平方米,再到现在的200平方米,康复训练条件越来越好:专业康复师及时指导,各种康复训练设备日臻齐备,残疾人可以接受全年无休的免费康复训练。如今,这样的服务已经遍布全市。截至今年10月末,全市4.4万名持证残疾人和残疾儿童在“家门口”得到精准康复服务。
“天冷了,注意保暖。”11月12日一早,康复师张桐桐为李先生量完血压后,又细心地叮嘱他注意事项。
随着来的人越来越多,这里的气氛热闹起来。宽敞明亮的室内,摆放着51台康复训练器械,包括训练腿脚的踏步机、锻炼腰部的骑马器、活动肩关节的吊环拉力器、锻炼手指的手指训练桌以及复合锻炼器械等。残疾人康复中心提供“一人一策”康复方案,确保残疾人能够得到精准康复服务,逐渐恢复或改善身体机能,提升他们的自我康复能力。
“在家门口就能进行专业康复训练,是一件幸福的事儿。”71岁的姜大爷竖起大拇指称赞道。10年前,姜大爷的老伴儿因病导致肢体偏瘫,难以正常行走。家里既没有专业器材,又缺乏专业的指导,老人康复训练成了难题。
得知社区有了残疾人康复中心,姜大爷第一时间用轮椅把老伴儿推到这里。从那以后,姜大爷每天都带着老伴儿来进行康复训练。“大年三十这里都有值班的工作人员,他们全年无休,便于我们锻炼。”在场的残疾人及其家人们齐声称赞。
“我家与这里就隔着一条马路,来这里进行康复训练太方便了。”年轻时因病致残的唐先生认真地摆弄着康复器材,嘴里不停说好。
“身体变好了,信心就更足了。”同样是肢体残疾的张永才边说边慢慢走到一台器械前,伸手用力地拉吊环,“这是肩关节吊环拉力器,以前我右胳膊根本抬不起来,经过康复训练,现在能摸到头了。”张永才说。2014年,张永才突发脑梗,右侧身体不能活动,经过约10年的训练,如今已经能独立行走。
“这里的康复训练给残疾人家庭送去了希望。”和平社区主要负责人说,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残疾人士锻炼身体,还为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提供了机会。
和平社区地处老城区,辖区残疾人半数以上属于肢体残疾。为了满足残疾人的康复训练需求,2012年4月,和平社区在省、市、区残联的帮助下,从70平方米、26台康复器械起步,建立了残疾人康复中心。随着来此锻炼的残疾人越来越多,社区将办公场地腾出来,对康复中心进行扩建。目前,和平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共有康复器械51台,可满足残疾人康复训练需求。
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是2024年建设幸福长春行动计划确定的51项民生实事之一。让残疾人就近就便享受到专业康复服务,是增加残疾群众幸福感的一项务实之举。
目前,我市持证残疾人享受到的康复服务是政府部门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结合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等各类残疾人的精准康复需求,推出的一项惠民举措。承接这项服务的南关区永康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中心,根据市残联的要求,通过“康复服务进家庭”等多种模式,为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服务。
“我们会根据不同残疾人的病情,通过专业康复评估,推出‘一人一案’精准化康复服务。”南关区永康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中心主任杨学昆介绍,除了在康复中心内指导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对于一些出行不便的残疾人,他们还提供居家康复服务,并通过手机App开展远程线上康复服务,让残疾人在家同样能学习康复训练知识。
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及指导,很多肢体残疾人由不能自理恢复到半自理,由半自理恢复到完全自理。据市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自2017年6月起全面启动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以县(市)区为单位,以动态更新的数据库为依据,针对各类残疾人的康复需求,采取“登记—评估—服务”的流程,选择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残疾人专门协会、助残社会组织等相关机构或组织提供服务,加大助残力度,照亮残疾人的“康复梦”。
来 源:长春日报
编 辑:杨美娜
初 审:陈思秀
复 审:袁 博
终 审:谢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