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求变,深刻在广州日报人代代相传的基因当中;求新求变的精神,能促人生发出向上的动能、改革的气魄、过人的胆识、勇毅的品质。回看72年来一系列关键节点的改革举措,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在时代大潮中广州报人敢为人先、不断创新的鲜明特征。以下四个贯穿72年的故事,正是广州日报人血脉传承、基因烙印的生动注解。
上世纪80年代的广州日报大门。(资料图)
从刊登首份境外广告到品牌价值突破800亿元
1979年4月8日,《广州日报》刊登了本报第一条商业广告。随后,广州日报把广告业务拓展至境外广告。
1980年,我们同香港一家代理牛仔裤的广告公司签订了25万港元的广告合同,根据合同要刊出8次广告。当时广告第一次见报引起了外界的声音,时任广州日报总经理的古志英做了不少解释工作,最终保下了这份广告订单。随着广告业务蒸蒸日上,1983年,广州日报举办全国广告工作会议,有近百家报社派人来交流取经,广州日报提出免费代理全国各家报社的广告,密切与全国同行的关系。
其实,何止是1979年本报第一份商业广告、1980年本报第一份境外广告,1981年“统收统支”改“自负盈亏”,1987年四版扩八版,1990年“邮发合一”改“自办发行”,1994年开始创办大洋房地产、大洋广告公司、广州日报连锁店等经济实体多业并举……无一不是“摸着石头过河”。2007年,广州日报日发行量达180万份,年广告收入20多亿元,已连续13年居全国平面媒体之首。这一年的11月16日,广东广州日报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粤传媒”)挂牌上市,被称为“传媒第一股”。2023年,定位为“琶洲数字文化创新坐标”的粤传媒大厦落成使用。2024年,《广州日报》品牌价值再创新高,跃升至887.65亿元。
植根自我改造、自我革新的理念,广州日报始终勇立潮头。
如今的广州报业文化中心。(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摄)
从《足球》报试刊顷刻售罄到构建融媒矩阵
1979年,刚刚就任广州日报体育部主任不久的严俊君的脑瓜子活泛起来。
严俊君喜看世界杯新闻,但国内没有这方面的专业刊物,他从北京王府井一份小报得到启发,要办一份集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身的专业体育报刊。
广州日报没有跨领域办报的资质,怎么办?他找来广州市体委合作。没有资金怎么办?先由报社代印,资金回笼再偿还费用。1979年11月6日晚,在忙完报社工作后,严俊君和几名记者开始为国内第一份足球类专业报纸写稿。编辑是临时找来帮忙的。第一次试刊,印了5万份。
严俊君带着同事们和家属一起上街卖报,没想到,5万份《足球》报试刊被一抢而空。一周之后的11月14日,中新社发了一条消息:“中国首张《足球》报面世!——这是中国第一张足球运动专业报纸。”
《足球》报的诞生只是一个缩影,《老人报》《广州文摘报》《岭南少年报》《现代育儿报》……每一个背后都有动人的开拓故事。如今,集团已拥有13张系列报、5份杂志以及大洋网、广州日报新花城客户端、微博、微信、抖音、微社区e家通、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等融媒平台,初步构建起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融合传播力连续四年居地方党报第一名。抱着开山劈石、披荆斩棘的那份执着与坚持,广州日报不断开枝散叶。
从成立首家报业集团到四获融合发展殊荣
1994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在杭州组织了“全国首次报业集团问题研讨会”,提出组建报业集团试点的设想,并拟定了必备的基本条件:1.传媒实力:除一张有影响的主报外,至少应有4个子报子刊,可组成系列报刊;2.经济实力: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沿海地区报社年税利在5000万元以上,中西部地区报社年税利在3000万元以上;3.人才实力:报社在职采编人员,具有高级新闻职称的,占20%以上;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中,有各类专业中级职称以上者,占总数的15%以上,要有高级职称者;4.技术实力:拥有独立印刷厂,拥有现代化照排、胶印设备,具备彩色胶印能力,能承接一定数量的代印业务,每日总印刷能力在对开200万份以上;5.发行实力:主报和子报子刊期发行总量在60万份以上,或在本地区每150人以上拥有一份报纸,有逐步建立自办发行网的可能。
有关部门经过反复商讨,决定找一个实力雄厚、勇于创新的地方级党报作为试点。1996年1月15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立,这一天也随之载入中国报业史册。
1995年的广州日报,广告收入达8亿元,居当时全国报业第一位,拥有多家子报及二级公司。再看成立报业集团后的广州日报,集团上下始终抓住创新不放,取得了香港回归97版、新千年200版、发行超160万份、广告收入数亿元等一个个在中国报业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2014年率先建立全国首个“中央厨房”模式的媒体融合中央编辑部。截至2024年,集团融合创新项目已连续四年入选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
从“铅与火”印刷变革到数字人等AI技术应用
那是1991年春天一个平平无奇的夜晚,凌晨三点多,活字排版的《广州日报》一版最后一张铅字版样签印了。当夜印刷厂厂长丘杰仁值班,待排字车间的灯光渐渐熄灭,他才把车间门关上,在门口左边的洗手池抓上一团皂砂洗去手上的油墨。这是最后一次在这里用皂砂洗手了!他从车间回到厂部办公室,在机印车间取回一份当天的报纸浏览,做《广州日报》的第一批读者。活字排版陪伴了他30多年,然而从这个夜晚开始,就与他告别了。
电脑转产,从手工铅排到电脑激光照排,是印刷行业的一场技术革命,组织活字排版的工作人员开个告别铅字排版的会议,拍个集体照,留作纪念……做点啥留个记忆也好呀!但什么活动都没有组织。就这样,整个报社告别了自《广州日报》创刊以来一直使用的活字排版的历史。那一年的4月30日,全部八版采用电脑激光照排之后,报纸上才刊发了消息,公布了这一变革。铅与火印刷的时代结束了,然而,真正的技术变革才刚刚开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广州日报人借技术腾飞的东风,实现了一个个创举。
进入新媒体时代,在移动端,广州日报新花城客户端总下载量超过1.49亿,广州日报微信公众号粉丝数达350万;“广州市(区)融媒体云平台”获得了我国新闻传媒行业最高层次的科技奖项——“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人工智能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进入媒体人的视界,数字人,AI海报,AI视频,前所未有的挑战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怀着办好党报记录时代的强烈使命感,广州日报人正在开始新一轮的冲锋陷阵。
四个老故事,一轮新回忆。这些年轻一代广州日报人未必知道的故事,是无数前辈们的午夜梦回。曾经的辉煌值得一再提起,但未来的万里鹏程更值得期待。
72年传承,是一代代广州日报人承前启后、踔厉奋发的生命奉献。致敬广州日报人,祝福广州日报传媒事业生生不息!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晓云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彭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