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盐“链”出百亿级产业 河南这个县身价倍增

 
 

11月26日,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开幕,它也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在河南叶县,岩盐资源丰富,储量高达3300亿吨。但仅有资源的厚度,没有产业链的长度,盐的附加值往往难以充分发挥。多年来,河南叶县通过打造“盐链”产业,让小盐粒搭上了产业链的“快车”,实现了身价倍增。

在河南叶县的一家现代化制盐企业,南来北往的货车排起了长队,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将食用盐、工业盐进行加工、包装、装车,准备发往全国各地。目前,该企业拥有23亿吨的岩盐储量,年产矿盐300万吨左右

图片

某盐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新奇:全省我们工业盐占有率在90%至95%以上,每天的运输量大概7000到8000吨。

图片

工业盐在化学、冶金、建材等多个工业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尽管市场需求大,但目前工业盐产品价格不高且附加值低,资源优势难以发挥。如何提高盐产业的附加值?成为当地不少企业着力破解的难题。

图片

近些年,叶县通过补链、延链、强链,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盐化工产业链。在距离制盐企业不远的几家生产氯碱、聚碳材料、电池级碳酸锂的企业,它们通过管道相连,将小小盐粒直接就地转变成了多种多样的化工产品,实现了良性循环、有益互补。

图片

某聚碳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刘武松:这条管廊总长大概有1.5公里左右,三家企业的原料、产品通过这个管廊变成一个整体。

图片

在一家生产聚碳材料的企业,产品聚碳酸酯可广泛应用于光学照明、电子电器、机械设备等领域,相比于工业盐原料产品增值不少。

图片

某聚碳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刘武松:整个过程把地下的资源或者叫盐的资源变成一个产品——聚碳酸酯,每吨大概在13000元到15000元左右。

图片

在另一家从事锂电池原料生产和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的企业,更是将生产的电池级碳酸锂材料,做到了数万元一吨,上游企业生产的废酸和废碱成了这家企业的生产原料;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盐,又销回给制盐企业进行统一打包销售。

图片

某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陆叁:像盐酸一年大概用7000吨,废碱大概用6000多吨,把所有废弃物、污染环境的东西变成一个产业链。它是我们的上游,我是它的下游,最后它又变成我的下游,就是这样循环起来。

这样的循环,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又降低了企业成本,真正实现盐化工产业链条的闭合循环。

图片

叶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罗晓强:在这个过程中,工业盐每吨售价约三百元。而链条下游的氯碱每吨约三千元,聚碳酸酯每吨一两万元。电池级碳酸锂每吨约八万元,“身价”翻了数百倍,产生了一加一加一大于三的效果。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