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 刀 斩 向 供 应 商 比 亚 迪 心 里 也 苦 ?

继因上半年负债率超77%被指「汽车界恒大」陷入舆论漩涡后,比亚迪近日再次冲上热搜——一封要求零部件供应商自2025年1月1日起降价10%的邮件在网上持续发酵,并遭到口诛笔伐。

图片

这封署名为比亚迪集团执行副总裁、乘用车首席运营官何志奇的邮件,降价10%的幅度与邮件字里行间颐指气使的派头,让人们从相对弱势的零部件供应商的角度窥见了一个与印象中大相径庭的比亚迪——这还是那个整天高喊中国汽车要在一起、给地球降温1°,甚至前两天1000万辆新能车下线仪式上,还信誓旦旦说要和友商与行业伙伴交流学习的比亚迪吗?

图片

就在部分人质疑这封邮件是PS的时候,11月27日上午,比亚迪集团公关总经理李云飞在社交媒体上率先发声:与供应商的年度议价,是汽车行业的惯例。我们基于规模化大量采购,对供应商提出降价目标,非强制要求,大家可协商推进。而这也就意味着,邮件并非PS,要求经销商降价10%也是事实。

图片

一石激起千层浪。无论是网友,还是业内人士,对比亚迪强硬蛮横的态度以及一下子要求降价10%感到担忧,甚至愤怒,比如有网友就说「压价这么狠质量还能保证吗」,而业内人士则表示「降价10%的话,供应商为了保证利润,一定就会在材料上做减法!因为人工是减不下去了,业内降价年度目标一般是2、3个点,降10个点的那是店大欺客」。


财经行业人士则认为比亚迪这种行为是有恶意把中国汽车产业搅乱之嫌,「比亚迪这么做跟当年光伏内卷一样,卷的全行业巨亏,产量越大亏的越多;为了利润,只能走降价跑量降质的恶性循环中,最后就是整个行业都垮掉!


当然,也有人认为汽车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零部件供应商也需要降本增效,你不干就有别人顶替你干。

图片

事实上,中国汽车产业链非常成熟,尤其是新能源产业链,因此竞争是非常激烈的,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利润几乎是透明式的存在;因为汽车行业降低成本的方式大同小异,要么技术革新、原材料升级迭代、供应链垂直整合,要么就是规划化,在上述因素没有巨大差异的前提下,良性降本的难度是非常高的。


一位知名零部件供应商内部人士表示,中国汽车行业内卷严重,在一定规模化的前提下,年降成本3-5%是极限了,要降10%,不是质量降低的问题,而是需要「质量造假」,但这个年代质量造假,谁敢?


在市场竞争中,汽车厂商为在市场中确立差异化的优势,往往在零部件采购标准上采用的并不是国标,而是「企业标准」——企业标准是要比国标更高——以获得更好的品质与用户口碑。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有的厂商的标准不得不从企业标准向更低的国家标准靠拢,这在圈内也是公开的秘密。


至于比亚迪采取目前采取哪种标准不得而知,但从一些细节中可以折射出它的「标准」风格。比如,对于车辆的最大载重质量,比亚迪的5座车型最大载重质量是375公斤,7座车型车型载重质量是525公斤,这与国家法规规定的每个座位最大载重75公斤的标准完全吻合。


当然,比亚迪的这种做法完全不违法,但与其他厂商车型更高的载重质量相比,比亚迪执行的标准是最低的。对消费者而言,一旦满载时,驾乘者平均体重超过75公斤,就会对车辆的操控性能与安全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最显著的就是,刹车变长。


此外,大部分汽车厂商在插电混动车型上普遍采用高压油箱,唯有比亚迪采用常压油箱,在被友商公开举报蒸发污染物涉嫌排放超标后,后续车型立刻更换了成本更高的高压油箱;此事目前仍未有官方有定论,但比亚迪方面亦未对举报行为拿出强有力的证据进行自证。


从上述这些事件当中,比亚迪的是怎样的一家汽车企业已经「跃然纸上」

图片

而在过去2、3年比亚迪高速发展中,由于产品质量登上热搜的事件不在少数,像海豚车型空调口喷铝粉、方程豹豹5刹车油管设计存在缺陷以及因涉嫌存在自燃风险而召回元Plus、海豚等车型,如此频繁质量问题在汽车行业中并不多见。

图片

客观地说,在新能源市场,比亚迪凭借政策红利与先发优势,实现了规模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市场月销量最高的车企,而今年有望成为年销量最高的中国车企。当然,作为新能源政策红利的最大受益者,是否也要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及捍卫中国汽车形象的使命感?向相对弱势的零部件供应商「挥刀」,这似乎有辱「新能源汽车世界冠军」的名号。

图片

更有意思的是,要求降低10%的「始作俑者」是何志奇先生,但就在今年1月份,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说:制造业我们老是讲技术,你靠采购去挖成本,实际上它是很有限的,因为大家看到这所有行业,上市公司毛利也就5%、10%,全让给你也没多少钱,那真正的成本创新,应该是技术创新,一个产品它的成本80%是设计决定的,20%才是采购决定的

图片

那请问既然何志奇先生知道零部件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只有5%、10%,那为什么还要让人家降低10%呢?是看到零部件供应商伙伴们2024年赚到钱了不舒服,还是觉得比亚迪80%成本的设计能力不行了?


答案都不是。目前,在比亚迪最具话语权的10-15万元新能源市场,友商们都已经开始发力,比亚迪部分车型开始出现下滑趋势。比亚迪的「高负债」模式需要规模销量来支撑,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销量的增长,只有降价一条路。因此,比亚迪挥刀斩向零部件供应商也就不足为怪了。


傲娇的蠢与精明的坏,在比亚迪身上得到了「融合」。当然,谁不想好端端地做个好人,比亚迪心里也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