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 缺席扫雪取消奖学金,合理吗?

近日,有网友发布“辽宁大学化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细则”,细则中规定:冬季扫雪缺席次数多于30%的该学院研究生,将取消学业奖学金评审资格。该事件引起广泛关注。


辽宁大学化学院一工作人员回应称,扫雪是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劳动能力,“没有完成一个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劳动教育,这是不应该的”。


  



此前,据网友提供的《细则》显示,研究生有以下情况之一,取消其学业奖学金评审资格:1.冬季扫雪缺席次数多于30%。联培学生请提供完备的联培协议在学院备案后,可以不参加扫雪;2.在学校和学院的寝室卫生检查中不合格;3.在寝室使用违章电器被查。


11月26日,@潇湘晨报 记者联系到辽宁大学化学院一学生,该学生透露,此细则于三天内发布,“昨天下午开始下雨,今天已经上冻了。今天12:50已经有学生去扫(雪)了,刚刚回来。”


同时,该学生表示“准确的说不是铲雪,是铲冰。”该同学称,学校不雇铲雪师傅,其担忧会出现安全问题,“这个路面这么滑,万一铲雪滑倒受伤怎么办?扫可以扫,但是学校丝毫没有雇人、雇铲雪车来帮着清理的意思,全让学生去整,完全就是拿学生当苦力!


图片

辽宁大学化学院《细则》部分截图 受访者提供


另据央广网,发布该细则的网友小周(化姓)告诉记者,他是辽宁大学化学院研究生二年级学生,作为北方人,小周称自己本科在东北某高校就读。


从这份《细则》来看,他认为学校把扫雪与奖学金挂钩,相当于变相把压力给到了学生。此外,小周还称,对于这份《细则》有意见的学生不止他一人,其身边有多个同学都表达了对这一规定的不满。


01
学院回应:无奈之举


26日下午,央广网记者针对小周提出的质疑,致电辽宁大学化学院对外办公电话。

一工作人员回应记者称,学院出台此《细则》,旨在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扫雪,这不仅是锻炼劳动能力的机会,也是参评奖学金的基础。
“没有完成一名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劳动教育,这是不应该的,最基本的(劳动)能力都没有的话,怎么去评奖学金?”

此外,该学院一位老师透露,出台《细则》也是无奈之举:
“以往时候,我们不跟奖学金挂钩,谁老实,谁听话就去扫雪,有些同学觉得我可以不去干,就不去。”因此,为了调动大家扫雪的积极性,学院才在今年制定《细则》。


02
辽大其他学院是否有类似规定?


记者注意到,上述《细则》的制定依据源于《辽宁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该《办法》第六条规定,研究生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将被取消奖学金评审资格,在《细则》末尾,则载明本评审细则的解释权归学院党政联席会议。

作为地处东北地区的高校,辽宁大学其他学院对扫雪是否有类似规定?记者致电辽宁大学党政办公室,一工作人员表示对扫雪相关规定并不清楚,并称具体规则需咨询各学院。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一名大四学生告诉记者,她在大学期间并未听说扫雪能够直接影响奖学金的评定。记者致电辽宁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在听到化学院的相关细则后,否认本学院有上述细则规定,“应该没有这个要求”。


03
扫雪挂钩奖学金引争议



图片


对于扫雪是否应该和奖学金挂钩?网友们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大部分IP地址为北方的网友都提到在学校扫雪,是自己宝贵的回忆。有网友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个人感觉没啥毛病,只要不是针对部分学生就行。”也有网友发布评论称:“倒是挺合理,反正不需要奖学金的也没什么损失,就当锻炼身体了,比(在)宿舍玩手机强。”

媒体针对此事也纷纷发表评论。从部分学生和网友的吐槽看,与其说反对扫雪、蔑视劳动,不如说抵触校方这种动辄“挂钩”“捆绑”的管理方式。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应坚持“鼓励为上、强制为下”,通过激励制度引导学生参与学校工作,而不宜采取“命令式”“家长式”的管理方式。

观点一:初衷再好也容易变味


师生主动参与扫雪,无疑是冬日暖心的画面。站在学校的角度,将扫雪与奖学金挂钩,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因为,奖学金作为一种荣誉与物质激励,与扫雪等任务关联,能促使更多学生投身到校园公共事务中来,提高他们的劳动意识与集体责任感。学生既扫了雪,又接受了劳动教育,乍听上去确实有合理之处,但恐怕,初衷再好也容易变味。

学校虽然没说强制,但把扫雪与奖学金挂钩,相当于变相把压力给到了学生。学生扫雪是为了做好事,还是为了评奖学金?学生有特殊情况,也会被取消资格吗?一定程度上,将劳动任务与评定条件直接挂钩,可能使奖学金评定标准出现偏差,违背鼓励学术进步的初衷;并且,此举也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劳动价值与意义,或使劳动变得相对功利。

学生扫雪,不离“自愿”“安全”两个基础;奖惩评审,不离“公平”“科学”两项原则。


观点二:合理之中透出几分荒诞


我们总是说教育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将扫雪作为劳动教育的一部分,并无不可。奖学金本就是为了品学兼优的学生而发放,在考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考量社会责任和实践劳动能力,也确实有其合理性。而学生作为学校的一分子,扫雪也可以称得上是为学校服务的一项公益劳动。可见,该大学的这份规定也并不离谱。

但是,该校学生提到,学校在让学生去扫雪的同时,并未聘请扫雪工,而学校也未作出任何解释。此时,当我们再来看这份规定时,它在合理性之外就透露出几分荒诞了。
在规定背后的逻辑里,学生似乎成为了免费劳动力,而且,如果不为学校进行免费劳动,就不再是“优秀学生”了。

关于“奖学金挂钩扫雪”的争议再次提醒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有清醒认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习惯确有必要,但绝不能将学生是否参与劳动,视为一种前置的规定性义务。
长此以往,学生在学校劳动成为了必须要进行的工作,学校也失去“教育”这一功能的纯粹性。否则,本应资助、表彰优秀学生的奖学金,是否会被异化为低廉的“扫雪工资”?


观点三:扫雪该鼓励还是强制?


任何事情,哪怕是好事,一旦带有强制色彩,味道就变了。就好像捐款,是对的、也是好事,但强制捐款则未必;扫雪也一样,是对的、也是好事,可以鼓励,但强制恐怕就会遭遇别样的审视。

仔细想想,在社会规范的谱系中,之所以存在“鼓励”和“强制”之别,主要在于二者对个人权利的影响差别巨大。
“鼓励”是加法,是一种额外奖励,它可以含混、笼统、仅是原则性规定;但“强制”则是减法,是对既有权利的约束甚至剥夺,那么就必须具体、清晰、逻辑无懈可击。

更大的问题恐怕还是学校的管理困境——没人扫雪、影响通行,所以老师才会“无奈”,担心的是扫雪,倒未见得是“劳动教育”。其实,这一场争议也留下了不少现实疑问:
校园里扫雪的主体责任到底在谁身上?相比于号召学生,怎么做才是更可靠、更可预期的管理模式?鼓励学生劳动,奖惩机制如何设计才是合理的?这些,都值得学校认真思考。


观点四:关键要理清学生权利和义务


有网友就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今天的大学生怎么了?”还有人结合东北冬季雪天较多的气候特点说道,“让学生参与扫雪不算什么大问题”。这需要理性看待。

当前已有很多大学将扫雪、铲冰工作外包给物业或者专业的公司。这也是该学院学生质疑为何把扫雪任务交给学生的原因之一。据报道,有学生表示,“扫可以扫,但是学校丝毫没有雇人、雇铲雪车来帮着清理的意思,全让学生去整”。而且,扫雪之余还要铲冰,而铲冰颇费力气且有不安全因素。

因此,相关方面还需进一步理清扫雪、铲冰的一些细节。如,这些工作是该学校(学院)花钱雇人、雇铲车完成,还是必须让学生“自力更生”完成?学校(学院)有相关经费预算吗?如果有,相关经费用到了哪里?这些疑问需要被正视。

事实上,在办学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由师生扫雪、铲冰,这无可厚非,也会得到理解。而在办学条件已经改善的情况下,学院还让学生自己扫雪、铲冰,这就需要做出更多的解释。如果进一步把扫雪与奖学金评定挂钩,则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

解决类似争议并非没有办法。
一方面,不妨把节省的雇人、雇铲车的经费,用于勤工助学,给主动参与扫雪、铲冰的学生支付勤工助学报酬;另一方面,如果鼓励学生参与公益劳动,在奖学金评定中,可以对积极主动参加“冬季扫雪”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加分评价”,而不是取消缺席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资格。如此,显然更妥帖些。



“各扫门前雪该怎么扫

你有什么看法?

留言区来聊聊吧


图片


辑 | 杨秋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