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2024秋拍丨画法兼之书法:解读八大山人《鸳鸯图》


今日
AUTUMN
故事
- PART.09 -
图片
图片


身世浮沉

朱耷堪称明清近三百年间成就卓绝、影响深远的画坛巨擘之一。其绘画做到了削尽冗繁,返璞归真,笔墨清脱,以一种含蓄蕴藉、丰富多彩、淋漓痛快的艺术语言,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纯净、酣畅境界。近代画坛巨匠齐白石、吴昌硕对八大山人推崇备至。齐白石老人在绘画变革的“五出五归”时期,深受其画风浸染,改良突变后,终成近代画坛熠熠生辉的标志性人物。吴昌硕更是自叹“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足见八大山人艺术魅力之超凡,能令后世名家倾心折服,奉为圭臬,为后人所敬仰追慕。

图片《个山小像》

八大山人生于 1626 年,系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权的第九世孙,血统纯正的皇亲贵胄。然命运弄人,虽身具皇族血脉,却未得荣华加身。18岁之际,明朝倾颓,家族惨遭灭门之灾,幸得家臣护佑,仓皇逃离,自此漂泊天涯。逃亡途中,他隐匿于诸般寺庙之内,化名易姓,东躲西藏,饱经颠沛。先于佛门修行了数载光阴,后又入南昌青云谱道院,成为一名道士。直至晚年,才告别寺庙,回归俗世,“八大山人”便是其还俗后的名号。

在寺庙与道院的悠悠岁月里,他以书画诗赋为伴,于闲暇时光笔耕不辍,终达艺术之高峰。据相关记载,其流亡生涯中颇多怪异行径,时而癫狂不羁,时而聋哑缄默,许久不与旁人言语交流,然时而又似常人无异。而其作品及其题跋,皆在不同层面映射出这位艺术家所深陷的复杂人生境遇。

图片
Lot 721
朱耷(1626-1705)
鸳鸯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80×45cm
估价:RMB 3,000,000-5,000,000



展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5月。
出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三)》,保利艺术博物馆编,2011年5月。
说明:此作经李文通、张学良鉴赏。李文通(清)字经畲,号听雨,长洲(今江苏苏州)诸生。能诗、画,喜画雁。有《拥书楼诗钞》《武林惠山邓尉纪游草》。

创作年份

本幅《鸳鸯图》款署“八大山人写”,钤三枚印,分别是“八大山人”“何园”“遥属”,虽然具体创作年份不详,但可根据印章款识大致推算,这幅应该是八大山人70岁以后的作品。

朱良志先生著《八大山人研究》把八大的绘画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自1659年(自此年,八大始有绘画作品传世,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传綮写生册》是他最早的纪年作品)到1680年之前(34岁-55岁),这段时期八大在佛门,今所见传世作品不多,多画花卉奇石等。二是从1681年到1684年之间(55-58岁),此期八大使用“驴”号,处于思想的极度苦闷期,作品多表现对故国的思念(如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古梅图》),早年重视写实的风格至此并无大的变化。自1685年开始,他正式使用“八大山人”之号,而不再用“雪个”“驴”等名号,标志着他正式离开佛门,一直到1705年去世(59-79岁),这是其绘画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个时期八大绘画中的怪诞面目渐渐多了起来,尤其在1690年前后,他有大量怪诞而晦涩的作品问世。又根据有纪年的作品中统计显示,八大山人70岁后开始使用“遥属”一印,晚年八大还有一个斋号名“何园”,那是他的旷世梦幻,想成为一位“荷园主人”,装点出满世界的荷花清香。

印章推算以江西省南昌市八大山人纪念馆藏为例,有几幅分别钤盖了“八大山人”“荷园”“遥属”印的作品,它们集中创作时间都在70岁以后,如《墨荷》(印:八大山人、荷园);《桐鹤》(印:八大山人、荷园、遥属);《孤鹰独立残枝》(印:八大山人、遥属);《花石游鱼图轴》(印:八大山人、遥属);《草书五言诗轴》(印:八大山人、遥属)。

本幅《鸳鸯图》署款将自己的号“八大山人”四个字以草书体连缀写,似“哭之”“笑之”。前人对“八大山人”的含义多有涉及研究,概括起来有三种看法:1.“八大山人”的意思取自佛经《八大人觉经》,传八大常常持此经而诵读,故以此为号。2.“八大山人”之号表现其“独大”的追求。如陈鼎《八大山人传》说:“号八大山人,其言曰: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者。”3.“八大山人”之号源于他对一本法帖的喜好。乾隆十六年刊《南昌县志》卷三四“隐逸”列《八大山人传》,几乎全录邵长蘅《八大山人传》,然《县志》纂修者顾锡鬯加按语道:“山人隐进贤灯社,有故家子示以赵子昂所书《八大人觉经》,山人喜而跋之,因以为号。世乃谓八大。隐‘哭笑’二字,非也。”这些解说,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八大的原意,至今还有不少争议。

艺术特色

八大山人的画,是以笔墨和布局取胜,给人留下无穷的审美空间,本幅《鸳鸯图》构图简练,画面大片空白,山岩如倾似危,丛竹倒垂,一对鸳鸯在岩下对视,悠然自在。虽寥寥数笔,却将画面中的物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笔触干净利落,线条流畅有力的同时又融入自己强烈的主观意识,注重鸳鸯人格化的表现,以象征手法表达隐晦的寓意。并且《鸳鸯图》充分体现出墨分五色的特点,他运用墨色的变化,以及墨与白之间的对比,表现出一种清逸洒脱的美感,这种运用笔墨的手法,不仅需要高超的绘画技巧,更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感悟力。

李可染先生曾说,“董其昌的墨色有月光下看东西的那种透明感和朦胧感,好像景物里有光源,会由内向外发光。后世的画家,只有一个得到了董其昌的一部分真传,这个人就是八大山人”。《鸳鸯图》中的山岩、丛竹等,在用墨刻画其形态的同时,表现出了一种朦朦胧胧的由内向外发光的感觉,这种墨色便有那种透明感和朦胧感的呈现。

图片
峭壁比对:《竹石鸳鸯》与《鸳鸯图》

图片
鸳鸯比对:《竹石鸳鸯》与《鸳鸯图》

《鸳鸯图》中的两只鸳鸯,作为画面的主体,兼具了他突出的一大特点,“白眼向天”,其眼睛的表现手法为圆目框内加浓墨黑点。在八大山人花鸟画绘制鸳鸯题材作品中有一件非常有名的画作《竹石鸳鸯(芙蓉鸳鸯图)》是其1705年所作,2010年杭州某拍卖公司以1.18亿天价成交,所绘峭壁上面长有芙蓉,下面两只鸳鸯卧于石头之上。本幅与之参比,有诸多相似之处,首先于峭壁之上,两者都绘有竹子,竹叶呈现或人或个字,相对四周山石的皴染,竹叶都用最重的浓墨刻绘,叶子的特点是他晚年领悟到“画法兼之书法”以篆法入叶的体现。又见峭壁石头的打点法“以笔尖略染数点”,墨色的透明感和朦胧感非常凸显。其次,本幅中峭壁下,呈回首状的鸳鸯与《竹石鸳鸯》中那只卧于石头首插入毛羽中的鸳鸯非常近似,一是眼睛皆圆目框内加浓墨黑点,二是毛羽翅膀皆用点笔浓墨,两者毛羽留白法各臻高妙。最后在落款上,两者“八大山人”似“哭之”“笑之”,字形间架也很吻合。

图片
落款印鉴比对《竹石鸳鸯》与《鸳鸯图》

递藏脉络

本幅《鸳鸯图》在清代为苏州学者李文通家族所珍藏,画作右下角钤有“李文通印”一枚,其印鉴清晰可辨,李文通,字经畲,号听雨,生卒年不详,长洲(今江苏苏州)诸生。能诗、画,喜画雁。著有《拥书楼诗钞》《武林惠山邓尉纪游草》《清画家诗史》等传世, 此后,此画转售于民国时与雅好丹青的袁克文、张伯驹、溥侗并称的“民国四公子”之一张学良将军,画中所钤“张氏”“汉卿心赏”之印,见证了这一传承历程。直至 2005 年,在佳士得举办的“张学良专场”拍卖会上,这幅《鸳鸯图》引得众多藏家瞩目。其历经岁月流转,传承脉络清晰明确,无疑是一件极具历史底蕴与收藏价值、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图片

北京保利2024秋拍日程

图片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扫码查看电子图录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