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传承计划”入选联合国非遗培训案例

北京青年报记者11月28日了解到,2024年度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入选案例发布会在京举办。在面向亚太地区征集的200余个项目中,共有27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入选。花西子母公司设立的浙江省慈善基金会民族文化进校园公益项目“薪火传承计划”成功入选。

图片

该案例征集与评选工作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CRIHA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研究中心(IRCI)、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信息与网络中心(ICHCAP)联合主办,旨在深入交流、总结并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宝贵经验和成果,为非遗国际培训积累案例。

根据官方发布的名单显示,在亚太地区27个入选案例中,有25个案例来自中国。入选案例将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案例库,在国际培训工作中使用,并适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

图片

“薪火传承计划——民族文化进校园”是花西子母公司设立的浙江宜格慈善基金会,联合凉山州教育基金会、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自2021启动以来,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2年项目进入四川凉山地区,目前已面向凉山42所学校78410名学生,累计开展民族非遗文化教学5650小时,完成10项非遗校本教材开发,彝绣、月琴、阿都高腔、彝族口弦、朵洛荷、金江鼓乐、蹢脚舞、傈僳族火草织布等36项非遗技艺走进课堂。

图片

2024年9月,“花西子薪火传承计划” 创新性地发起“在校老师非遗教学培育计划”,鼓励和支持学校深入挖掘校内已有教师资源,扩大非遗教育教师队伍,让老师也可以成为非遗传承人。这一模式不仅推动非遗文化从“走进校园”向更加深入的“扎根校园”转变,同时也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据花西子公益团队介绍,目前,“在校老师非遗教学培育计划”已在凉山42所学校招募了23名老师作为首批培育对象。

项目开展4年来,通过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和师资培训、民族文化传习室建设、民族文化艺术节展演、民族文化论坛和课题研究等系统化行动,有效提升了凉山地区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覆盖范围、影响人群,促进凉山地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