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凤酒”寻周记 探源礼乐文明】石鼓山墓地:青铜文化的一次精彩亮相

图片

图片

三千多年前周人繁衍生息的足迹,宛如一幅尘封已久的历史画卷,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相继显现。南依秦岭、北临渭河的石鼓山,便是石鼓山墓地所在之处。
  2012年,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四组村民在修建房屋开挖地基时发现了西周时期的贵族墓葬,经考古人员陆续挖掘,出土各类文物共计230余件(组),其中青铜礼器92件,铭文及族徽符号26组。

图片记者在石鼓山墓地遗址采访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勤勉的周人在周原这片沃土新建家园时,不忘商嗜酒无度亡国的教训,颁布了禁酒令,设立了“酒正”“酒人”等官职严格控制酒的使用,还把放置酒器的几案命名为“禁”,而石鼓山墓地所出土的青铜禁,为1949年以来禁的首次发现。“这一大一小两件龙纹禁,是仅有的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西周禁,为研究周人的禁酒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渭滨区博物馆馆长王敬元介绍。
  以青铜禁、牺尊为代表的珍稀文物无疑是西周青铜文化研究的重要史料,石鼓山墓地也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十多年过去了,石鼓山墓地现状如何?今人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呢?11月26日,跟随渭滨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当地文保员的脚步,我们来到了石嘴头村,追溯周人在这片土地留下的生命轨迹。墓地原址已经回填,一块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古老而肥沃的土地上树木林立,仿佛在诉说这里的生生不息。时任村文保员的苗进宝,参与了自石鼓山墓地被发现以来的保护工作。“当时考古专家和武警官兵驻扎在这里,大伙儿就地吃住。”他指着墓地原址前的一处房屋说,“当时,这里还是一片空地。”后来,他成为石鼓山墓地的群众文保员之一,相关部门在墓地原址附近安装了多个监控,并设置了安全监控室,这里逐渐成为重要的文化遗址。
  采访中我们得知,那些带“户”字铭文的成组青铜器,置于大墓北端最中间位置的壁龛之中,表明这些青铜器与墓主有较直接的关系,经专家初步确认为西周户氏家族墓葬。
  石鼓山墓地出土的各类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丰富,且铸工精湛,既包括罕见的青铜器禁,还有造型别致可爱的牺尊及西周时期军事装备的重要代表——西周青铜铠甲。这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一次精彩亮相,也是陕西乃至全国商周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近年来,这批青铜器先后在北京、上海、重庆、浙江、四川、湖北、山西等地参加了近40场重要展览,它们诉说着周人的智慧与礼仪,让人们真切体会到了跨越数千年的文化传承。
  如今一览周野,已不复鹿鸣呦呦。石鼓山墓地原址周围田埂交错、鸡鸣犬吠,交织成一幅秀美的乡村画卷。村民说,到来年开春樱花盛放,三五成群的游人会围坐在村子的农家院落中小酌浅饮,欣赏田园风光。或许,这就是三千多年前周人生活的写照。

(杨妮)


 声 音 


渭滨区博物馆馆长王敬元:



青铜器也会“说话”


石鼓山墓地考古发掘从2012年开始,前后持续了两年多时间,其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多、纹饰美、类型全、等级高,不仅是三千多年前周人的珍贵历史遗藏,更是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
  “在该墓地出土的众多青铜器中,有两件(组)文物不仅特殊,且意义重大。”渭滨区博物馆馆长王敬元说,其一便是周人放置饮酒器的器具青铜禁。目前全国出土的西周青铜禁只有3组,均出土于宝鸡。禁从用途层面反映了西周王朝丰富的饮酒礼仪和严格的禁酒制度,此青铜禁穿越三千多年的时光,依然闪耀着周人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
  还有一件便是西周青铜铠甲。王敬元说,石鼓山墓地出土的整片式铜铠甲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其锻造工艺彰显了与西亚、欧洲青铜文化的联系。通过这件文物,我们得以畅想三千多年前,宝鸡作为欧亚文化传入中原的必经门户,接收着来自西方的文化影响,引领着时代潮流。

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曙斌


 记者手记 




庆幸当时我“在宝鸡”


尽管已过去了12年,但当看到“石鼓山墓地”的国保碑时,文物出土时的场景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那是2012年6月22日,端午节小长假的第一天,下午,我开车带家人去郊游。走到渭滨区银洞峡景区附近,突然接到单位电话,问我:“在不在宝鸡?”我一时不知怎么回答,说“在”吧,人远离市区,说“不在”吧,但我确实还在宝鸡。我犹豫再三,吞吞吐吐地说:“在。”
  然后就是掉转车头、开足马力,一路疾驰到石嘴头村四组。下车看到,一座长约4米、宽约3米、深约2米的墓葬已经挖开,北、西、东三面有壁龛,覆盖着绿锈的青铜器一半暴露在外、一半藏于泥土。北面壁龛内,有一件长约1米的青铜禁,上面放置着一件方彝、一大一小两件卣和一件小一点的禁。现场的文物专家告诉我,这座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多、体量大、组合完整、保存完好,为历史罕见……随后,我以“柉禁出土世所罕有”为题,率先报道了这次石鼓山墓地的发现。
  随着对文博行业的持续关注和学习,我愈发庆幸见证并报道了这次考古发掘,也愈发感到宝鸡是一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现在想来,多亏当时我说,“在宝鸡”。

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祝嘉

图片

图片

图片

编辑:孙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