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喻国明 苇草智酷学术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
转自 | 阅江学刊
本文刊于《阅江学刊》2024年第6期
2024年外滩新媒体年会的主题是“拥抱系统性变革”,这的确是一个特别契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命题——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当今时代正处于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过渡的两大文明的交接期。身处在这样一种文明的交接期,正如创新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说,这一阶段有两个突出的发展特点:一是断裂式发展,二是破坏式创新。
换句话说,原有的发展模式、发展逻辑已经中断、终结了,再也难以为继,新的发展必须在系统性、革命性的变革中才能够实现。新时代的发展与创新绝不是对旧时代遗存的小修小补,也不是对某些环节、要素的效能改善与效率提升,而是一种凤凰涅槃式的重构。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按照过去的发展逻辑简单地画延长线,因为这个延长线已经难以为继,我们所要面对的是一种化蛹成蝶式的结构性、系统性的变革。比如说媒介,过去一说到传播或传播媒介,总是跟内容的采集、加工、制作、分享联系在一起,而互联网开启了千行百业整个系统的媒介化进程,只有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传播逻辑和传播智能匹配的连接模式的基础之上,未来的组织连接、构造运作才有可能实现。
一、时代浪潮下的传播革命:断裂式发展和破坏式创新
置身于当今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的媒介视野还仅仅局限于内容范畴之内,只是八仙桌下打猴拳式的小道场的功能和角色发挥的话,既不能利用时代强大的、丰富的资源来发展壮大自己,又无法在整个时代变迁、社会变迁的洪流中担当引领者的角色,那么我们将被时代远远抛下。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一场重大的变革——相对于传统模式,这种变革是一种否定、一种破坏、一种完全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工业化时代起初所要面对的情景几乎是一样的。
有很多人说,今天看到生成式AI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概念式的,或者在很小的领域中有一些还算比较令人满意的功能发挥,但是从整体发展上来看,与我们的预期还有很大差距。
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最初出现的蒸汽机后来被电力所替代。其实,从电力到蒸汽机,也经过了近100年结构式的变化,才真正发挥出电力作为一种新兴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因为在过去的蒸汽机时代,整个工厂的设计机理以能源为中心,用曲轴连杆的方式形成动力分配机制,因此整个工厂的布局都受到动力传承的影响。
电力一开始作为一种替代性的新的生产力,也是像蒸汽机一样作为中央的动力源,逐步往旁边传导,但实际上它对于当时生产力的提升并没有起到显著的提升作用;只有当整个生产的格局、要素发生重组的时候,电力开始从过去的一个集中的动力供源中心变得小型化、分布化,就像现在的大模型演变出一系列的小模型,才能形成规模巨大、流水线式的工作格局时,整个电力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的能源基础的价值才真正发挥出来,而我们今天恰恰面对的正是这种结构性的改变。
所以,AI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刷新时代面貌、刷新生产方式的一种变量,对我们的影响并不仅仅是在既有的生产逻辑、价值链逻辑中加入它们的因素,而且要在整个传播流程、传播结构、传播范围、传播目标等方面产生巨大的结构性、革命性的改变,这才是AI带给我们的最大的改变。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看来,我们的创新到底在哪些问题上解决得好,在哪些问题上解决得相对弱一些呢?以当今正在发生的媒介融合为例。媒介融合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迄今已经是第11年了,应该说这些年来媒介融合已经有了重要的进步,产生了诸多成果,但是总体上来看还未能尽如人意,距离总体目标的实现还有相当长的距离。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仍然处在创新的第一阶段,我们对根原则、根逻辑、根模式等诸多基础问题未能彻底搞清楚,这影响了从1到100的规模化和变现化过程的有效性及正确性。
二、创新发展的“从0到1”和“从1到100”:以媒体融合为例
当前,创新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一是“从0到1”的创新,二是“从1到100”的创新。以媒体融合为例,它并非大众传播模式之下全产业链的数字技术化加持和改造的过程,也并非通过打破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壁垒以实现跨媒介的整合就可以实现的——它本质上是媒介产业的一次“破茧成蝶”的全新升维的过程。要实现这一全新的升维,必须通过“破坏式创新”,至少是“突破式创新”。当下,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至少要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一)媒介融合的“宽”与“窄”
时至今日,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性架构,承载、支撑着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因此,媒介融合的未来逻辑就是以媒介的连接性为基础逻辑的跨行业“宽融合”。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还是把媒介融合局限在媒介和媒介自身的融合视域之内。
其实,媒介融合至少有“三跨”:一是跨媒介。这一点已经做得很好。二是跨地区。由于我国行政体制的基本要求,我们在跨地区的媒介市场、媒介影响力扩张方面有一些探索,但是大多数还是又退回来了。三是跨行业。这是最重要的——整个社会的媒介化进程或者说千行百业的媒介化进程,应该是跨行业发展的结果。
我们的媒介只有汲取各行各业的资源、市场、力量,才能够成为社会发展、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中心角色,我们的资源和力量才会足够丰厚,但事实上在指导社会的媒介化进程当中,我们至少到今天还没有真正进入“主战场”,还没有真正走到时代发展引领者的位置上,我们的媒介融合在“宽”的维度上可能还存在相当多设计上的误区或者难以推进的区域。
(二)媒介融合的“竞”与“合”
在传统媒介时代,基本传播模式是“点对面”“一对多”的传播。因此,以我为主、排除他者、通过竞争胜出,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实践逻辑。新媒体时代则不同,互联网传播的基本模式是“点对点”“一对一”。因此,连接、激活和整合由互联网生产力所释放出来的海量内容和强大传播力则成为真正主流媒介的关键能力,因为互联网改变世界是通过连接和再连接来实现的。
在传统的主流媒介中,竞争是深入骨髓的一种意识。大众传播的格局之下,我们的媒介如果想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价值和影响力,就一定要在市场竞争中竞而胜之,才能拥有自己的用户、自己的受众,进而拥有自己的影响力。如果竞争失利,媒介的影响力、社会效益、市场效益就难以发挥。这种思想逻辑根深蒂固:今天在新媒体条件之下,其实一个媒介就像一个人一样,作为整个社会网络节点中的关键点之一,不是看自身的力量、能量、资源有多少,而是看连接能力、激活能力、配置能力有多强。
在此背景下,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整合、被激活、被连接所取代,但是在既有媒介的发展逻辑中,由互联网作为生产力所释放出来巨大的内容资源和传播能量,都一直被我们小心翼翼地防范着——没有把它们变为自己的增量,而是把其看成一种噪声甚至看成一种扰动的竞争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主流媒介振臂一呼,成为整个社会引领者。此时,我们在竞争方面做得太多,而在整合、合作方面则做得十分有限,这样单个媒体仅仅靠十几个人的“一亩三分地”“七八条枪”,在整个互联网大潮中产生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
(三)媒介融合的从“市场洞察”出发与从“供给侧”出发
媒介融合必须从市场融合、需求融合这一环节的洞察起步,以对用户的需求及消费的洞察和把握为基点来重构生产和分发。迄今,我们的媒介融合远未收到预期的实效,主因是我们的媒介融合都是站在生产者(传播者)的角度在“卡拉OK”,更不要说媒介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是从用户端、市场端产生的。
近年来,我们的媒介融合尝试从供给侧角度整合自己的资源、做好自己的输出,虽然这也提升了媒介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效率,但如何跟市场对接、如何跟市场用户的使用行为实现匹配,其实在逻辑上还相去甚远,这恰恰可能是因为还存在上述诸方面的缺陷。
迄今为止,媒介融合仍在路上,并且离我们要实现的目标还有相当远的距离。因此,面对生成式AI作为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的视角,今天的我们就必须要汲取过去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拥抱这个时代、拥抱正在到来的变革。
三、生成式AI的技术奠基:以ChatGPT为例
生成式AI是指基于算法、模型、规则,在没有人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生成图文、音视频、代码等内容的技术,包括生成式对抗网络(GAN)、生成式预训练变压器(GPT) 、生成式扩散模型(GDM)等技术形式。以ChatGPT为例,它是基于语言大模型的生成型、预训练式的人工智能,其核心技术特性是“概率计算+标注训练”。
所谓的生成式AI,它不同于以往人们所熟悉的分辨式AI,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大模型和预训练基础上的运用海量数据所生成的“文字接龙”,而所谓标注训练则是为文本“赋魂”,即以深度学习的方式不断为文本的生成注入“以人为本”的关系、价值与情感要素,进而提升了文本表达的人本价值。
ChatGPT作为一项划时代的智能互联技术,其突破点在于:以无界的方式实现了语义世界的价值构建与产品生成,全面融入人类实践领域(通用性),且具有去边界、场景性、交互性和参与性等显著特征。从本质上说,ChatGPT作为一种连接性的工具(即媒介),它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人类实践全要素、全环节和全过程的连接方式——智能连接方式,这是构建数字文明的技术基础和底层连接逻辑。
四、生成式AI的标志性进阶:以Sora为代表
2024年2月15日,当人们正沉浸在春节喜庆氛围中,OpenAI发布了Sora,这如同引爆了一颗极具震撼力的响雷,立刻引起了全球关注与热议。对Sora简单直观的理解,就是文生视频的智能大模型。值得注意的是,OpenAI官方将这个文生视频的大模型命名为“世界模拟器”。
所谓模拟器,顾名思义就是以动态影像的方式拟真化地生成和制造出一个虚拟世界或现实世界的模型或系统。OpenAI并未对“什么是世界的模拟器”作任何定义和具体分析,但我们大体可以总结出它的逻辑:Sora生成的视频能够在相当长的时空范围内,不违反物理世界的常见规律(比如重力、光电、碰撞等)。从逻辑上讲,只要算力足够,大模型的规模可以进一步提升和延展,它就有可能模拟生成物理世界的所有样貌。
作为“物理世界的模拟器”,Sora能够在虚拟环境中重现物理现实,为用户提供一个逼真且不违反物理规律的数字世界。不同于UE这一类渲染引擎,Sora并没有显性地对物理规律背后的数学公式去“硬编码”,而是对互联网上的海量视频数据进行自监督学习,从而能够在给定一段文字描述的条件下生成不违反物理世界规律的长视频。Sora视频创作的想象力来自端到端的数据驱动、与LLM(语言大模型)这类认知模型的无缝结合。
以Sora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完成了从理论逻辑到实践展开的场景构建。因此,Sora的本质是数字文明时代的“场景媒介”。
五、从ChatGPT到Sora:人工智能的升维发展
自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人工智能概念迄今,已经过去68年了。回顾历史,达特茅斯会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起点,相关技术后来变成一条线,再变成一个面,然后变成一个立体。
时至今日,如果从发展阶段角度来回溯,可以用维度理论把人工智能发展演进历程划分为三个维度即三个阶段。
AI发展的一维阶段:以垂直化、专业化的方式实现对人类单一能力的超越(IBM的深蓝、谷歌的自动翻译、苹果的Siri助力,一直到2017年接连击败李世石和柯洁的AlphaGo)。
AI发展的二维阶段:完成了对于语义世界的智能化、通用化整合与生成(以2022年ChatGPT的出现为标志),完成了从专一向通用的巨大突围,使得人工智能的影响力版图从“一维”世界走向“二维”世界。
AI发展的三维时空阶段:Sora的问世是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中又一次重大的升维,它完成了对于物理世界的系统模拟和场景构造(以文生视频的Sora为标志所构建起来的“世界模拟器”) 。
在达特茅斯会议之后的68年尤其是最近65年里,人工智能基本都是在一维即专门垂直领域发展,在某些方面确实超越了之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其中最为典型的是1998年IBM的“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卡斯帕罗夫;2016年以后这个情况再次上演,当时的AlphaGo战胜了国际围棋大师李世石。虽然当时机器对人的胜利震惊了全世界,但是它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并不太大,因为人工智能只是在非常有限的专门、垂直领域发挥了作用。
ChatGPT通过大语言模型完成了对自然语言认知、理解和生成的巨大“智能涌现”,而今天的Sora则以“物理世界模拟器”的方式完成了对视觉感知与体验能力的惊人“智能涌现”。这两者的关系如同仿生学意义上的左脑和右脑。当生成式AI双管齐下地完成了对人类大脑的功能仿真之际,真正意义上的通用人工智能(AGI)便拉开了发展的时代大幕。
2024年春节期间OpenAI公司推出的另一项技术就是Sora,它在对逻辑语言的理解和应用之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对视觉的认知和创造,那么它有什么样的不同于自然语言的逻辑连接价值呢?主要是它能创造出场景时代一个又一个的“现实”或者想象的人类实践所需要的具体场景,人类实践确实需要场景的平台支撑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场景中安排我们的操作、体验、交往、创新和创造。作为“世界模拟器”的Sora,其真正的价值是具有构建丰富多彩的人类场景的作用,因此,它已经从理论上的连接逻辑进入实践场域的实际展开。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通过深度学习的技术,在参数和数据规模化之后出现了一种巨大的智能涌现的力量,这种力量出现之后到达人工智能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即通用化的阶段——几乎可以在一个平面上通过一定的逻辑来智能匹配人类世界所面对的全领域、全环节和全要素内容。此时的生成式AI给了我们一种媒介连接的新模式——智能连接力量。而这种发展对各行各业都会产生深刻的重大的影响,用比尔·盖茨的话说,就是在生成式AI面前所有的行业都必须重做一遍,但是人工智能发展并不会到此为止。
Sora作为场景媒介,构筑了一个与人类生活在认知感觉上完全一致的真实场景,并且这一场景由于加入了时间的因素,在不考虑算力限制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向前的推移和向后的延展,在时间上具有生长性,这些特点使得Sora实现了人工智能升维的突破。
六、生成式AI:传播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智能技术作为媒介,为我们提供了价值连接、价值匹配的全新思路、全新可能。未来不使用或不懂得如何使用AIGC,就像到了电力时代还要驴推磨、人拉车一样。未来,不是人工智能打败人,而是掌握人工智能的人或者机构打败那些没有掌握人工智能的人和机构。如果说互联网开辟了“空间革命”,智能手机的出现带来“时间革命”,那么生成式AI则可能形成“连接革命”——通过对人类实践全要素、全环节和全过程的价值连接与价值匹配来重塑各行业生态乃至整个社会。
生成式AI作为一项新质内容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它从“新”和“质”两个层面对传统内容生产力进行了革新。所谓“新”,指生成式AI不同于传统内容生产力,实现了内容领域的关键性技术突破。所谓“质”,强调的是生成式AI能通过关键性技术的突破,与现有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更为强劲的创新驱动力。
新质态不仅标志着下一步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的应该是智能体机器人,它将作为人类实践伴随的行动者跟人类一起完成人机融合、人机协同之下的人类社会实践的全新展开——这就是下一代人工智能的突破点,而这种人工智能的出现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任务呢?
实际上,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社会场景。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中的创新和创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发挥作用:一是作为智能主体,过去人类世界当中只有人作为唯一的智能主体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现在已经有了一个作为“行动者”的人工智能,跟人类一起协同发展、互相取长补短,各自施展自己的价值,形成更加强大的“1+1>2”的连接效应。
二是作为一种工具能够极大地加深、加细、加长人类实践的自由度,可以做一些过去人类要费很多的精力、很复杂的流程才可以完成的事情,而现在用比较高的效率、比较低的成本、比较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七、生成式AI作为智能主体的影响
当人们把生成式AI作为智能主体时,AI可从三个方面通过智能“替代”发挥作用。
(一)生成式AI与人机协同
生成式AI能够实现对个人思维活动的“替代”。一方面,思维将从人类独有的实践活动变成人机共同协作的活动,从前保留在个人大脑内的思考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可能经由生成式A1的互动性而外化出来。另一方面,生成式AI等技术的使用不会受到身体制约,也不存在因身体缺陷而导致的“遗憾”,由此生成的传播关系能更加靠近理想状态下的精神交往。由此,数字生命、硅基生合和碳基生命(即人体)的对话将得到充分实现,“跨生命交往”将成为可能。
(二)生成式AI与新内容范式
生成式AI能够实现对内容生产环节的“替代”。例如,内容表达体系包括文本挖掘与生产组织协调、提示工程生产等,内容价值从功能价值扩容为基于场景要素构建“人-内容-物”的场景价值、关系价值。
(三)生成式AI与新社会生态
生成式AI能够实现对社会旧有结构的“替代”。生成式AI对系统中人类主体活动的“替代”意味着系统中人机的“资源”(resource)与“位置”(site)均发生了改变,这将推动系统结构进入再组织的演化进程,传统精英宰制的社会治理逻辑被打破,人类社会将迈入“常人政治”的新未来。
八、六大转换:生成式AI传播领域的新生态、新变局
在传播领域,生成式AI浪潮中的认知竞争与传播生态将发生全新变革——未来的AIGC主导的传播生态将呈现出“六大转换”:换赛道、换场景、换引擎、换模式、换手段、换平台。
(一)换赛道
在整个大众传播时代,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的社群,我们做一次调查用户画像觉得很神奇,对象多少岁、平均收入多少,10次调查以后会发现似曾相识,因为颗粒度是很粗的,那是适合大众化传播的用户洞察需要,这是因为我们服务的是类别而不是个人。
而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赋能、赋权,整个社会运作的基本元素和传播运作的基础元素已经从一个集群降解到个人,当个人成为社会运作和传播运作的基本元点因素时,整个社会运作和传播运作就发生了极其丰富、根本性的改变。
所以,今天不是一个“弯道超车”而是“换轨超车”的问题。在面对个人的传播时代,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个人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独特的关系、自己的心智、自己的情绪和社会关联的个体,任何社会传播、社会整合、社会激活都要因应对理性的说服和对非理性关系的认同和情绪的共振、同理心的建立,才能形成对他们的认同、激活和整合。
社会的微粒化促成分布式社会的崛起。由于生成式AI对个人的赋能、赋权,个人成为社会运作的基本单位,这种“元点迁移”下微粒化社会运作模式的改造、“常人社会”中传播沟通机制的重构,使得非理性非逻辑要素成为社会沟通的前提和基础。今天摆事实讲道理的传播方式,已经不再是整个社会关心的第一原则,而只有情感共振才能成为彼此沟通、互动、整合的第一基础。
所以,对于这种非理性、非逻辑因素的把握和利用就成为今天影响人、影响社会,促使不同圈层的人实现破圈沟通最为重要的命题,而对这些非逻辑、非理性因素,如何形成影响力机制、如何形成新的影响力模式,相关的研究和探索还相当有限。
当今社会已经置身场景时代。越来越多的AR、VR等技术的涌现,使得整个社会接触信息、接受知识的方式从过去第三人称的灌输方式,转换到今天以第一人称“我”的场景“我”做主探索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如何影响第一人称的条件之下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其实是一个全新的任务,因为过去我们在第三人称的灌输背景之下,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不对称、知识不对称的优势来影响受教育者、受传播者,而今天这种作用和机制就显得越来越捉襟见肘。但是,对于体验社会当中的人的影响力模式、影响力逻辑的建立,还缺少相应的研究和实践。
(二)换场景
XR技术的普及与3D全息场景的普遍化引发传播逻辑中“第一人称”认知范式的转换,这便是传播场景的转换。
覆盖到绝大多数社会和传播的构造中,人们对于专业经验的倚重和信赖将让位于更加实时、更加精准匹配、更加全面、更加可靠和结构化的智能算法,并透过传播的所有层面和要素的整合,成为传播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
(三)换引擎
构造传播和社会运作的核心逻辑进一步“算法化”。在算力、算法和大数据可以覆盖的绝大多数社会和传播的构造中,人们对于专业经验的倚重和信赖将让位于更加实时、更加精准匹配、更加全面、更加可靠和结构化的智能算法,并透过传播的所有层面和要素的整合,成为传播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
(四)换模式
Sora为人们提供的丰富场景,促进了“用户管理”的新模式。从“界面”治理到“过程”治理的转型将极大地提升传播的影响力。
最近,笔者在复旦大学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谈道Sora。个人认为,Sora对整个新闻界没有正面价值,因为新闻是讲究真实性的——如果只是把Sora放到一个环节的范围去考察,这么说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把我们的眼光放大到一个人们接受信息、接受新闻、产生效果的大系统当中去,对Sora新技术的这种理解还是有其片面性的。
(五)换手段
比讲故事更有沉浸感的场景共享,提供了影响舆论场域的新机制。它将以“场景力”影响舆论导向,实现从“话语认同”向“场景认同”的转型。
(六)换平台
今天,由于各方面对内容的诸多要求和限制,我们发现对内容的治理手段几乎已经走到了尽头。那么,有没有另外的方式可以使内容管理得到一定程度的松绑呢?从整个传播系统来看传播要素,人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把内容治理提升到用户治理和全过程治理的环境中。
如果有了全过程治理、用户治理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利用Sora体验型的技术,把新闻的选择、真假的辨别、科学常识的判断等都放在场景中,让人们获得犹如游戏一样的体验,让人们逐渐熟悉、逐渐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媒介素养、网络素养、社会素养。当人们的素养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再面对外界的内容时,他们的辨别能力就可以极大地降低媒介在内容把控方面过于严苛的“门槛”。内容本身活了,传播效果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在其他方面,人们的媒介素养、社交素养、政治素养等都可以在新的场景中得到学习、得到体验、得到反馈、得到提升,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手段。过去一直说要讲故事,就是因为故事能提供一个体验性的、沉浸式的场景,让道理在故事中令人们触手可及。所以,讲故事是很好的承载道理、承载逻辑的方式,但是今天有Sora和VR、AR等全新的体验技术,事实上比讲故事更具有感染力,沉浸式心流体验的效果更好。
九、游戏平台:智能传播时代的未来媒介
有人问:未来的平台是抖音、微信吗?我认为有可能,但是它们自身必须要发生羽化成蝶式的改变才行,因为未来社会最重要的流量平台就是游戏。这一点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对游戏有一种污名化的认识。而游戏在我们的研究视野当中一定是未来的升维的主流媒介,不仅仅因为游戏有很多全新的特点,而且恰恰是因为它能因应时代发展的媒介特征。
比如未来社会是虚实相生的时代,只有游戏以其虚实相生的场景构建可以与这实现无缝对接。游戏还有很多其他的优势,比如对学习者而言,孔夫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其实是两个“学习”过程:一是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巧、基本技能;二是要“时习之”,还要操作、体验、反馈,在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并提升自己。只有游戏能够做到闭环式的过程,目前任何一个其他媒介都做不到。
游戏还是一个可以预演的媒介。过去一直讲人生关键之处只有三两步,如果选错了成本很大,对个人、对集体、对国家来说都是如此,但今天Sora等新的场景构建媒介,可以构成一个场景——实现预演、实现在没有发生时预先的、上帝视角般的体验和观察的过程。所以,它极大地增加了社会探索的丰富性,降低了社会探索的成本和代价。
实际上,游戏能够打破圈层,从最底层人们趣味的角度,把各种不同的人吸引在游戏平台上,让他们“面对面”相互交往,并且在“面对面”交往过程中形成了解甚至博弈,找到彼此的最大公约数、找到共识点,因此是最好的破圈媒介。今天,很多基于圈层产生的社会撕裂、不理解,圈与圈之间的隔阂、偏见、撕裂,是产生未来社会风险、政治危机的重要根源,所以如何实现圈层之间的破圈沟通和圈层整合,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的媒介、社会机构都要面对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游戏是承担未来传播的“升维媒介”,也是未来社会实践的主平台。游戏作为重要的媒介品类将实现从“污点媒介”向主流媒介的转型。实际上,游戏作为价值极大的未来媒介,她是一种被人们极大地低估了的顶流媒介。今天已经有很多人搭乘游戏的平台走向世界、走向社会和时代舞台的中央,比如很多不知名的年轻作曲家、歌唱家在《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的平台上一下子就脱颖而出了。
游戏本身是一个具有天然文化属性的媒介。如果能够善用游戏这一平台,我们的传播将打开一个全新的格局。其中,主流媒介进入游戏平台是关键之举。当前,无论国际传播还是国内传播,中国都拥有全世界最好的游戏平台并占据优势地位。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全世界独有的平台优势。未来就看我们对这个平台能够利用到什么程度,能够善用到什么程度,这是中国在全世界的话语权得到有效提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