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时代“三有”外语人才,首都师大这样做!

图片


当下,全球变革加速演进,世界格局深刻调整,中国正在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全球治理当中,发挥大国作用,体现大国担当。伴随着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外语教育的目标面临着从工具性向人文性、跨文化性和跨学科性的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加强“新文科”建设、探索外语教学改革,培养顺应国家发展战略的外语人才成为了新时代外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复合型双学士学位跨学科育人”教学创新团队以“双文化导向”为指引,依托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部这一跨学科育人平台,融合世界史、文学学科的优势资源,为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贡献首师力量。


图片

“外语+”复合型双学士学位跨学科育人教学创新团队教师代表



全方位培养新时代“三有”外语人才


2021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做出新的贡献。”

我校外国语学院“外语+”复合型双学士学位跨学科育人教学创新团队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外语人才提出的三方面素质要求为根本遵循,全方位培养新时代“三有”外语人才,为新时代中国的国际交往做出积极贡献。

“有家国情怀”回答了外语教育“为谁培养人”这一重要问题。基于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团队带头人、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宗琥教授提出了“双文化导向”的外语教学改革理念。他认为:“中华文化和外语所承载的外国文化的结合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尝试,更是推动中国走向世界、推动世界了解中国的有力路径。”只有深入地了解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化、热爱自己的母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在教学实践中,团队教师以这一理念为指导,在课程体系方面设置《中国文化概况》《中国语言和文化》《理解当代中国》《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由内而生的热爱。在教学方法方面,团队教师注重在课程中加入中外文化对比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之处,搭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桥梁。


图片

学院举办“多语诵读悟原理,凝心聚力建新功”—“问道”研究生理论学习小组活动,支部获评教育部全国首批“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有国际视野”日渐成为当代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团队将“用心用情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新时代外语人才”作为核心目标,结合外语和世界史的专业特色和师资力量,设置诸如《简明世界通史》《外国文学经典名著导读》《外国文化概览》等大类平台课程、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世界史教学是青年大学生认识曾经和今天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历史的思维方式,学会从跨国、全球的视角看待历史事件以及地区性和全球性问题,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矛盾与冲突,为学生服务国际交往、沟通中外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

2023年,学院西语系优秀毕业生、央视西语频道记者吴硕宇、周馨进行全国两会相关报道。


“有专业本领”是团队培养学生的最基本要求。作为以外语语言为主体的专业,学院团队在人才培养环节中着重提升学生的外语能力,全方位锻炼学生外语专业本领在教学实践中,“外语(含英语、俄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世界史”专业的必修课涵盖外语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等,授课难度由基础向高阶过渡,旨在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基本功,养成较强的外文文献解读以及借助外语进行学术沟通、交流的能力。选修课主要涉及语言学、文学、历史、翻译、跨文化交际等方向的特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外国文学、语言学和语言国社会与文化的基本知识,形成课程与课程间的有机融合。

团队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具备跨专业考研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优势。在升学过程中,多学科复合型培养能够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外语,也可以选择文学、世界史等其他学科。同时在实习及就业过程中,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工作情境下快速适应不同岗位的相关要求,为学生未来的学业成长与职业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图片
图片

外国语学院学业规划及专业交流主题活动



探索“外语+”学科的天然融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学科由最初的整合逐渐走向分化,每个学科获得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伴随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问题的出现。于是,近年来,学界开始了对学科交叉融合的呼唤与探索。

“外语本身具备跨学科性的特质,所以能够实现同世界史、文学等其他学科的天然融合。”王宗琥介绍道。2023年6月24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为搭建跨院系、跨学科学术平台,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大力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外国语学院团队基于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部的雄厚实力,秉持多维学科育人理念,不断总结交叉学科建设发展经验,探索外国语同世界史、中文融合的有效路径,学院各语种专业的教学改革已经在向世界史和中文靠近。自2019年起,在大一新生的课程中增加了《简明世界通史》和《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的通识必修课,同时各专业课程里也设置了外国的历史、文化、艺术、思想史等交叉学科课程。通过学科的交融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养成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在综合素质方面实现成长。


图片

学院承办“新时代翻译批评”第五届翻译批评学术研讨会


翻译学科一直是外国语学院的优势学科,也是团队探索“外语+”交叉学科的实践所在。近年来,外国语学院团队在翻译领域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已出版学术专著、文学名著译本、优秀教材六百余部,共获批2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人文社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30项北京市教委项目等。团队教师翻译了大量外国学术、文学著作,翻译成果丰厚,曾获“傅雷翻译出版奖”“国家图书奖”“阅读俄罗斯”等翻译大奖,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贡献了巨大力量。正所谓“一个人翻译水平的上限取决于其母语水平”,团队教师普遍认为,对于学生的外语学习而言,中文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外国语学院刘文飞教授2023年发表在《世界文学》第六期上的文章《没有限定语的作家和没有限定语的文学》中提及:“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成了我的散文写作资源,中文写作反过来又在为我的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基于对世界史和文学的积累与运用,外国语学院涌现出李玉民、刘文飞、傅光明等著名翻译家和王宗琥、焦丹、孙岳、于明清、杨玲、龚觅、安尼、陈曦等一大批中青年翻译家,他们通过对历史的回溯体会不同历史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民族情感,在各国的语言文化之间寻求文字与韵律的共鸣,最终将中文的知识与翻译的技能通过课程传授给学生,为学生在翻译方面的成长成才提供“源头活水”


图片

学院举办李玉民翻译艺术研讨会


图片

学院举办百年莎士比亚汉译暨“傅译莎”学术研讨会



践行新时代首都师大外语人的使命担当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构建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则需要广大外语人用实际行动回答这一课题。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复合型双学士学位跨学科育人教学创新团队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外国语学院和历史学院于2001年合作开设的“世界史+外语”主辅修学位,距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年,该学位的设置前瞻性地提出并践行了世界史和外语两门学科的融合培养,两个院系已然建成了一支合作默契的教学团队,为国家培育了大批既懂外语又懂世界史的拔尖卓越人才,并于2022年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如今,团队在与世界史学科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中国哲学与文化方面的优势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外语专业(含英语、俄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为主体,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有”外语人才为培养目标,探索复合型的“外语+”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路径和模式。


图片

学院召开2022级双学位专业“第一班主任”聘任仪式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外国语学院党委牵头,在原教学团队的基础上,打破专业、行业、单位壁垒,联合校内外相关党组织共同参与,成立了“跨学科交叉育人团队‘铸魂’党建共同体”。该项目于2024年获批北京高校党建工作“党建引领实践创新示范项目”,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跨学科交叉育人团队建设作用,深入推进“三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图片

“深化‘三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跨学科交叉育人团队‘铸魂’党建共同体建设探索”项目获批“党建引领实践创新示范项目”公示名单


基于长期的发展建设,外国语学院团队在各方面获得了阶段性成果。从招生来看,外国语学院自2022年开始招收“外语+世界史”双学位学士,2022年“外语+世界史”专业的平均分数高于相应外语专业15分以上,2023年双学位学士专业招生平均分高出19分以上,招生平均分实现了逐年增加,为学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生源。谈及在“外语+”专业的学习感受,2023级“英语+世界史”专业的陶嘉怡同学说道:“就读双学位为我开辟了更广阔的世界。学习语言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了解该语言背后深藏的文化,而研读历史正是了解一个民族所思所想、处世之道、民族精神最重要的钥匙,是触及语言背面最直接的方式。世界史的学习拓宽了我看待世界的眼界,敦促我更加努力学好英语。而英语降低了我在研读相关历史文献时的难度,能够更多地接触一手史料和文献。”


图片

学生进行课堂展示


图片

学院开展“中外融汇·卓越语才”2024年教师职业能力竞赛


同时,团队师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立足首都,服务首都”的生动实践。团队师生先后参与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为重大国际会议和国际赛事提供了优质的语言服务。师生也积极响应基础教育实践需求,对接西城区小学开展“双减”课后330服务,结合学院特色设计“多语游世界”系列课程,激发孩子们认识世界、学习语言的兴趣,在中外文化交流、服务首都基础教育中以实际行动践行首都师大外语人的使命担当。


图片

学院举办“语言汇聚冰雪情 志愿助力冬奥行”冬奥志愿者出征动员大会暨慰问活动,共计110名师生参与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工作。


图片

团队师生开展“双减”课后330服务


未来,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复合型双学士学位跨学科育人”教学创新团队将在扎实开展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培养方案,总结经验模式,将成果交由社会检验。当培养模式逐渐成熟后,在原有“外语+世界史”及“外语+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外语和数学、法律、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融合形式,助力培养更多“心怀‘国之大者’,担当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外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