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智评论
作者:郑思宇,民智国际研究院研究助理
原标题:《黎以停火全景:从战火到妥协的背后》
(正文约3500字,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当地时间11月26日,以色列安全内阁投票批准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的停火协议。据报道,以色列总理办公室表示,安全内阁中有10人投票支持该协议,1人反对。协议的达成不仅结束了持续一年多的武装冲突,也为区域局势带来了一丝缓和。表面上,这是一份旨在“永久停止敌对行动”的协议,但其背后却隐藏着多方利益交织的权力较量。从协议内容和达成背景来看,美国、以色列及地区各方的战略考量才是推动这一结果的关键。换句话说,这份协议的存在意义不仅在于暂时止息炮火,更在于它背后所折射出的地区权力结构的深层变化。
事实上,以色列在协议中表现出了精细的战略布局。以总理内塔尼亚胡明确表示,停火协议的达成不仅能让以色列集中精力应对“伊朗威胁”,还可以为军队提供休整和重整的机会。在过去几个月中,以色列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摧毁了真主党在边境的火箭发射装置、地下设施以及指挥中心,同时清除了其在黎巴嫩南部的武装存在。这种精准打击使真主党的军事能力大幅削弱,为以色列争取了战略主动权。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对此毫不掩饰:“我们将真主党向后推了几十年。”但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并未选择全面摧毁真主党,而是在保持对其打击能力的同时停止了战争。这反映了以色列对国内外局势的综合考量,一方面停火是内塔尼亚胡面临多重政治压力下的权宜之计。近期,他通过一系列政治操作试图强化右翼执政联盟的地位,包括撤换国防部长加兰特,以确保对联盟的掌控。然而,这些举措并未获得以色列社会的广泛支持,反而激起了舆论的不满和中左翼政治力量的强烈反弹。
与此同时,内塔尼亚胡本人也面临国内司法调查和国际刑事法院逮捕令的双重压力。在这种背景下,选择停火是符合其当前最佳利益的选择。另一方面,长期冲突无疑会对以色列造成资源消耗,并加剧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外交压力。在持续打击真主党的军事能力后,以色列通过停火协议巩固战果的同时,为自己争取了重要的战略喘息期。停火为以色列提供了一个从北部战线抽身的契机,使其能够腾出手来将更多资源转移到对伊朗和哈马斯的作战中。
对于真主党而言,停火协议使其得以有“喘息”的机会。根据协议,真主党需撤出至利塔尼河以北,这也意味着其在南部的军事部署被大幅削弱。黎巴嫩国民议会议员、真主党成员哈桑·法德拉拉11月26日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以军对黎巴嫩南部的地面行动遭遇了历史性失败,以色列制定的目标没有实现——它没能摧毁真主党,没能控制利塔尼河以南地区,而真主党武装人员仍将留在边境地区。重要的是停止以色列的侵略和保护黎巴嫩主权,而真主党将继续存在,并将存在下去。”
可以看出真主党十分巧妙地将撤退包装成“保护黎巴嫩国家主权”的策略性妥协,以维持其在黎巴嫩国内的支持基础。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不仅为其争取了时间恢复组织架构,还试图通过将此次停火解读为“胜利”来稳定内部士气。作为伊朗的代理人,真主党长期以来在黎巴嫩南部拥有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的部分削弱虽然对其构成了短期打击,但通过停火争取喘息机会,真主党仍可能在未来重新整合资源,保障其在战后重建中继续扮演关键角色。
美国在此次协议中的调停角色尤为关键,充分展现了其在中东事务中的战略意图。作为核心协调者,拜登政府将这场停火包装成一场“中东外交胜利”,不仅为了展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也为了为国内政治加分。从推动联合国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的重申,到协调以色列、法国等多方利益,美国不仅巩固了其在中东事务中的“中间人”地位,还通过削弱伊朗“代理人”的方式为美国推动以色列和沙特关系正常化创造了可能性。
停火协议的达成时机并非偶然,而是多方力量经过反复考量后的结果。对以色列来说,在一系列精准打击后以色列已成功削弱了真主党的领导层和军事能力。其军事行动不仅摧毁了真主党在边境的大量武器库和地下设施,还成功防止其通过地下隧道威胁以色列北部居民。在军事优势明显的情况下,以色列基本实现了其军事目标,继续战斗可能导致边际收益递减(注:投入的增加,单位投入对应的产出逐渐减少)。因此,选择在此时停火既巩固了以色列的战果,又避免了冲突长期化对其军队和经济的过度消耗。更重要的是,以色列还借助这一停火协议,试图通过外交手段重塑其国际形象,特别是在多边监督机制下展示适度妥协的姿态,为赢得国际支持创造有利条件。
▲美国和法国表示将向黎巴嫩军队提供支持。
同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可能将这一协议视作对即将上任的特朗普的一份“政治见面礼”。虽然特朗普一向在公开场合表达对以色列的坚定支持,但他在竞选期间已经明确表示,将推动中东战争降温。因此,与其等待特朗普上任后被动接受停火压力,以色列更倾向于主动采取行动,以展现配合态度,从而为两国间的未来合作奠定基础。
此外,特朗普对伊朗的强硬政策也成为以色列调整战略的关键因素。特朗普在其之前的总统任期内退出了2015年签署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即伊朗核协议),并对伊朗实施了严厉的经济制裁。这些制裁措施还伴随军事上的威慑,显示出特朗普政府对伊朗采取“零容忍”态度的决心。特朗普曾多次强调,若伊朗威胁到美国或其盟友的安全,美国将采取“极端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色列将更多精力集中在对抗伊朗上,不仅是对中东局势的必要应对,也是为了迎合特朗普的政策方向。通过强化与特朗普政府的关系,以色列希望在未来四年内获得更多来自美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支持,从而实现其在中东的战略目标。
对美国来说,这是总统拜登在卸任前最后可能在中东塑造自身“外交遗产”的机会,并且黎巴嫩局势的恶化也严重影响到欧洲的边境安全。欧洲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博雷利日前访问黎巴嫩,表达了对停火的支持。博雷利在近期的发言中也显著加大了对以色列的批评力度。这些外部压力对以色列都会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同时,美国、法国等国在调停过程中积极推动联合国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的执行,使得停火协议具备了重要的法律基础。这种“法律与外交双轮驱动”的模式,不仅显示了国际社会对区域稳定的期待,也为未来类似冲突的解决提供了参考。此外,区域内形势的变化也进一步催生了停火的迫切性。作为真主党的主要支持者,伊朗在多战线压力下逐渐显现出资源不足的困境。随着以色列对其代理人的持续打击,伊朗不得不通过缓和黎以局势为自己争取更多战略弹性。这种区域大国的策略转变也进一步促成了此次停火协议的达成。
尽管停火协议在短期内为黎以边境带来了和平的希望,但其长期可持续性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真主党的再武装问题始终是悬而未决的“定时炸弹”。尽管黎巴嫩军队和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UNIFIL)承诺加强边境监督,但历史经验表明,这类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效率和执行力不足的问题。一旦真主党利用协议中的漏洞重新整合资源,积累军事力量,以色列与真主党的冲突很可能在协议期满后再次爆发。此外,停火协议设置了60天的过渡期,这意味着以军最终撤离黎巴嫩的时间将在明年1月下旬,而此时特朗普将正式就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取向可能对以色列的外部政治与军事支持产生深远影响,为局势增添更多变数。
其次,以美国和法国为主导的国际监督机制能否在多边框架下高效运作也是一大未知数。边境事务的复杂性以及多方协调的难度可能拖慢决策速度,特别是在面对突发敏感事件时,这种效率问题可能加剧不确定性。同时,黎巴嫩内部错综复杂的政治与社会矛盾,也为协议的落实增加了潜在风险。政府治理的软弱、经济危机的加剧,以及各派政治力量的博弈,可能干扰停火协议的实施进程。与此同时,区域层面的紧张局势并未因停火协议而得到根本性缓解。虽然停火为黎以边境带来了短暂的平静,但加沙地区的冲突仍在继续,伊朗支持的其他代理人力量,例如也门的胡塞武装,也可能在未来成为区域不稳定的引爆点。可以看出,尽管停火协议在短期内降低了黎以冲突的紧张局势,但中东整体的安全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且潜伏着更多危机。
黎以停火协议无疑是一次区域权力博弈的阶段性成果。它暂时止息了战火,为冲突双方以及区域内的民众赢得了喘息之机。然而,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份协议并未真正触及冲突的结构性根源。真主党的再武装威胁、国际监督机制的执行困境,以及区域内其他矛盾的叠加,使得这场停火更像是一场“权宜之计”的权力平衡,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和平解决方案。尽管如此,这份协议仍为未来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在日益多极化的国际格局中,区域稳定的实现需要更深入的多边合作与妥协,而非依赖单一力量的干预。停火协议的达成虽是一场“有限和平”的实验,但它也让我们得以窥见隐藏在中东局势中的更多可能性。未来的和平或许并不在于彻底终结冲突,而在于如何巧妙地管理冲突,使其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为真正的结构性变革创造条件。
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郑思宇,民智国际研究院研究助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研习兴趣为公共外交、美国政治
编务:郑思宇
责编:王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