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从未忘记 人民深情缅怀——探访中国最大抗美援朝烈士安葬地

全文2310字,阅读约需7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11月28日,第十一批43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回到祖国和人民的怀抱,其中19.7万多名英雄中华儿女为保家卫国献出宝贵生命。

02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专门安葬和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烈士的陵园,7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忠魂的归处。

03陵园内123座英雄墓碑新雪未消,静静矗立,每年英雄归来前夕,沈阳市主要街道的室外大屏、楼体亮化设施及出租车顶电子屏上都会滚动播放“英雄回家”“缅怀英烈”等字样。

04为此,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门启动帮助烈士寻找亲人活动,已为20位迎回的在韩志愿军烈士确认了身份,找到了亲人。

05英雄的精神已融入沈阳城市的血脉,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明品格。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参考消息网11月28日报道(文/赵洪南)“煌煌烈士尽功臣,不灭光辉不朽身。鸭绿江南花胜锦,北陵园畔草成茵……”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长眠着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家喻户晓的抗美援朝战斗英雄。2014年至今,归国的十批93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也都安葬于此。

11月28日,第十一批43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回到祖国和人民的怀抱。

祖国从未忘记,人民永远铭记。在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19.7万多名英雄的中华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宝贵生命。

一缕忠魂,一份思念。陵园里的每一座烈士墓、每一件遗物、每一段故事,都见证着英雄“回家”。70多年来,这座陵园,也为“最可爱的人”筑起一座精神的丰碑。如今,这座陵园已成为抗美援朝历史的记忆坐标。

忠魂在这里安息

初雪过后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松柏青翠,庄严安静。

步入陵园,一面烈士英名墙引人注目:19.7万余名抗美援朝烈士的姓名镌刻其上——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铺就了伟大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之路!

南侧的松柏林下,123座英雄墓碑新雪未消,静静矗立。墓碑前,鲜花四季不断。

建于1951年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专门安葬和纪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烈士的陵园。7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忠魂的归处。

1950年10月19日,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1951年4月,经批准,有关部门决定在抗美援朝战场的大后方沈阳修建烈士陵园,为英烈安魂。

“献上菊花,擦拭墓碑,在烈士墓前深深鞠躬。每逢清明,市民们和天南海北的人们都自发来到这里,给英雄们扫墓、献花。”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主任吴涛说,70多年来,到此参观、祭扫的各界人士超千万人次。

迎接长眠他乡的“最可爱的人”回家,国家每一次都举行隆重仪式。当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的飞机进入中国领空后,两架战机腾空而起,伴飞护航,向志愿军烈士致以崇高敬意。专机降落,机场以“过水门”的最高礼遇,迎接英雄回家。

每年英雄归来前夕,沈阳市主要街道的室外大屏、楼体亮化设施及出租车顶电子屏上,都会滚动播放“英雄回家”“缅怀英烈”等字样……点点红色照亮了整座城,也照亮着英雄的回家路。

思念在这里延续

随着第十一批“英雄回家”的日子临近,王春婕愈加忙碌。45岁的王春婕在陵园工作了20年,迎接了每一批归国的志愿军烈士。

她在一次翻阅“烈士亲属来访登记簿”时发现,在123位烈士中,有53位烈士的名字下一直是空白。他们是没有亲人,还是亲人不知道烈士葬在哪里?替英雄寻亲就此成了王春婕和同事心中的执念。

2008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联合当地媒体发起了“期待重逢·寻找烈士亲人”活动,在媒体和各界人士的努力下,这些烈士的亲属相继有了音信。

“哥呀,可找到你了,50多年啊……”2008年4月2日,烈士林广山的弟弟林光海扑通一声跪在哥哥墓前的场景,让王春婕终生难忘。

“林光海是寻亲活动启动后,第一个来陵园的烈士亲属。还有一些烈士亲属抱着墓碑号啕大哭,在场的人,没有不落泪的。”王春婕说,每每看到这些“重逢”,我都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如今,53位烈士已全部找到亲人,但王春婕的工作并未结束。

穿过123座烈士墓,是陵园下沉式纪念广场,下面的地宫中安葬着连续十批归国的93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他们,大多无名。

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雄与亲属“相认”,既是烈士家人的心愿,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2019年起,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门启动帮助烈士寻找亲人活动。目前,已为20位迎回的在韩志愿军烈士确认了身份,找到了亲人。

伴随着烈士褒扬工作的持续推进,全社会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的氛围愈加浓厚,“归来”的故事也越来越多。

今年1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最新在韩志愿军烈士寻亲成果,确认了10位烈士身份。其中,林成旺、史万忠是2021年第八批迎回安葬的在韩志愿军烈士,陈汉官、索维亮、李延学、白存任、李仁松、王希颜、邱能庆、韦恒兰均为2020年第七批迎回安葬的在韩志愿军烈士。

“国家把我爸找回来了,实现了我娘的遗愿。”得到确切消息的那一刻,烈士史万忠的儿子、76岁的史荣升泪流满面。

今年清明节,史荣升和家人带着准备好的鲜花、家乡的特色糕点和甜瓜,来到距家乡河北霸州700多公里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站在英名墙前,史荣升认认真真用手划过众多名字。当划到“史万忠”三个字时,他手指颤抖,拿出一块准备好的红布,反复擦拭着英名墙上父亲的名字。“父亲回来了,今天终于能叫一声爸了。”

为这些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让他们从“无名”到“有名”、从“回国”到“回家”,是党和国家对烈士的尊崇与铭记。

精神在这里传承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的展厅内,有几个特殊的展箱,里面存放的是随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一起回国的遗物。这些展品没有过多的文字描述,却让前来参观的人们眼中泛起泪花。

一枚名章、一粒纽扣、一面失去光泽的小圆镜,这是志愿军烈士许玉忠留在战场上的全部遗物。今天的人们无法知道他生命最后一刻发生了什么,但透过遗物,却能穿越时空,感知英雄的力量。

70多年前的朝鲜战场上,数以万计的志愿军战士牺牲。如今,参观者走进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看着这些无声的遗物,就能明白他们无愧为“最可爱的人”。

“很多烈士的遗物中都有磨得破旧不堪的胶鞋底。那个年代,战士们拿着落后的步兵武器装备,穿着胶鞋穿梭于炮火纷飞的战场,却打赢了装备飞机大炮的美军,可以想象这场战争多么艰难!”前来参观的辽宁大学研二学生宋洋说,“我相信,每个年轻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

2014年归国的在韩志愿军烈士杨双喜的遗物中,有三支钢笔,其中一支扭开了钢笔帽。今天的人们已无法知道杨双喜烈士写过什么,也许替思乡情切的战友们写过家书,也许为上级书写过文件,也许曾写下自己的报国之志……

“一件遗物的背后是一缕忠魂,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思念。志愿军将士无惧生死,血战到底,因为他们身后,是自己深爱的祖国、家乡和亲人。”吴涛说。

随着一批又一批英雄的归来,前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拜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建园70多年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已然成为一座丰碑。这里的每一件遗物,每一座烈士墓,每一段英雄故事,都是一把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沈阳这座城市也因为陵园,平添了许多英雄魂,涌动着浩然英雄气。英雄的精神已融入城市的血脉,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明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