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河南电影创作实践

文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标志,是衡量文艺得失优劣的标杆。电影艺术也是我国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袤的电影版图中,河南电影以其独特的中原视域和特色,与众不同的文化风貌及民间视野,承载着区域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河南电影人通过个性鲜明的镜像语言,在影像实践中挖掘出“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又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的文艺人民性,将河南独有的地域风情,如古老的豫剧唱腔、热闹的庙会场景、传统的农耕文化等展现给全世界;把别具一格的文化风貌,像古老的河洛文化、神秘的殷商文化等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有力践行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一、扎根人民生活,做人民大众现实生活的反映者

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光影世界里的影像内容表达一方面依托既定区域的话语空间,使电影能最大程度自然而生动地呈现场景,另一方面又赋予地域一定的个性与生命。以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河南电影制片厂为制作出品主力军,涌现出的河南籍导演韩万峰、朱赵伟、路振隆、卢卫国等人,追求本土制造、本土环境、本土故事、本土语言、本土风情,扎根于人民的生活,找到人民关注的问题,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情感和追求。所拍摄的电影多以河南为背景,在洛阳、尧山、汝州、辉县、新郑、嵩县、登封、商丘等地拍摄,这些地方既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群山环抱、绿树掩映、古朴宁静的乡野村庄,非常具有河南特色。影片不光展现出河南的自然风光,河南本土演员还善于使用方言来塑造角色,“天然”的表演使作品具有极强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河南的民生民情,共同构建了一个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的电影世界,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河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优秀的电影艺术作品总是发端于人民的真实生活,关注当下人民的生活内容,河南电影在创作的道路上与时俱进,所有的文艺创作围绕着人民展开。他们深入群众,获取第一手的生活素材,创作出了《永远的焦裕禄》、《李学生》等电影,他们用镜头为人民记录、为人民讴歌,牢牢把握人民的思想脉搏,创作出符合人民意愿的作品。只有扎根于人民,用人民的角度去创作,才能坚持不懈地将客观世界转化为电影文本,河南电影正在融合本土的文化倾向和价值认知体系,发扬“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创作出一部又一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民的优秀作品。

二、贴近人民精神,做人民大众审美价值的引导者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电影文艺创作是在人民实践中形成的意识产物,对于实践有着重要的反作用。河南电影实践创作贴近于人民的精神,敢于做人民大众审美价值的引导者,通过对人民在与自然顽强拼搏到和谐共处的历史进程中生活的讲述,塑造出一个个乡土真实的历史生活和普通的“河南人”形象,筑成了中华儿女坚韧、淳朴的民族性格,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追求,蕴含着中国文化中内在不变的重要精神。

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河南拥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河南电影创作者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将其融入电影作品中,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河南独特的文化魅力。《钧瓷蛤蟆砚》以河南禹州钧瓷为背景,讲述了发现一宋代钧瓷珍品蛤蟆砚后产生的一系列矛盾与纠纷,刻画了各种人物在珍宝面前所呈现的品格和灵魂,既展现了新一代河南青年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模样,又展示了禹州钧瓷独特的魅力,使观众感受到影像视域下河南形象的传播,同时又弘扬了钧瓷文化,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河南电影美食系列三部曲《豫菜皇后》、《洛阳水席》、《胡辣汤》,将中原地带的饮食风俗与当地山水、人文、情怀相结合,从饮食文化折射出地方历史变迁和社会心理流变。

在河南,电影与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程婴救孤》、《清风亭》、《新大祭桩》等塑造的性格鲜活的“忠孝义节”的传统故事世代相传,“崇德尚仁尚义”成为民族精神背后的深层力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和性格特点。在河南,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荣获“感动中原十大新闻人物”、登上“中国好人榜”的“陇海大院爱心集体”,几十年来接力照顾高位截瘫者高新海,他们的感人事迹成为电影《好好的活着》中的创作原型,电影讲述了一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带领一支奔跑不息的足球队的故事。《三个孬家伙》这部电影巧用河南方言“孬”这个生僻字,俏皮中带点萌,幽默地讲述了铁头和荷花等人的喜剧故事,展现出河南人憨厚、真诚,但又不缺乏大智慧的人格品质。

河南方言也成为影视创作的重要素材,方言参与并丰富着电影叙事的节奏也是一种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不是闹着玩儿的》、《就是闹着玩儿的》、《还是闹着玩儿的》,从视听上充满了浓厚的乡土地域气息,电影语言里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表达了一种纯粹的艺术风格,这在某种层面上增加了观众的欣赏欲望和故事的戏剧效果。《那是说着玩儿的》的河南籍导演王魏冬至在电影中将河南本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的人物对话中的河南方言,画面的不断剪辑与变化,反而使得声音与画面构成了富有意味的联系,耐人寻味。这些带有区域特色的画面和剧情瞬时触动了中国大多数观众内心的柔软处,洋溢着生命的感动。《给你一千万》由河南籍著名喜剧明星范军与郭达、法提麦·雅琦、燕笑峰、刘小宝等人演绎了一场“千万婚宴”的闹剧,河南籍导演卢卫国叙事视点落脚于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以平凡人的悲喜经历为蓝本,创作出的小人物拥有坚毅独立的品格和执着不弃的梦想,进一步展示了现实中河南人品格里的质朴与坚韧。电影《李学生》以“河南好人”“商丘好人”李学生的真人真事为原型创作,演绎与体现着中原地区良善的民风,质朴纯真,逼真地艺术呈现了“中原文化的献身精神”,用中原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塑造了河南人精神品格。

三、满足人民需求,做人民大众文化自信的推进者

“文艺创作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作为文艺作品的表现主体,阐明了文艺创作的动力源泉和方法路径。”文艺创作是人类社会文化生产的重要方式,文艺作品则是文化对时代精神表达的重要内容。百年中国电影事业见证着中国文艺事业的奋斗历程,不仅增强着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自强,还不断丰富着人类的文化宝库,推进着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河南电影作为中原文化的一种载体,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引领时代风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对于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站在时代与历史的角度,用文艺精品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回望过去,河南电影“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着人民性的创作导向,将人民的中和、人民的仁爱、人民的质朴、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人民的喜怒哀乐等等,艺术地呈现在电影中。一方面把乡土文化与人性以及道德伦理联系起来,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建构起以“河南人”为主体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泛影响力的作品。

河南电影创作不仅注重在艺术上探索前行,同时更注重在情感上与观众产生共鸣,以人民性在当下的新发展为切入点,做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推进者,一方面,让人民在观影中感受到自身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进一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尝试“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河南电影人一直在自觉自信地“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河南故事”,用电影实践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河南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成果。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望未来,新时代河南电影人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滋养人心、滋养社会,积极传递中国文化、中国形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精神,不断推进新时期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些多样化的“主旋律”文艺作品为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提供了既符合主流价值观,又符合人民多样化需求的文艺作品,增强了文艺作品给人民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5.

[2] 姚修杰.文化自信视域下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向度[J].文艺评论,2023,(01):1-7.

[3] 何建良.新时代文艺“人民性”认识的新拓展[J].江西社会科学,2022,42(05):116-123.

[4]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9.

【作者:朱晓娜,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影像视域下河南形象的构建与文化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23XWH172);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河南电影区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2B880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