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引领电池护照实践

图片

近日,全球电池联盟(GBA)2024年“电池护照”试点项目结果正式公布,共有10个项目在列,其中6个为车用动力电池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试点项目共8家电池企业参与,中国企业占到6家,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欣旺达和国轩高科,这将为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发展增添新的砝码。

01

中国企业积极参与试点

据了解,全球电池联盟于2022年作为非营利组织成立,是能源存储领域最大的多方利益相关者组织,总部位于欧洲,汇集了超过160名成员,包括电池价值链各环节的企业以及公共组织、非政府组织、工会和学术界。“电池护照”项目是其为提高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而发起的一项创新举措,旨在以电池可持续发展法规和自愿性标准为基础,在产品层面建立全球统一、可追溯和可比较的性能指标综合框架。

基于2023年完成的首批“电池护照”概念验证项目,全球电池联盟今年6月宣布,启动第2轮“电池护照”试点项目,吸引全球80%以上市场份额的领先电池制造商参与,共同推动“电池护照”的全球应用。目前,该项目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池价值链可持续发展绩效衡量和基准计划。

具体来看,10个2024年“电池护照”试点项目分别是宁德时代神行电池项目,宁德时代、蔚来、RCS Global打造的CTP电池项目,国轩高科、Smart联手打造的LFP电池项目,比亚迪LIP电池项目P48,三星SDI电池项目,中创新航、Smart打造的LFP电池项目D300N97EA,LG新能源NCM电池项目LGAMEV24-C1,亿纬锂能NCM电池项目XCVB654321WERT,欣旺达、上汽集团LFP电池项目PBH3XD9E50S,欣旺达、理想汽车LFP电池项目。

入选试点项目的电池企业纷纷通过官方渠道分享了这一成果。例如,宁德时代方面表示,公司的神行电池和CTP电池通过第2轮试点项目,均拥有单独的“护照”,且在全过程中成绩出色;两个试点项目的碳足迹(HMA)计算值均为约49kgCO₂eq/kWh,即生产每kWh电池,仅排放49kg二氧化碳当量。欣旺达方面介绍称,其与点链科技、上汽大通合作的LFP“电池护照”试点项目实现了关键矿产的溯源,增强了电池价值链的透明度。

2023年8月17日,欧盟新电池法正式生效。今年4月29日,欧盟发布《电池碳足迹计算与验证方法》以及碳足迹声明格式的征求意见稿。按照计划,欧盟到2025年2月18日,将确定碳足迹性能等级,确立相应的实施法案;到2026年8月18日,将确定最大生命周期碳足迹阈值;从2027年2月18日起,每个容量超过2kWh的可充电工业电池、轻型运输工具电池和电动汽车电池都将需拥有记录电池制造商、材料成分、可回收物、碳足迹等信息的“电池护照”才能进入市场。

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对记者表示:“‘电池护照’不仅方便产品溯源,而且有助于电池主要原材料溯源和计算碳足迹,也利好电池回收。”

图片

02

有促进作用但也有挑战

所谓“电池护照”,是一种记录电池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数字文档,它包含电池的基本信息、材料出处、ESG指标等关键数据。这些信息对于消费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监管机构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提供电池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曹广平认为,“电池护照”本质上是国际锂电池版图重构的一个标志,虽然可能形成贸易壁垒,但也是锂电池行业未来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张“通行证”。“电池护照”的实施,将有助于实现产品的逆向物流,以“电子足迹”配合跟踪“碳足迹”。

还有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电池护照”将推动全球锂电池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促使各国企业加强合作,共同遵守更为严格的环保和质量标准。同时,“电池护照”也将加速淘汰那些无法满足新要求的落后产能。有鉴于此,动力电池行业版图或随着“电池护照”的到来再次重构。对于中国电池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通过参与“电池护照”项目,国内企业能够提前适应国际市场的规则,提升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在全球电池行业中占据更有利的竞争地位。

罗兰贝格汽车行业首席研究员斯元华看来,“电池护照”的实施将为行业带来3方面的促进作用。一是在生产端,提升电池全生命周期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有利于电池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保与合规,同时对于真正落实电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二是在消费端,增强消费者信任度,保护消费者利益,不论新车还是二手车,完善的电池护照体系,有利于增强消费者对于新能源产品的信任,也将从某种层面杜绝以次充好的欺诈行为,以及提升新能源二手车估值等场景下的准确性与透明度;三是在产业端,有利于促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整体加强电池产业循环经济的运转效率,“电池护照”可为电池回收和二次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提升电池回收效率,并且以更精准的数据,展开电池梯次利用,降低资源浪费。

不过,“电池护照”的实施也将给行业带来一些挑战。斯元华向记者表示,首先是产业链整体成本抬升。“电池护照”的落地,涉及各类技术标准的实施,尤其是在设备、人员、系统的投入维护方面,将增加电池企业经营压力,在产业链价值传导过程中抬升整体成本。同时,技术标准的互通互认,包括国内各企业以及全球各国之间。各企业的技术平台选型、数据存储格式,以及全球各国政策等因素,可能导致“电池护照”相关信息的互通互认存在挑战。此外,数据可靠性与隐私保护也面临挑战。“电池护照”的有效性依赖于各方数据的真实、准确与全面。如何确保从生产到回收全过程中的数据可靠,并避免信息篡改或虚假记录,是“电池护照”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问题。同时,“电池护照”涉及到大量敏感数据的收集和管理,例如电池制造商的生产工艺、供应链信息等。这些数据可能涉及商业机密,一旦泄露或遭到黑客攻击,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图片

03

将在技术端和标准端发力

在欧洲新电池法要求“电池护照”的同时,国内也在同步跟进其落地。在2023、202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均提交了与“电池护照”相关的提案。其中,在2023年《关于开展我国动力电池护照及配套政策研究 加强电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提案》中,他指出,“电池护照”是物理电池的数字孪生体,可实现对动力电池全供应链的透明化数字管理。消费者和监管机构可通过“电池护照”,简单直接地查阅电池产品的相关信息。“电池护照”作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有力抓手,可成为促进电池产业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

斯元华表示,作为全球主要的电池产业国家,中国在“电池护照”的概念和应用方面已展开布局,但总体来说,目前还处于试点发展阶段,尚未大规模标准化落地,亦未形成相关产品服务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在政策推动的基础上,我国正处于逐步通过试点项目的落地和经验收集,理顺产业堵点与相关挑战,为大规模推广做好准备的阶段。从这个阶段往大规模推广迈进的过程中,两大核心要点需要被重点解决,首先是技术端,对于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在“电池护照”领域应用的验证尚需时日,尤其是在信息的可靠性、机密数据的隐私保护、技术的经济性等方面。其次是标准端,涉及行业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以及国内外标准的互认互通,这将是我国电池产品在国内和国外市场取得进一步产业化突破的关键。”他向记者介绍道。

今年4月,中国电池工业协会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宁德时代发布《中国电池数字护照体系白皮书》,旨在进一步加快推动中国“电池护照”体系建设,推进中国电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帮助中国电池企业进行“电池护照”的落地应用。11月6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要求研究建立储能电池“护照”制度,推动与国际规则互通互认。

“电池护照”的落地,有赖于企业、政策、市场、技术以及全球协作的共同推动,未来其广泛应用和巨大潜力的挖掘将是大势所趋。斯元华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电池护照”将不仅仅是各个节点静态的记录工具,还可能成为一个动态的、实时更新的平台,实时追踪电池的状态、性能、健康状况、回收等信息。这有赖于物联网(如充放电信息、电池使用工况等信息的实时自动上传)和区块链等技术的进一步落地。未来,有望诞生电池产业领域的创新商业模式,将“电池护照”与上游原材料、下游回收等产业环节融合,针对数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如利用AI技术进行电池健康度与风险的预测性维护),以及“电池护照”本身的技术平台的构建等,都有可能诞生具备商业可行性和想象空间的新模式。

文:赵玲玲 编辑:庞国霞 版式:王琨

喜欢请点亮分享、点赞、在看
给小编加个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