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心理咨询:以为是烦躁失眠,原来是躁郁症发作

图片

亢奋、失眠,睡眠混乱,激惹暴躁

亢奋,欣快,一个个想法接踵而至,各种发生过的事情、未实施的计划和想象,应接不暇,整个脑袋都很“嗨”……

小浩以为是奶茶里的咖啡导致的兴奋。

然而,亢奋后的疲惫、烦躁让小浩想停停不下来, 想静静不了,持续两三天睡不着,发了无数条朋友圈……

失眠、亢奋,又疲惫,小浩变得易激惹,心烦、爱发脾气。而他又不得不努力控制自己的心境和行为,因为失控会偏激,事后会无地自容。

此时,能做的是不断强迫自己睡,必须睡,床上不行睡不着,睡沙发;沙发不行,睡地板;地板不行,睡柜子……

大半夜不断折腾,一直刷手机,或听震耳欲聋的音乐,试图用这些视频和声音挤走脑里那些飞速运转、源源不断的想法,让脑袋“休眠”,让自己睡去。

有时能睡上一阵儿,浑浑噩噩,日夜颠倒,但更多时候还是睡不着。

没人能理解这种想睡却睡不着的痛苦,和种种“异常”行为。

……

两周后,小浩又“正常”了,可以出去嗨了,可以跟朋友侃侃而谈,轻松愉悦。

图片

直到那天,抑郁突如其来

小浩开始起不来床,非常疲惫、无力,开始嗜睡;精神不济,遇到一点点事情,就觉得累、丧、无助;很难受,无缘无故想哭,情绪难以控制。

严重时,对一切都很麻木,思维迟缓,想事情困难;记忆力差,感觉理解不了同学老师们在讲什么,甚至忘记如何与人交往了;越来越逃避社交,想把自己藏起来。

抑郁?父母这样认为,小浩也这样认为。

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李建学老师指出这类青少年,看似抑郁,但非“抑郁症”,而是躁郁症发作——因为曾有躁狂发作,躁狂发作是躁郁症与抑郁症的重要区别标志。

李建学

图片

·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首席专家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会员

·高级婚姻咨询师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性心理咨询师

·高级催眠师

图片

何谓“躁郁症”

躁狂抑郁症,简称“躁郁症”,又称“双相情感障碍”(BDP),以情感异常高涨或低落为特征,兼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两种主要表现。

双相Ⅰ型

双相Ⅱ型

环型心境障碍

未定型的双相障碍

一次或多次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通常伴有抑郁发作

一次或多次重症抑郁发作

至少有一次轻躁狂发作

许多次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

病程持续至少2年

具有双相障碍的特点,但不符合任何一种双相障碍的标准

◎ 根据躁狂、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临床上有不同分类,如三类,四类,或六亚型。

较多使用这四类:若用通俗比喻“一条黑狗”形容抑郁症者的脑海,那么,躁郁症者的脑海里,不仅有一条抑郁的黑狗,还有一条暴躁的火龙,它们交互出现,因出现的频率、时长、“发疯”程度不同,于是呈现出上面四种不同类型的躁郁症。

图片

躁郁症的周期性

◎ 躁郁症具有周期性,不同的人在躁郁症不同时期,表现不同。

以小浩为例。

躁狂期 小浩平时害羞、自卑,但躁狂发作时,会变得特别兴奋、话多、活动多;过度自信,自以为是,不切实际;感情外露,过于直率;活泼敏捷、幽默风趣;也会失眠急躁,情绪易激易暴,敏感、敌意,对家人恶语相向……

平静期  平静期时,常被人称赞乖巧、聪明,但小浩内心自卑,认为自己没那么美好,知道自己会一次次发狂。不愿意回忆躁狂期的表现,因为它们让小浩很羞耻,也让他无法接受那样的自己,有时也很不想承认自己有这个病。

抑郁期  躁郁症者很害怕进入抑郁状态,可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进入抑郁状态。

可能某天,突然开始浑浑噩噩,开始忘记一些重要事情,开始莫名心情低落,开始精神不济,上课时也昏昏入睡,写不了作业,想哭、想死;对老师、同学莫名生气、大哭大叫,说话不客气,事后又羞愧难当,抑郁自责……

混合发作  李建学老师提醒道,有些躁郁症者上面三个时期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混合发作,或相隔时间非常短,躁狂与抑郁快速循环。

图片

躁郁症者的病识感

多数躁郁症者在躁狂期,情感高涨、言语夸大、思维及意志行为活跃、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高,易激惹,病识感下降,难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而且,膨胀的自我,让他们对“控制感”有不切实际的体验。“曾经我认为躁狂时,我是处于控制地位的。回想起来,那只是生病时的胡言乱语。防止自己变得躁狂,才是具有真正的控制权。”

此外,当躁狂升级时,躁郁症者将难以识别与自己行为相关的潜在危险,以及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来遏制自己心境攀升的循环。

图片

识别躁狂发作预警征兆,可控制它的严重程度

鉴于躁郁症具有生物学基础,又具有周期症状和较高的复发率,因此,想要完全不复发是不可能的。

所以,心理咨询的一个作用是识辩躁郁症何时将发作,未雨绸缪,来控制它的严重程度,并限制它所造成的损害,如挥霍财产、伤人毁物、冲动性投资、冲动性行为、冲动性争执、冲动性辞职等,避免状况进一步蔓延。

临床表明,学会识别躁狂的预警征兆,并随后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躁郁症者,比没接受过此类教育的躁郁症者更少出现完全复发的状况,并拥有更好的社交和工作技能。

当然,很多躁郁症者,难以回忆起自己的发作是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时候结束的,也难以记得期间某些事情的发生。

这就需要他人的帮助,比如家人或咨询师,这些人能够较频繁与TA见面,且对TA的躁郁症有一定的了解,能在短时间内知晓、判断TA是否表现出预警征兆,如开始莫名兴奋、自我感觉良好、自信自大等。

图片

在他人的帮助下,躁郁症者逐渐清晰并识别出自己躁狂发作的预警征兆,或引发此类症状的因素,如熬夜、酗酒、漏服药物、错过了与心理咨询师和医生的定期会面,遭遇紧急压力事件,等等。

然后,共同决策如果出现一种或多种前驱症状时,可采取什么措施;当躁狂快要发作时,又可采取什么措施。这些措施对躁郁症者特别重要,因为躁狂或轻躁狂时,躁郁症者本人是蕞不可能去寻求专业帮助的。

而且,在躁狂期,躁郁症者对“控制权”非常敏感,哪怕对方是TA的伴侣、医生、咨询师或父母,尤其是父母,TA会觉得父母在控制TA而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

此阶段,TA坚称自己没问题,无需任何帮助(包括TA的医生和咨询师)。

图片

躁郁症者之所以在意“控制权”,有以下几个原因:

◎ 一是当你内部体验着强烈的混乱时,“至少还掌控着外部世界”这种感觉对你来说尤为重要,让你感觉自己还未完全失控;

◎ 二是与躁狂早期和晚期相连的自信和权利感,也会使躁郁症者尤其抗拒他人的建议、观点或直接帮助。

少年孩子尤为突出,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渴望自我意识、自我独立,不喜欢别人干涉、控制、反对自己;

另一方面,在躁狂期,“自我膨胀”状态的他们,更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对父母的“控制”产生敌意和攻击。

◎ 三是许多躁郁症者,都有过其他人在紧急情况试图对TA施加控制的恼人经历,不管当初其他人的动机多么良好。

更糟糕的是,很多躁郁症者的家人,尤其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存在情绪不稳、内心敏感、控制欲强等问题,经常与孩子争夺控制权。

这导致孩子情绪更加易激惹,更不愿在父母面前“低头”承认自己的问题和需要帮助。

◎ 四是“控制权”涉及个体自身的某些议题,比如:

有些躁郁症者在意“控制权”是由于依赖他人让TA觉得不安全和恐惧;

有些是觉得让别人插手自己的事情,等于承认自己管理不好自己;

有些会担心别人的帮助(尤其是父母)带有“附加条件”,因此愤怒和抗拒;

有些会感到被控制,或失去了自主权,“我不想让任何人再来控制我的生活,尤其是我妈,她总觉得我不行,觉得她需要管我”;

有些曾放下自尊去寻求帮助,但不曾被理解和接纳,失望、愤怒;

有些觉得自己会给别人增添麻烦,内心羞愧;

……

这些原因导致许多躁郁症者在躁狂期不太能接受家人的建议和帮助,认为自己不需要,而在抑郁期又绝望、无助,觉得不被家人理解、帮助,想要又得不到。

图片

◎ 所以,李建学老师指出咨询师用专业技术去处理躁郁症者在寻求他人帮助时会涉及到怎样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处理好这个问题,躁郁症者才愿意尝试在必要时放弃自己的一小部分控制权,让他人来帮忙管理自己,以确保自己心境攀升或躁狂时,能够按照共同决策去按医嘱服药、规律睡眠、健康饮食、正常工作或参加社交,减少冲动行为。

若躁郁症者独自居住,或身边的亲人难以观察到TA心境循环的细微变化,或亲人自身存在情绪问题,或亲人不具备识辩躁郁症的专业知识……

这类情况下,躁郁症者要多留意自身心境变化,尽管此类观察具有主观性,但它们依然可以帮你感知自己的发作是否正在形成。

如有必要,请有规律、定期与医生、咨询师沟通,这比忽视病情并任其蔓延的做法更可取。

蕞后,听说吧心理咨询提醒,躁郁症症状复杂,病程又变化无常,易误诊,如误诊为“抑郁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需进行鉴别诊断,排除继发性障碍(比如,在重抑郁状态下出现幻觉和妄想等伴精神病性症状);

躁郁症的发作征兆,既有共性,也有每个人的独特性,尤其是混合发作,更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及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以免病情被忽视。

END

▎本文为中心原创文章,已做原创保护,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I  ❤  听说吧

  听说吧心理机构,16年口碑相传

来访者遍布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