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阿坝高原的“筑路人”

极目新闻记者 吕锐

通讯员 张荣禹 张秋田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你我。在高耸入云的山巅上,荒凉与风沙为伴,孤独笼罩在烈日与寒风中。有一个身影,终年如一日,脚踩碎石,平均日行两万步。这就是张正武,一名坚持在高原建设6年,奋战在云端的“筑路人”。

S220线复建公路工程作为双江口水电站的附属工程,是四川阿坝州南北向的重要交通干线,全长约38公里。其中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IV标段全长约10公里,该标段位于青藏高原南缘线的“V”型深切峡谷之中,要对既有道路抬高至半山腰上进行重建,是全线施工环境最恶劣、作业条件最艰苦的标段,也是全线的控制性标段。

迎难而上,说到就要做到

在项目启动大会上,作为项目经理,张正武一字一句发出铿锵誓言:“项目再难也拦不住二航人战胜困难的决心,风景再美也美不过青年人的激情与奉献!”可项目刚开工,张正武就遇到建设初期最大的困难——留人难!回想起当时的情形,他深深地叹了口气:“驻地海拔近3000米、最高施工点海拔近4000米,大多数人都很难经受得住高寒缺氧的严峻挑战。”尽管早已做好心理准备,但初到项目,对高原生活的不适应依然让项目部的小伙子们难以忍受。这里冬季最低温度将近-20℃,紫外线强度也是平原地区的2-3倍,而且当时刚进场,驻地的软硬件设施配备也都还不齐全,加之交通不便,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项目条件极其艰苦。开工头3个月,人员流动非常大,留下来的人很少。

图片张正武(左)在施工现场

面对这样的情况,张正武在职工大会上表态:“干工程不光需要敢于攻坚克难,敢于啃硬骨头的实干家;还需要随机应变,因时因势而动的巧干家。无论如何要让大家吃好、睡好、身体好!”随即,张正武召集领导班子就如何改善居住生活环境进行专题讨论,组建“温暖工程”工作小组。冬天天气湿冷,为让大伙儿睡得好,项目给每一间职工宿舍都配备了油汀;为方便职工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特意腾出一间办公室,购置乒乓球桌、图书角等设施,打造活动中心;项目因驻地偏远,每次采购的蔬菜运输回来放不了几天就不新鲜了,为了让大家吃上“新鲜蔬菜”,张正武带领青年们在项目周边开荒种菜,成功解决了“吃菜难”的问题……说到就要做到,在“巧夫”张正武的带动下,项目部20余名青年在阿坝高原“安营扎寨”,搭建了属于自己的温馨家园。

斗智斗勇,办法总比困难多

每当施工生产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张正武总是冲锋在前,担任团队的主心骨,带领大家一起查原因、解难题,直到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才罢休。项目进行横跨“V”字形深切大峡谷神山特大桥施工时,桥台两端均在悬崖峭壁上,3#桥台直接连接热足隧道,1#桥台通过百米路基分别连接神山隧道和新建库周公路隧道。按照以往的施工逻辑,如果先进行桥台施工再进行桥墩及上部结构施工,这样就能减少交叉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但因项目施工地处“V”字形深切大峡谷中,根本无法直接修建通往桥台的施工便道。面对日益紧张的工期,张正武邀请技术专家一同到场勘查,每天跋山涉水,日行万步奔波在施工现场,最后在专家的建议下,张正武改变既定方案,先进行两条隧道和大桥主墩施工,等通往桥台的道路贯通后再进行桥台施工。

图片张正武(左一)在项目现场

然而,刚度过了一个困难,下一个挑战又接踵而至:当隧道即将贯通时,神山特大桥施工便迎来了交叉施工最集中、最典型、最危险的“三最”时刻,两条隧道的出口处均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孤石,一旦隧道进行爆破作业孤石震落,将严重危害到其下方的大桥主墩、钢筋加工厂及S220线主干道上的车辆行人。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安全隐患,为了筑牢安全施工屏障,张正武召集项目全体人员开展风险辨识头脑风暴会,通过发挥团队的智慧,最终项目决定隧道出洞采取小洞出洞的方式,将洞口的孤石固定采取铁楔、铁锤等原始的方式将其肢解后运走。

面对困难,张正武总是对大家说:“搞工程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和麻烦,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容不迫、积极乐观地应对,不断地解决问题,一步一步地积累、沉淀和提高。遇到问题不可怕,重要的是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

一条路,兴旺一个产业;一条路,致富一方百姓。在张正武他们这批云端“筑路人”的努力下,S220线复建公路工程将于明年建成通车,这将改善数万名库区百姓交通出行难题,彻底改变黄牌车辆“双日进,单日出”的历史,也将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