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 | 杨嘉宇:邮票上的时光机

我的集邮之旅,始于小弄堂那陈旧而温暖的童年回忆。我家住在江南小镇一条老街的三合院里,房子不大,却充满烟火气。父亲是金属厂里的美术爱好者,母亲在新华书店工作,一家三代同堂,和睦温馨。二楼是我和爸妈的天地,一楼则住着奶奶和姐姐。而隔壁,住着一位让我开启集邮世界的特别邻居。

图片

那年,一对年轻夫妇搬进了我家隔壁,后来两家往来亲密。有一回,我跟随父亲去小张爷叔家串门,他正端详着一本厚厚的集邮册,16开大小,里面满是五颜六色的邮票,基本是有关新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老纪特邮票。小张爷叔像在翻阅一本宝藏书一样,一页一页地向我们展示和讲解。他指着一枚《庚申猴》邮票,满怀激情地告诉我们这枚小小邮票的传奇故事。那时这张“猴票”从面值8分钱暴涨到了10元,在那个工资仅36元的年代,简直是天价!

我被那册邮票吸引得目不转睛,每一枚邮票仿佛都是一扇窗,透过它们,我看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比如1963年发行的大套描绘“黄山风景”的特种邮票,山川壮丽,气势非凡;大套《蝴蝶》,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小张爷叔讲的每个邮票背后的故事都让我心生向往,那些邮票像带我穿越了时间与空间,把我带到遥远的过去,也埋下了我对集邮热爱的种子。

几周后,小张爷叔的妻子小纪芳阿姨送了我一本全新的集邮册,那一刻,我感觉兴奋中带着一点点自豪。父亲见我对集邮兴趣浓厚,特意为我订阅了刚创刊的《少年集邮》。每期杂志到手后,我都会小心翼翼地翻看,学习如何清洗邮票、用卡纸和薄膜制作属于自己的集邮册。这些美好的记忆在我心里深深扎根,邮票成为了我的好伙伴。时光匆匆,我渐渐长大,集邮始终伴随着我。步入职场后,我从事企划管理,见证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05年新浪博客上线,2009年微博崭露头角,我也开始尝试在社交网络上分享我的集邮故事。那年六一儿童节,我在博客上发了一篇文章,题为《又到六一,期盼<少年集邮>复刊》,我写道:“1983年,邻居小张爷叔带我走进集邮的世界,《少年集邮》给了我无数的欢乐和知识,如今,集邮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爱好,更是百科知识的袖珍宝典,希望它能重新出版。”

图片

没想到,这篇文章引发了集邮爱好者们的共鸣,许多人留言表示怀念这本小小的杂志。不久后,我在一个部落格上遇见了几位热爱集邮的在职任课老师,他们分别在不同城市的青少年集邮特色学校中兼任集邮辅导工作。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在线集邮平台。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共同创办了“少年集邮网”,希望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地交流集邮经验,互相学习,享受邮票带来的快乐。一路走来,集邮不仅是我的兴趣,更成了我生命中的情感依托。那本小纪芳阿姨送我的第一本集邮册,一直陪伴我走到今天。从一个小小的兴趣,到一个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再到移动网络集邮生态圈的壮大,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感受到了邮票承载的情怀与历史。如今,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我们创建的数字平台接触到集邮,参与互动和分享,满足感和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小弄堂里的邮缘,带着回忆的邮票,牵系了我与许多人的故事。每一张邮票,仿佛都是一扇通往过去与未来的窗口,连接着我的生活与岁月的点滴。正是这些微小的兴趣,让我的人生充满了厚重的温暖。(杨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