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砚是我国古老的石砚之一,出自嘉峪关山的片石,远在1700多年前已作为砚石。
岁月不语,惟石能言,一块嘉峪关石砚,展现了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代表着一种匠心技艺的传承。
2011年,嘉峪关石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雄关题材的石砚
(1)
明代陈继儒《妮古录》云:“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
文人墨客,以砚作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一个与诗、书、画、印融合的器皿,砚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伴生中一齐渗透进中国人的骨子里,形成了一方关于砚的民族记忆。
人文元素的加入,让一块普通的石头就此跃升为承载人文情绪的“有心之砚”。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砚浓缩了中国各个朝代文化,除了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历史价值外,还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
在今天的甘肃嘉峪关市,流传着一种古老的制砚技艺。
嘉峪关石砚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宗学的制砚技艺来自家传,他自幼跟着父辈学习石砚加工,爱好并收藏各种石砚,已有30多年。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刘宗学足迹遍布祁连深山、黑山、戈壁沟壑的各个角落,采石探幽,潜心钻研与探索,利用当地石材,以传统手工艺精心制作嘉峪石砚。他的作品题材主要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主,制作出反映嘉峪关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等内涵丰富的多种类型的石砚。
工匠在嘉峪山选取砚材
一方嘉峪关石砚有采石、选料、下料、设计、制坯、开膛、合口、雕刻、打磨、上光等诸多制作流程,其中的主要工序:
——选料。工匠要用小铁锤将黑山的片石敲成砚坯,厚石敲薄,阔石敲方。功夫到家的匠人,须臾间便可敲出雏形,敲时不能重也不能轻,重了不碎即裂,轻了则事倍功半,难达目的。
——制坯。匠人们把雏形的石坯根据需要或天然形状,初步制成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毛坯。
——设计制图。雕刻师要根据石料的形状质地、颜色纹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人工美和石料的天然美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
——雕刻。出坯后,石料的颜色纹理发生变化,还要进行细化设计,二次勾样后,进入真正的雕刻阶段。这道工序极为复杂,雕、刻、錾等大小器具有近20种,精细大小精确分明。
所有工序中的选料是嘉峪石砚制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寻找到一方优良的砚材,嘉峪关市附近的嘉峪山,刘宗学不知去过多少次了……
(2)
嘉峪山海拔2799米,亦称黑山,是嘉峪关市最高峰,属残丘地带,山后有峡,峡中溪流蜿蜒,长达百余里,两面黑岩壁立,分青、绿、黄、赤、紫诸色,色泽绚丽,质理润泽,为制砚上等良材。
或许刘宗学的身影并不孤单,早在1700多年前,就有古代工匠因同样目的常常涉足这一地域,用嘉峪石制作砚台。
魏晋墓葬中出土的嘉峪石砚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对嘉峪关魏晋墓葬的发掘中发现了五块石砚,其中一块较为完整,明显经过了人工打磨,应该是早期砚台的式样,其他四块片石可以看出与嘉峪山的片石有相似之处。
经过专家鉴定,片砚为1700年前画工们为画墓壁磨墨、调颜料用过的遗物。也就是说,魏晋时期的画工们就用采自黑山的片石制成的器物磨墨、调制颜料。
这些片石上除了墨迹,还有青绿、朱红、紫赭色团,这五方砚台,呈现了从原始到打磨的完整链条,反映了石砚发展的曲折历程,是中国最早的砚台实物之一,对于研究砚台发展史具有重大意义。
嘉峪关石砚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人文印记。
兰州彭泽墓出土的“嘉裕石砚”,甘肃省博物馆馆藏
1955年,在兰州上西园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彭泽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方古琴形单砚,乃古砚中稀世珍品。这方石砚,为国家一级文物,从彭泽生平推算,该“嘉峪石砚”存世已500余年,足见其历史渊源。
该砚长18.8厘米,宽6.5至7.8厘米,保存基本完整。石砚由整块嘉峪石制成,呈青灰色,雕作琴状,琴面中部为砚面,有椭圆形水池。背部四足,亦雕作琴柱形状。四足间有一狭长方框,砚背,方框内阴刻“嘉峪石砚”四字铭文,直接指向了它的产地——嘉峪山。
清乾隆年间成书的《敦煌杂抄》亦提到:“嘉峪山,石可做砚”,石呈青、绿等五色,且具有体质润泽,为一时之佳砚。《肃州志》载:“嘉峪山石砚相仿于栗亭砚,其石出于嘉峪山,俗称‘地溜石’,有显著特色,质地润泽,既不费墨,又不费笔。”
(3)
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在嘉峪山的砚石上绘出了绚丽斑斓的图案,有着淡绿色泽和水波状纹路的,俗称“鸭头绿”,也称“绿漪石”,石质坚细、莹润如玉,是黑山石中的上品;散布着深绿色“湔墨点”的,叫“鹦鹉绿”;色绿而又带有朱砂点的称作“柳叶青”,石质坚硬;淡绿色的黑山石,具有渗水缓慢的特点。
石砚上绚烂斑斓的图案
嘉峪石制成砚台,具有“水石殊质,浑金璞玉,云滋露液,惜墨惜笔”的优点。不仅有古朴典雅的自然美,而且磨墨蓄砚堂中日久不干,历寒不冰;在无水时,哈气砚中,自出露液,也能写字,涩不留笔,滑不拒墨。
历代文人很推崇嘉峪关石砚。但在唐代末年,随着歙砚、洮砚的兴起,它逐渐受到冷落,产量也随之大减。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沉寂了几百年的嘉峪石砚才重获新生,再放异彩。
嘉峪关石砚的制作工艺沿用的是中国最传统的民间工艺,它采用打磨雕刻等纯手工技艺对石料进行制作,每道工序手法细腻,精确度高。
刘宗学把嘉峪关石砚的制作融入嘉峪关别具风格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域景观之中,让嘉峪石砚与天下第一雄关、大漠无限风光、魏晋墓地下画廊等元素交融交汇,着实下了一番硬功夫。
以《驿使图》为题材的石砚
2016年9月21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博会盛大开幕。刘宗学携“丝路盛砚”组合砚参会,一举惊艳盛会。
“丝路盛砚”组合砚,由30方石砚组合而成,总长15米,内容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到西域,再现了古丝绸之路上历史建筑、人文景观、文化交流的奇绝与神韵。
以刘宗学为代表的嘉峪关石砚艺人,赋予这门古老技艺新的底蕴与含义,传递着新时代的人文气息。正是凭着这份热爱和坚守,嘉峪石砚制作技艺也由一个家庭作坊发展到了规模化生产,既继承了传统的精细秀逸,渗透了现代的明快简洁,最终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嘉峪关石砚。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此前报道:
【奔流文化·非遗】陇上非遗中的时光刻度①玉门陶埙制作技艺:揉捏苍凉诗意,聆听远古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