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像圈到字母圈,奥迪为什么要破这个圈?

图片


奥迪,已经在一个非变不可的时间节点上了


奥迪从不按常理出牌。


从近期看,成立上汽奥迪时如此,成立奥迪一汽时如此,成立奥迪上汽项目组时如此,推出AUDI标和它的概念车E也是如此。但它沉得住气,每次官宣时都是爆炸新闻,震惊整个汽车行业。


奈何中国汽车市场无限“卷”,卷价格、卷智能、卷电动化,这个有“卷价”鼻祖之称的豪华品牌,不得不直面近几年销量的惨烈,以及来自德国方“突破科技启迪未来”的日渐力不从心,使得奥迪破圈势在必行。


AUDI标的推出,同样势在必行。


AUDI标的底气


AUDI标的底气,来自拥有强大电动智能技术底蕴的上汽。


图片

当然,也来自奥迪,毕竟奥迪拍板花7500万元请网球界新秀郑钦文代言三年,当郑钦文和一众奥迪上汽高层站在AUDI E车旁时,喜欢郑钦文的、喜欢奥迪的、喜欢电动车的,都被普及了AUDI这由四个大写英文字母组建的新标。


一个新局面自此打开,以奥迪上汽为代表的合资新势力的“新”,从此具象化。


那么,这个“新”,到底有什么值得期待呢?


AUDI标及E概念车亮相当天,奥迪上汽项目组的高层在进博会论坛上反复强调,奥迪倾听来自中国市场的声音,中国消费者是这一转型的关键驱动者,他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新技术,更期待前沿的智能互联技术、独一无二的车内体验和领先的自动驾驶功能;在追求前沿科技的同时,中国的高端客户也看重可靠性、安全性和纯粹的品牌基因。AUDI是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它专注于豪华、智能、电动出行赛道,同样是原汁原味的奥迪。


图片

换而言之,上汽创新与奥迪品质,恰恰是上汽与奥迪此次合作另辟蹊径的基础,双方联合开发了全新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上汽方负责“三电”系统和智舱智驾等智能化领域,奥迪方负责产品设计和底盘工程,各取优势。


与此同时,奥迪德国总部给予了该合作项目非常高的优先级,遇到重要决策时,合作项目CEO宋斐明便直接反馈到全球CEO及董事会商议,7个小时的时差,非常方便信息反馈、决策与执行。这种速度狂飙化的追求,颠覆了德国人惯有的“方脑袋”印象,也似乎在证明:只要有方向,豪华品牌能做好电动车。


概念车AUDI E的外观,也的确是从奥迪历代经典车型,如第一代奥迪TTRSQ概念车及RS6等车型上汲取灵感,传承了奥迪的先锋设计理念。在奥迪的场景化定义和人机交互设计下,上汽“中央集中+区域控制”的“银河”全栈3.0电子电气架构实现了“舱、驾、算、联”四域合一。内置在曲面OLED显示屏上的AUDI Assistant智能助手,也深度融入了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


图片

目前,基于ADP平台打造了首批车型,覆盖了B级车和C级车细分市场的三款纯电动车,并将于未来三年内陆续上市。基于概念车AUDI E的首款量产车预计于2025年上海车展亮相,秋季推向市场。


为何会是此时?


奥迪上汽项目组的时不我待,已经明盘。


5月份宣布成立上汽奥迪项目组,11月份就能推出概念车,高效得令人难以置信。


那为何会是在今年强势大推进呢?


不妨先回顾一下上汽奥迪的成立以及随后的“高开低走”,简单来说,从2016年筹建到2021年正式成立,虽然彼时仍是德系豪华汽车品牌的鼎盛时期,但2019年开始,奥迪与奔驰、宝马相比,销量明显已经处于下风,市场占有率也逐步低于奔驰和宝马。毫无疑问,成立上汽奥迪,就是要重新夺回在国内豪华汽车品牌销量榜冠军的宝座。


图片

但很遗憾,上汽奥迪第一辆车上市至今,市场表现都十分的拉胯。一方面,一汽奥迪成立多年,成功车型悉数引进,奥迪自身的剩余车型资源不多,上汽奥迪无法像大众汽车时代那样的双车均衡优势,拿到的边角料车型无力撑起局面;另一方面,这几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的确是自主品牌崛起和电动智能汽车的异军突起,合资品牌纷纷败退,上汽奥迪突围很难,窗口期错过,红利归零。


从销量来看,上汽奥迪A7L虽然是主销车型,但是相比同级别的奔驰E级、宝马5系和奥迪A6L,差距不小。另外两款Q6Q5 e-tron上市至今单月销量难破500台。


图片

强强联手落到如此境地,上汽急,奥迪也急。


想要突破,才财联手,积极融入中国智能出行潮流的创新与突破,也不失为一条接地气的出路。


BBA三家组成的豪华品牌团队中,三家集体掉链子是不争的事实,2023年,宝马新能源销量占比为13.5%,奔驰为6.2%,而奥迪仅为4.3%


同时,奥迪在中国只有两款在售纯电动车,一汽-奥迪的Q4 e-tron和上汽奥迪的Q5 e-tron,产品节奏已经落后于宝马、奔驰。从现有信息来看,奔驰已经在新款新能源概念车上采用了全新设计,并将在明年发布全新MMA平台的首款车型,宝马也曾宣布将在明年下半年开始投产新世代新能源车型。奥迪新能源车的发展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紧迫性也来自整个市场。


图片

今年广州车展前夕,中国新能源车的年产量首次达成1000万辆,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与此同时,今年10月份,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52.9%,算来已是连续4个月突破50%


这么大的规模,谁能不眼红?奥迪若是借力上汽探索出一条革新之路,并分得一杯羹,等同于实现了在新能源赛道稳步跑赢本土乃至全球,正如奥迪·上汽合作项目CEO宋斐明所说,“如果能在中国成功,就一定能在全球成功。”。


不破不立,立在何处


不过,世态一直在变化。


奥迪破圈推出AUDI品牌后,奥迪在华的新能源呈现出双品牌格局。无论是奥迪一汽,还是奥迪上汽项目组,除了相互竞争外,还面临如何应对中国本土电动智能化的快速迭代。


图片


项目不断推进后,除了豪华,奥迪还将对双品牌注入哪些新的DNA?未来三年待产车型可见,那三年以后,奥迪、一汽、上汽对合作项目的规划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目前不得而知,毕竟对于奥迪和它的合作伙伴来说,先赶上趟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