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沪昆高铁看湖湘发展|从毫米之细到万里之广:湖湘铁路人的坚守和创新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惠琳 通讯员 向芳彬 周凯 李小艳

钢铁巨龙日夜驰骋在铁轨之上,准点护送每一位乘客抵达目的地。每一次安全的高速前行,背后都凝结着无数铁路人的汗水与默默付出。11月27日,“发现最美铁路·沿沪昆高铁看湖湘发展”网宣活动走进湖南怀化,来到溆浦南站、怀化南站和怀化国际陆港,见证这张铁路网内无数铁路人的坚守和创新。

“毫米意识”练就“金手指”

工匠精神保障高铁平稳运行

十年前,沪昆高铁开通运营,湘西地区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吴亚军成为了湘西地区第一批高铁人。

图片

在沪昆高铁开通前期,吴亚军被调往参与联调联试,获得了维护高铁道岔信号设备的机会。期间,他带领项目组对每一组道岔进行“身份”编码,并逐项登记项目完成情况。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深夜作业对管内84组道岔进行了三次精调,发现并解决了200多个问题,为沪昆高铁的顺利开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介入沪昆高铁施工后,我察觉到道岔表示缺口不达标的问题尤为突出。”道岔是实现股道转换的重要设备,能够充分发挥铁路线路的通过能力。如果岔尖与基本轨贴合不紧密,缺口变化就会增大,高速行驶的动车组通过道岔时会产生更大的晃动,既不利于行车安全又影响旅客乘车的舒适感。

图片

几十米长的道岔,可移动的尖轨和固定的基本轨缝隙标准却是以毫米计算。当时厂家配备的密贴调整片,最大精度只能做到0.5毫米。“高铁,就是要追求极致,就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吴亚军反复琢磨,通过与厂家的多次研讨,最终制作出了0.3毫米密贴片,将道岔调整精度提升至0.1毫米。

最初高铁开通时,每年至少出现五六次故障。经过吴亚军及其团队的技术改良和攻关,在他们管辖的200多公里范围内,最高纪录为二十个月未出现故障。

吴亚军是千万铁路人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还有许多守在铁路一线的作业人员,他们勇于创新,发明降低劳动强度的作业仪器,造福同行;他们始终坚守,用“铁脚板”走遍管辖范围,确保高铁运行安全。

图片

湖湘铁路连接世界

助力“中国造”走向全球

随着湖湘铁路网的逐步扩大,不仅促进了人员流通和文旅发展,也助力国内外商品顺畅互通。11月27日,一列满载硫酸铵、新闻纸等货物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从怀化西铁路物流园鸣笛开出,驶向钦州港。今年以来,从湖南发出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数量已突破7100车,发运货物超42万吨,同比增长12%。

图片

“怀化作为沪昆、焦柳、渝怀三大干线的汇合点,区位优势明显。货物通过公铁海多式联运,经怀化至北部湾只需2天即可出海,连通东盟各国乃至全球,较之前可缩短运输时间4至5天。”长沙铁路物流中心怀化营业部经理王良介绍道。

铁路的每个环节都在为货物出海提质增效。从2022年6月开始,怀化十三个县市区联动,相继从怀化西编组站发出铁海联运班列,将怀化本地的优质产品运往东盟国家。工程机械、农机设备、纺织品等源源不断地从怀化运往国外,木薯粉、热带水果等他国物产也通过国际班列陆续来到了怀化。

图片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节节从各地发来的跨境班列集装箱在此聚集。整个驼峰场就像是个加大版的“滑滑梯”,集装箱在车辆减速器的控制下速度变缓,44组电空转辙机组合控制集装箱向左或向右,分别按目的地滑向不同的股道,等一组集装箱的重量足够了,就会编组成列,一同发往它们的终点站。

图片

“怀化西编组站充分利用5G+北斗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打造了新一代智慧型编组站控制系统和站区一体化综合管控平台,不仅实现了待检车辆和技检人员的精准定位,还实现了全站到、解、集、编、发的集中指挥和作业智能化。”怀化西编组站调度车间党总支书记李勇说。

图片

据统计,怀化西编组站单日设计办理车9200辆/日,单日最高办理车11698辆,超设计能力27%;驼峰解体能力设计3088辆/日,2024年驼峰日均解体5500辆,年吞吐量达2亿吨,有效解决五省市区边区铁路运输瓶颈,缓解湖南中西部地区对外运输能力的紧张状况,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货物运输提供了强有力的运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