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的“划算账”

图片

陈仁见和驻村工作队在麦田。乐至县烟草局供图

资阳市乐至县宝林镇万斤沟村,便利的水利系统和阡陌纵横的道路,像是穿插在田间的毛细血管,一头连接着村民致富的希望,一头将农田滋养为增收的“粮田”。

“万斤沟村地势相对开阔,大片的农田连接成片,具备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先天优势。”万斤沟种粮大户陈仁见对脚下这片农田的喜爱溢于言表。

陈仁见本是隔壁村在成都经商的一名生意人,对农业生产经营抱有浓厚的兴趣,在乐至烟草驻村工作队的引荐下,扎根在万斤沟当起了“职业农民”。

“要想富先修路”,陈仁见实实在在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金量”。

与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方式不同,陈仁见这类职业化种粮大户,通过大规模承包农民流转土地实现粮食规模化种植,而规模化经营则需要完善的基建作为支撑。

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万斤沟村先后修建生产道路10余公里,整治堰塘6口,建成水利基础设施63处,新建提灌设施1处,扩大集中供水站4座,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灌溉难题,也为粮食规模化种植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也正是陈仁见选择在万斤沟村投资种粮的主要原因。

“今年小麦平均亩产达到1200斤,比去年增产8%,又是一个丰收年。”站在地头,陈仁见笑着说。别看现在的陈仁见谈起种粮来轻描淡写,可来时的路只有他自己知道。

种粮之初,陈仁见便遇到了棘手的难题。由于缺乏种植和管理经验,本应收获的季节却没有迎来想象中的 “大丰收”,除去每亩400块的土地承包费用、农药化肥等生产投入以及人力成本,一年到头,不仅没赚钱,就连成本都快保不住了。

当时,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袁刚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陈仁见作为驻村工作队请来的致富“带头人”,如果不能帮助其解决现有困境,那么前期交通、水利等投入也将付之东流,乡村振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愿望也就无从谈起。

“干农业既要算准粮食增收账,也要算好成本投入账。”对此,袁刚带领驻村队员联合村两委到当地农业农村局前去“取经”,鼓励陈见仁参加专业的农业技术培训,并现场学习了解隔壁区县种粮户的成功经验,厘清了农业种植成本和投入产出的关系。

俗话说“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八成收”,在驻村工作队的建议下,陈仁见选择在小麦蜡熟期八成熟时精准收获,这时籽粒饱满、机损率低,每亩地能多收50斤麦子。

同时,针对粮食收获遇阴雨天气不能马上烘干就会减产的问题,驻村工作队积极帮助陈仁见筹措资金,通过贷款及村民集资等方式,购置完整的小麦烘干设备,烘干后的粮食被存入仓储库房,既减少了不利天气影响,还能增加一部分收益。

在解决增粮的问题后,驻村工作队又投入到降本的工作中,陈仁见承包的流转土地共有600亩,从耕种到管理再到收获,人力成本投入相对较大。

在反复学习研究后,驻村工作队建议陈仁见采取“人工+机械”的方式,即在农忙时利用便利的田间生产道路租用大型自动化设备进行机械化耕种和收割;在农闲时雇佣当地农户参与灌溉、施肥等日常管理。这即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多样的就业增收渠道,也同时兼顾了“效率和成本”。

“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和帮助就是我的底气,我计划明年再多承包200亩土地,吸纳更多村民灵活就业。”陈仁见信心满满地憧憬着未来。

在驻村工作队的积极协调和帮助下,陈仁见从一名商人逐渐转变为一名种粮大户,也成为当地推动乡村振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领头人。

粮食增了产,农民增了收,闲置的土地再次结出致富的硕果,这账怎么算都划算!(范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