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应该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在上海的时候,听老朋友说了两个只有一字之差的城市有机更新案例,一个是位于某老牌网红城市的核心区,另一个则是位于当红网红城市一线边角位置,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从规划局的逻辑自上而下的推动,后者则更多是以社区共创这样自下而上的方式一点点拱动。中间同样是有一家扮演O”的运营商角色的本地开发商,前者有前官员下海加盟十分熟悉上层思维,后者则不过是由几位年轻的投拓人员介入更了解民间的意愿。结果前者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民间极大的抵抗情绪而难以推进,后者却以很轻巧的方式快速启动了社区商业的激活,短短一年已经成为当地官方和民间都认可的标杆案例。

朋友是做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的,在他最初的设想中,推进老旧小区的改造必然会遇到很多复杂问题,当然最好是带着“尚方宝剑”去最好,要符合当地政府的总体规划节奏,要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配合,所以在实施团队中要有懂政府语言的非常关键。然而经历过很多的实施案例后,才发现这还是传统的开发思维,以为可以当一张白纸去画理想化的蓝图,然后再按图实施,而现实是城市更新所面对的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你在这张图纸上画任何一条线都必须考虑它和现实存在的生活是怎样的关系,你若无法与在地居民达成共识,一切美好的设想都会是一句空话!比如最基本的一项,你如何能让这些没有交物业费习惯的老居民来按规定按时交费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很多做老旧小区改造的亏钱就亏在这里。你要还想在其中做增量,涉及更多更大利益的博弈,离开了在地各个利益主体的支持,必然寸步难行!

我是在做今年城市更新轮胎表率案例的整理时,开始想这样的一个课题:何为表率案例?是要通过数据证明它们的成功吗?还是它们底层逻辑上有可取之处保证了最后的成功?去实地走访过上海的西岸梦中心后,我坚定选择了后者作为我个人的评判标准,因为这样一个用重投入慢回报打造的非标商业案例,它的成功绝非偶然,一定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达成了高度共识和信任,才会齐心协力一起按照长期主义的精神把项目做扎实。你放眼全球,日本的六本本,伦敦的国王十字街区,纽约的哈德逊广场,都是符合这样的逻辑,只有上下统一共识,多方利益体形成共赢,才会有投资人愿意投入重金按照二十年以上的长远规划去实施。而过往我们看到的那些昙花一现的网红案例,要么就过于急功近利展现表面的虚假繁荣,要么一开始就带有极强的单方通吃的开发商逻辑,怎么可能逃过人民群众的法眼,怎么会不被人们所抵制所唾弃!

想明白这点后,我跟这届城市更新论坛的评委们做了仔细的筛查,精心的论证各自的可取之处,很快答案就会浮出水面。就以目前个别评委跟我沟通的投票标准看,他们看重的绝对不是操盘者的背景,也不看规模大小或者有多少知名度,而是它的出现对于所在区域的积极带动作用。这其中也许有些还处于试验阶段,有些还存在一定的不完美,有些甚至从基底看是有硬伤的,但只要它有一方面打破了传统认知,而且经受住了残酷的市场检验,我们就推选它作为一时之选,成为2024年度的表率案例。

答案很快揭晓,就在1213日晚的首钢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