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孙秀华
贵州乡贤周起渭的诗歌成就非凡,清代郑珍认为周起渭是贵州诗家数一数二的人物。郑珍《书周渔璜先生桐野书屋图后,图康熙戊子作》有曰:
贵州数诗家,有明推雪鸿。
国朝二百年,吾首桐野翁。
雪鸿宦不达,桐野寿未丰。
天欲文西南,大笔授两公。
谢诗春空云,周诗花林虹。
吾以两公较,尤多桐野雄。
“有明推雪鸿”,是说有明一代,贵州写诗最好的是“天下才子”谢三秀。谢三秀(公元1550年-1624年),字君采,又字元端,晚年自号萍隐丈人,明朝贵州前卫(今贵州贵阳)人,著有《雪鸿堂诗集》和《远条草堂》,共收诗千余首,为黔中之冠。“国朝二百年,吾首桐野翁”这两句是说,郑珍认为,清朝二百年来,贵州的诗家第一人就是周起渭。“周诗花林虹”,是称赞周起渭诗歌,犹如绚烂花开林间,琳琅满目,彩虹耀眼,恰是“多彩贵州”。还有“吾以两公较,尤多桐野雄”,这两句很明白,是说如果比较一下谢三秀与周起渭,则郑珍觉得还是周起渭的诗歌更胜一筹。
桐埜书屋周渔璜半身像
周起渭(公元1665年—公元1714年),字渔璜,号桐野(旧写作“棡野”),祖籍江西庐陵,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花溪区)人。周起渭生于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为周国柱长子。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23岁中丁卯科贵州解元,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中甲戌科三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曾参与《皇舆表》之修纂,次年典试浙江乡试。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奉命修《渊鉴类函》,编纂《康熙字典》。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升侍读学士。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四月,升詹事府詹事,奉命致祭东岳泰山,入冬回京,劳累成疾。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50岁卒于官。其父将其京师故宅捐为贵州会馆,将周起渭归葬家乡,今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
宫詹桥碑
时人评论其诗歌云:“宫詹贵阳周公渔璜,以解首得馆职,在京师二十年,好为诗,能开辟自立。上自建安,下逮竟陵,无不研究而进退之,而尤措意于东坡(宋代苏轼号‘东坡先生’)、遗山(元代元好问,世称遗山先生)、青邱(明代高启,有《高青邱集》)、东涧(明末清初钱谦益,晚号东涧遗老)诸集。当其得意,攻坚盐锐,砉然有声,无形似之言与浮游之响,其于馆阁之体,枘凿不相入矣。”
周起渭《泛舟西湖夜半始归七首·其五》诗曰:
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
直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
说起反转立意,这首诗简直就是标杆。我们一般都赞美杭州是人间天堂,但周起渭全诗都好像是从天上的视角来“打量”杭州西湖。此诗真是“仙气”满满,仿佛是天仙误入人间的口吻。而这样的思维模式,或直接来自苏轼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是周起渭的第一爱豆,曾两度在杭州为官,写有诸多篇什,周起渭追慕摹写,杭州、西湖是其流连忘返忘情处。
周起渭的西湖歌咏诗作,特别是这首诗广受赞誉。查为仁《莲坡诗话》有曰:“周宫詹起渭《西湖》诗云‘天边明月光难并’,较东坡别是一格。”袁枚也盛赞此诗,其《随园诗话》认为,“写景,则周起渭《西湖》云:‘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这是“断句入耳,有终身不能忘者。”
周起渭的另一名作是“《万佛寺大钟歌》”,据称,“余尝与公为销夏之会,公作《万佛寺大钟歌》,瑰伟特出,冠于一时,由是,称翰林能诗者必以公为举首。”此《万佛寺大钟歌》诗即周起渭《分咏京师古迹得明成祖华严经大钟》:
鸿沟不割新亭毁,南兵百万刲羊豕。
九江夜盗鱼钥行,金川门开鼓声死。
袈裟瓶钵嗣皇髡,忠臣十族飘冤魂。
高皇钟虡幸无恙,不归异姓归宗藩。
九鼎迁移太仓卒,燕山峨峨建宫阙。
销锋铸锯一钟成,要比铜人高突兀。
当年杀戮成丘墟,凭仗佛力相忏除。
《金刚》《华严》八十卷,蒲牢腹背分明书。
一字忏除一冤命,字少冤多除不竟。
钟声夜发老狐鸣,头戴髑髅暗中听。
祇今事往三百年,零落草棘依荒烟。
红墙碧瓦半销毁,道傍翁仲行人怜。
忆昔索铜山海竭,悬钟十丈龙头楔。
铭勋不纪道衍功,衅涂即用齐黄血。
沈生字体平不颇,银钩铁画星骈罗。
宁知青史但一字,比较钟鼎尤难磨。
骨肉相残悲已事,憾留此钟阅三世。
乐安州外见俘王,南城宫中伴幽帝。
此时老佛西南行,荒陬一卷《楞严经》。
归葬西山不封树,到今谈者泪纵横。
金石寿长人不能,弹指千年多废兴。
君不见米脂贼来箭如雨,原庙编钟散无主。
万岁山头悲尺组,帝子王孙无处所,血溅长陵一抔土。
诗歌原注释云:“钟在万寿寺。钟内外书《华严》《金刚》诸品名经八十一卷,沈学士度笔也。”这个“万佛寺大钟”,是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获胜后所铸,用以超度死难亡灵,也意在告示天下归一,融兵为钟。诗篇前二十句为第一层次,就事论事,歌“明成祖华严经大钟”,可谓血泪淋漓,“一字忏除一冤命,字少冤多除不竟”,八十一卷经书也忏除不尽冤命。周起渭此诗后一层则立意更为高远,从“事往三百年”的历史纵深,叹明朝灭亡,“到今谈者泪纵横”,终是一首沧桑慷慨的悲歌。
在杭州、游西湖,周起渭对于苏轼有“亦步亦趋”的追慕,当他到了赤壁,登上“苏公亭”,思慕情怀更是一发不可收。周起渭《避风赤壁,登苏公亭放歌》歌曰:
今日江头风势苦,黑云从风散为雨。
波声撼塌邾子城,涛头径射白龟渚。
犹似周郎万骑横江来,千艘撇枿闻惊雷。
咫尺南北不可辨,际天烟焰纷成堆。
舟子系缆垂杨陌,忽见峭壁镵天地崩坼。
髯苏一去青山闲,老子今朝散轻策。
崔嵬亭子江之滨,壁上二赋犹鲜新。
人间风月不可驻,天上来此闲仙人。
秀骨疏髯脱囹圄,诗不能茹酒不吐。
吹唇沸地群狐狂,遣作江山文字主。
东坡黄桑手自种,废垒蓬蒿耜亲举。
平生食饱爱闲行,涴壁污墙到氓户。
武昌樊口丹枫稠,载酒还作凌云游。
清波白月在人世,素心孤鹤横天浮。
忽忆美人思魏阙,自惊流落天南州。
我拜遗像空山陬,岩桂惨淡枝相樛。
悲风入座髯飕飗,大江茫茫东注愁。
歌里所谓“壁上二赋”自当指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诗歌并不刻意追述苏轼的黄州事迹,却又全篇充盈着对于苏轼的热爱与歌颂,遗恨不能与苏公同游,愁满大江,茫茫东流无尽休。正是“坡公为江山风月主人”,“当年咳吐惊龙虬,洞箫呜咽闻中流,长啸一声烟潦收。如此江山如此客,纵无词赋堪千秋。思公不见余空返,楚塞风和白石晚。”
周起渭与查慎行交情甚好,亦师亦友。查慎行《次韵答周渔璜前辈见寄》诗曰:
结习多生未易捐,得公投句喜跫然。
远山拥髻潭如镜,秋水平阶屋似船。
已外形骸犹有梦,不离文字岂能禅?
秪应借佛论诗境,何法真超色界天。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首《舟夜书所见》,我们从小学时就会背诵了,而该诗的作者就正是这位与周起渭交好的查慎行。而这首《次韵答周渔璜前辈见寄》诗的最后一联,查慎行自注云:“时以拙稿就正于先生。”又,诗歌题目中查慎行称“周渔璜前辈”,则自己执礼谨严。按照年岁,二人中其实查慎行反年长周起渭十二岁,查慎行敬称周起渭为“前辈”,或是从科举角度来论的,查慎行晚至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才进士及第,比周起渭成为进士晚了九年。
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周起渭提督顺天学政,查慎行等一众友人诗酒雅集,相送于“城南好亭榭”,查慎行意犹未尽,长歌作别,情意款款。查慎行《送周桐野前辈督学顺天》诗云:
先生人中龙,天与君子性。平时颇跌宕,临事乃刚正。
忆昨典浙闱,量涵江海净。无私消谤焰,冰雪久弥㵾。
至今桃李门,得士称最盛。数椽居帝里,贫过荥阳郑。
俸钱付书估,斗酒谋主孟。时复召朋侪,琅琅发高咏。
弹丸跃奇句,传写宁待竟。李杜韩白苏,篇篇资考证。
他文率称是,手笔谁能倩。以此彻主知,蓬山夐无并。
趋营几新辈,时世梳妆靓。恬澹其素然,卓哉觇品行。
国家设遗补,拔擢半长令。庶常间改授,历职例不更。
敢云著作庭,迁转薄谏诤。于公实久次,事异初徵聘。
比者适乏人,铨曹列名请。终焉寝前议,上赖天子圣。
宫坊俄晋秩,侍读继申命。小试惜宏才,留为作人庆。
使星不涖蜀,畿辅观为政。古来豪右区,当代儒风竞。
文通山后族,武达代来姓。一一操管从,妍媸归皎镜。
将空冀野群,往矣执衡柄。弦琴视拂拭,匣剑待磨锃。
苞苴自不入,篱棘何妨摒。必若振先声,务须釐积病。
朱衣群吏导,绛帐诸生迎。讵非稽古力,荣宠一时并。
公貌谦愈冲,公怀直且劲。和光得人爱,严气生我敬。
良辰乍招携,临别心怲怲。城南好亭榭,快若披画㡧。
每来必迟留,天水互澄映。饮徒散将尽,自此稀游泳。
计公还朝日,吾已理归榜。赠言抒所怀,甘被俗嘲评。
此时,查慎行早以举人身份面见圣上,康熙召对后下旨:“查慎行、汪灏,著同查昇每日进南书房办事。”则查慎行亦属于“内直”近臣。但本诗首句非常明确,还是敬称周起渭为“先生”;本诗结句则宣示,“甘被俗嘲评”,先生就是先生,前辈就是前辈,任凭别人嘲讽,不为流俗所动。
桐埜书屋周渔璜幼年读书场景
周渔璜的年代离我们又是三百多年了,今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尚有周渔璜故居、周氏宗祠、桐埜书屋、周渔璜墓等珍贵古迹。桐埜书屋是周渔璜少年读书处,现内长设周渔璜生平事迹展览,有专人管理,可以登记入内,学习参观。周渔璜墓位于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新寨坡脚(原骑龙村属地),为省级保护文物,坐东向西,土堆墓,占地360平方米。碑首篆刻“佑起后人”四字。墓碑正中刻:“皇清诰授通议大夫 日讲官起居注 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加一级崇祀乡贤 显考周公府君之墓”。
桐埜书屋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周渔璜去世四年后,周渔璜家人遵其遗愿在家乡建成横跨涟江上游之玉带河的连接青岩官道的三孔石拱桥——宫詹桥。宫詹桥位于今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思潜村蒙贡寨(原属骑龙村),以周渔璜官名命名为“宫詹桥”,又因玉带河一带有许多用于灌溉的高高的水车及宫詹桥建在蒙贡寨,故也俗称“高车桥”和“蒙贡桥”。
宫詹桥
1997年,宫詹桥公布为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宫詹桥成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茶马古道(贵州段)·青岩古道·宫詹桥”。桥头立有“宫詹桥碑”和“重葺宫詹桥碑”两通,字迹尚较为清晰。据《宫詹桥碑记》载曰:“(周夫子)少读书时,见官渡河为往来通衢,苦无舟楫桥梁以济行。春夏之间,溪水泛涨,洪涛巨浪,行者甚至伤生。吾夫子慨然以津梁为己任,此慈航之心,即宋学士竹筏之意也。”“(周夫子)晚年撄疾时,尚眷于此桥,嘱季公……代成其志。”
斯人已去,慈航情深。三百载过往,风风雨雨,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步行宫詹桥上,敬仰之情油然而生,鸟啼幽幽,山籁振振,浩浩然,飘飘然,若沐君子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