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汉味”中藏着“老灵魂”——读长篇小说《丛台别》

■ 徐迅

(武汉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所谓“汉味小说”,是“以具有浓郁的武汉地方风味的文学语言描绘武汉风土人情的小说”,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以来,池莉、彭建新、何祚欢、姜燕鸣等武汉作家都写出了充满浓厚“汉味”的小说。近日,旅澳汉籍作家韦敏推出了长篇小说《丛台别》,独特的汉剧书写、文化色彩与日常生活叙事,为武汉城市书写注入了鲜活可感的元素,有着别具一格的新“汉味”。而小说中浓墨重彩的历史建筑、街道里份、城市风物等,又体现出城市“老灵魂”的魅力,展现了武汉的过去与当下,城市的历史与变迁。

武汉素来被认为是“商业重镇”、首义之城、码头城市等等,因此,一谈到武汉文化,人们常常会想到的是市井文化、商业文化、革命文化、码头文化,汉味小说也大多或关注武汉市民有笑有泪的凡俗人生,如池莉的《生活秀》《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或聚焦武汉的大小商贾,如彭建新的《红尘》三部曲、何祚欢的《舍命的儿子》、任常的《风流巨贾》等;或回望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风云,如望见蓉的《铁血首义路》、牛维佳的《辛亥首义家》等;或书写由码头文化衍生而来的武汉人性格中的“江湖气”和敢打敢拼、积极进取的精神,如董宏猷的《汉口码头》等。然而,武汉的文化是更为丰富、多面而驳杂的,《丛台别》则关注到武汉的“文化”面向,尤其是校园文化和武汉的文化艺术。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武汉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教育积淀,武汉新洲区有“问津书院”,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张之洞在汉创导“新学”,创办自强学堂等新式学堂,为武汉成为教育重地打下了基础。《丛台别》即以汉口一个书香世家为切入口:程米粒家族四代人均是知识分子、文化人,从办私塾国正小学的曾外公王校长、到身为小学教师的外婆王诗芳、中学教师的母亲彭一方,以及毕业于名牌大学、从事新闻工作的女主角程米粒。不同于池莉笔下来双扬、吉玲等精明、泼辣的女性形象,《丛台别》中书写了武汉的另一种知识型女性。主角程米粒、江淼等都是充满了理想主义和文艺气质的女性。程米粒来自汉口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家在武汉一中旁,学生的琅琅读书声,穿透了城区的嘈杂,如市井喧嚣中的一缕清音,滋养着程米粒。从一中校园到“珞珈大学”中文系,作者写出了武汉校园文化的宁静、雅致与文脉流传。小说后面更安排了程米粒与冷堃两人在珞珈大学(原型为武汉大学)的“校园漫步”,从桂园学生宿舍、鲲鹏广场、宋卿体育馆、老斋舍、“六一纪念亭”到樱花大道……呈现出一幅“中国最美大学”的校园地图。

同时,程米粒家族老宅处于汉口六渡桥这个戏院、剧场、戏迷扎堆的“戏窝子”,更毗邻武汉汉剧院,因此,三代女性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汉剧戏迷,对汉剧的痴迷与热爱也成为家族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底蕴。小说经由程米粒的家庭与成长,发掘了武汉的两条“文脉”:一是作为文教重地的武汉,教育事业发达,名校众多,高校林立,文风经久不衰;另一条便是武汉最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作为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荆楚文化和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独特地位的“汉剧”。汉剧是中国最古老、影响力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对京剧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地方戏曲,汉剧传承着武汉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元素,也是最能体现武汉地方文化和地方人性格的艺术样式,承载着一方水土上的人们对一个地域的情感和记忆。

在对汉剧的书写上,作者采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小说中的人物汉剧演员邱玲等,虽有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但在小说中仍有虚构想象的部分。同时,小说中还有不少历史的细节包括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如梅兰芳、陈伯华等戏曲大师。这种虚实相间的写法,将“戏到武汉活,戏到武汉火”的武汉“戏码头”辉煌历史书写得淋漓尽致,表现出武汉这座城市在中国戏曲史上拥有着独特的地位,以及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

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韦敏从自己的视角和情感出发讲述眼中的武汉,使城市文化面貌具有独属于作家的个性;另一方面,作家尤其钟情于城市的“老灵魂”。小说虽然涉及武汉三镇,但主要描绘的是以汉口六渡桥一带为核心建构起来的“老汉口”形象。作者以程家老宅所在地——前进四路与中山大道交会点为圆心,辐射到半径在大概两公里以内的地方,以市肆街巷、百姓里份、游娱剧场、百年名校、建筑地标、老字号餐饮等,勾勒出了老汉口丰富的城市肌理与空间魅力。它们有的见证了老汉口曾经的热闹繁华,记录着汉口的百年沧桑,如铜人巷、汉寿里、民众乐园、南洋大楼;有的构筑与代表了六渡桥在20世纪90年代的骄傲与辉煌,如工艺大楼、“六门”百货、六渡桥人行天桥、清芬街鞋市、电子一条街……同时,还用“老字号”表现出汉口浓浓的市井烟火与活色生香的市民日常生活:到“德华酒楼”吃包子、年糕,到“五芳斋”吃汤圆,在“老万城”买冰镇酸梅汤,去“品芳照相馆”拍照留影,到“楚风剧院”看戏……不啻为一幅20世纪90年代武汉的城市风情画。

当代城市文学作品中不少都将城市景观、城市文化内容与小说的“城市漫步”书写有机交融,如金宇澄《繁花》中的上海、迟子建《烟火漫卷》中的哈尔滨等等,《丛台别》也运用了“城市漫步”叙述。在小说中表面上是程米粒带着北京来的男友冷堃漫步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实质是作家要让程米粒作为都市漫步者带着对“我城”的热爱与骄傲,让读者去重新发现、认识这座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为此,作者特意让人物漫步到武昌的黄鹤楼、阅马场、红楼、东湖行吟阁和湖北省博物馆,感受武昌古城的人文底蕴与文化基因,回望辛亥首义的历史风云;接着又带着读者游览了老汉口,把江汉关、江汉饭店、大智门火车站、巴公房子等武汉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都作了更为详细而全面的介绍。《丛台别》中不少部分更以“城市漫步”为线索,直接介绍武汉城市景观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如程米粒带冷堃来到老汉口的旧租界街区的江汉饭店,小说中写道:“这家二十世纪初由法国人投资修建的豪华宾馆,就在京汉铁路大智门火车站附近的领事街上,早前的名字叫‘德明饭店’……1949年以前,几乎所有造访武汉的中外文化名人都会选择在这里下榻:史沫特莱、加加林、陈嘉庚、梅兰芳、程砚秋、韩素音、徐悲鸿、齐白石、关山月……几十年之后,老汉口的繁华之地添加了不少新名胜,而德明饭店,作为武汉的文化地标,依然是让老百姓仰视的神秘的存在。”作为小说,作家安排人物在城市街道中漫步行走,插入许多城市历史文化知识,并非“闲笔”,而是非常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与文化情景融合在一起。这段“都市漫游”正发生在程米粒与冷堃感情正浓之时,小说所呈现的武汉城市景观,既怀旧又唯美,正是作家让这些景观见证了故事的发展、人物的情感,并附着上了人物的情绪色彩,于是冰冷的建筑也带上了柔情,古老的街道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城市有了温度和精神。

带着对这座城市的无限深情与爱恋,将回望城市历史与品读城市文化融为一体,让老汉口的风情与汉剧的风流交相辉映,《丛台别》以文学的方式,让读者再度领略到武汉的城市文化魅力。

【编辑:王戎飞】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