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主演!致敬先生!


这部音乐剧唱得好好听啊!

整体的演绎很可以了,渐入佳境!



主题曲《樵夫》、插曲《紫丁香》真好听~

内容、舞美、演员们的呈现……都让人十分感动🥹



看完真是感慨万分,心灵被洗涤了。


十月尾声,一场音乐剧在北大百周年讲堂上演。舞台上,一位身着长衫的先生高呼着“为主义而牺牲!”,目光坚定,声音铿锵。那是97年前,北大师生们为他送行的场景;而今,舞台下的北大人,又一次为这跨越几近世纪的呼唤触动,心潮万千。

今年,是剧中主人公诞辰135周年。在北大青年们的演绎下,他不再是遥远历史中的人物,而化身为鲜活、有血有肉的存在,这不平凡的一生,在台上徐徐展开。

今年,也是以他为名的北大原创红色音乐剧专场演出的第八个年头。剧组再次回归百周年纪念讲堂,以两晚精彩的演出,向那些为理想信念献身的革命先烈致敬。

这位先生,正是李大钊。“大钊先生的一生,就是一部伟大的音乐剧。”

图片

图片

 音乐剧《大钊先生》海报 

图片

图片

以音乐剧,为先贤塑像



用音符勾勒先辈人格,用旋律传递红色精神,艺术与历史于此交融,铸就以音乐剧为底色的精神肖像,将北大先贤的不朽历史永久定格。

音乐剧《大钊先生》,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剧中心的匠心之作,由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主任、音乐剧MFA方向专业负责人周映辰执导、编剧,艺术学院院长彭锋党委书记雷虹担任监制。在周映辰教授看来,“北大的师生排演北大的先辈,才更有意义!”怀着如是初心,以大钊先生的事迹为蓝本,这群北大新青年,用新颖的音乐剧形式,用丰富的演绎形式,将北大先贤的精神生动呈现。

图片

这也是一次美育的创新实践,成为音乐剧方向在读研究生必学的剧目。自2017年年末首演以来,音乐剧《大钊先生》便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一代代艺术学院的学生,不论是在演出的排练中,还是在日常的学习中,师生们总会与它相见。“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都会被大钊先生高贵的品格所激励和感动,”从创排到演出至今一路相伴的周映辰老师,如是感慨着。八年时光里,参与的演员、师生已是多达数百人。不同年级的学生汇聚在剧组中,扮演角色、服务演出,互相传、帮、带,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在《大钊先生》的舞台上下回荡着。

图片

图片

在今年北大场的第二场演出中,大钊先生扮演者的重任落在艺术学院2024级研究生李宸希肩头。在这位新生心中,能够在舞台上诠释革命烈士李大钊先生,“是对自己灵魂的洗礼”。先辈用青春生命书写历史、创造历史,而当代北大学子正用自己的青春诠释先辈功绩,呈现当代荣光——不同时代的“青春”就这样,在舞台上相遇、激荡。

自2017年启动公演以来,这一音乐剧在全国巡演逾60场,遍及10余座城市,经久不衰,好评如潮,成为主旋律音乐剧作品中极具创新与探索意义的典范之作。






2019年,荣获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推广资助,是当年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原创戏剧作品。

2021年春,荣获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舞台剧类第一名。

今年3月,荣获北京高校校园原创文化精品项目A类精品项目排序第一名,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

图片

这并不是《大钊先生》第一次在北大上演。2018年4月28日,作为北大120周年校庆献礼剧目,这部音乐剧首次在百周年纪念讲堂演出。这一天,正是李大钊先生英勇就义91周年纪念日。巧的是,那时担任主演的艺术学院2016级研究生蔡鹏,又在这次再返北大,在第一场中扮演大钊先生,“感觉像回到家里一样温暖,不变的是我们对大钊先生、对那些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透过音乐剧,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和人格力量走出历史,六年前后,台上台下师生们的理解感悟也愈发深刻。

周映辰导演一直期盼着,能把这部音乐剧搬上越来越多的舞台,能让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亲眼目睹,走入这位先生,走近理想信念——

“《大钊先生》已经演出了八年,大家亲自来看一看,就会发现我们这部戏很有艺术的含量,很有思想的深度,它会让你在这两个小时也会感受到一种震动和共情。”

图片

在北大,再唱响真理之歌



音乐剧《大钊先生》拉开帷幕,将全场每一位参与者的思绪,搬回到了那个百余年前的时代,同在北大这片热土,同怀殷殷爱国情。

这部音乐剧以“唤醒”为主题架构,共分三幕。“铁肩担道义、碧血铸丰碑”的先生形象,从书页间走出,落于台上,与台下相深切共鸣着。

幕起,即从李大钊走向绞刑架英勇就义这一重大时刻切入,随之,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历与贡献一一铺陈开来。绞刑架上的大钊先生,仿若看到北大校园里的青年学子,叩问着:什么是青春?先生由是娓娓道来: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演出8年来,不管是哪一届演员,不管饰演剧中的什么角色,这一《青春》的选段是剧组所有人必须要记住的一段词。

一瞬,李大钊从黑暗中隐去,同学们逐渐走到光里。将先生教诲谨记于心的青年们,由听讲者转为讲述者,将青春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图片

 齐诵《青春》 

第二幕以《审判》为题,紫丁香的布景旁,大钊先生与夫人赵韧兰深情对望,与孩子们互诉真情。在丈夫心间,“为革命”是一生的理想抱负,不得不舍小家是此生的愧疚;妻子也坚信,“为大国”是丈夫的豪情与壮志,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在他们身侧,紫丁香淡淡开着,这是大钊先生故居旁的真实景致,“开在窗边,香在远方”,一如这对革命伉俪的爱情,真挚而纯洁。大钊先生是心怀国之大者的,身为时代先驱,却始终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将工资的大半,用于革命事业,用于资助困难的进步青年;赵韧兰是深明大义的,在家勤俭操劳,担负起了李大钊日本留学时期所需的学费,又在先生就义前支持他的精神信仰,无怨无悔。

图片

紧接着,李大钊先生的儿女来到台前,唱起:“我是一只小羊,生来就已苍老。”词中的“小羊”,正是那时无产阶级处境的真实写照,“纤弱带着仁慈,悲哀含着战栗”。面对这般现实,李大钊用文字、用思想去反抗、去唤醒,义无反顾,直至生命的终点。幸而,全家人都全心全意热爱着大钊先生,热爱着投身于为人民幸福挥洒热血的大钊先生。

第三幕《行刑》再度将剧目推向高潮。北大师生们齐齐奔往李大钊所在刑场,高呼着“大钊先生,我们来晚了!”大钊先生播下的革命火种,在这一刻点燃;他在教书育人上的和蔼之言、在救国救民中的勇毅之行,都有了回音。自1917年底起,先生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在此地工作生活了近十年之久。宣传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从28岁到38岁,这也是他生命的最后十年。舞台上,师生们追忆起先生的谆谆教导,人要有信仰,革命要有主义,要“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巧妙地将副官设定为大钊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同窗。本是行刑者的他,面对“守常兄”这样的铮铮铁骨,真诚袒露了对先生的敬意,“想以个人的身份”为先生送行。

“你是一个樵夫,从黎明到黄昏,斧头在悬崖上挥舞”,这句歌声将音乐剧带入尾声。李大钊从容不迫,走向一道道山梁,气氛并非悲壮,反而更显激越。大钊先生身处舞台上半侧,仿若一束光倾下,照亮了下方的劳工大众,照亮了整个国家。

幕落,余音不断,“真理之光照耀大地,化作执着的追求;信仰之花花开不败,一切都会重头再来”。作为革命先行者,他奉献出青春,又让一代代新的青春,更有向上的活力,更有新生的希望。

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那些鞭辟入里的言词,跨越百年、不曾远去,声犹在耳、同频于心。

图片

图片

舞台之后,夙夜匪懈

舞台上,年轻演员化身历史传承者,以青春的热情,将先辈们的光辉事迹重新演绎,触摸那激荡人心的时代,诠释那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帷幕落下,《大钊先生》的演出圆满结束;舞台之后,是学生演员们一遍遍排演的汗水,是一场场演出的打磨。

剧中李大钊的饰演者李宸希首次拿到剧本,就被先生的精神魅力深深吸引。他反复研究历史资料,打磨演唱技巧,竭力靠近大钊先生的精神世界,为观众呈现生动、真实的北大革命先辈形象。每一次深入研读剧本、揣摩台词,尤其是在排练那些展现大钊先生伟大情怀的场景时,他总会有那么一刻,真切地感受到大钊先生就在身边。“我特别希望通过这部剧把大钊先生那股为了理想啥都不怕,一心就想着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劲儿,还有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通通让观众们深深地感受到。”

李大钊的另一位饰演者蔡鹏也是如此,李大钊早已深深地活在他们心中。而同样令蔡鹏动容的,还有所有演员克服重重困难,互相加油打气,坚持公演8年的精神。

艺术学院2023级研究生任思涵看来,排演这样一部音乐剧最大的困难,在于舞蹈排练。相比统一动作之难,准确演出角色的状态更为不易。在《绞刑架之歌》的舞段中,音乐风格和舞蹈动作上都尽显反派样态,而周映辰老师却在解读剧本内涵时告诉他们,演员不能想象自己是一个坏人,而是需要将自己视为正义的角色——这是因为,绞刑架代表了敌人的视角,并不明晓孰对孰错,只知道自己面对的李大钊是犯人,自己是在为国家做正义的事情,正如唱词所言,“所有统治者都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用我来镇压人民以保自己江山永固。”

学生,是《大钊先生》中的重要一笔。虽然这看似是离这群演员们身份最为接近的角色,但年代的差异也对其理解造成了困难。如何以当代学生的生活经历去度量当时学生救亡图存、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同为学生饰演者、艺术学院2023级研究生任思涵和孟祥权共同的挑战。思涵坦言,是艺术,为剧中跨时空理解的实现搭起桥梁,“当看到我的同学表演中弹倒下这一场景时,文字远无法比拟的情感冲击,帮助我进入了角色当中。”孟祥权则是在大钊先生故乡河北乐亭的演出中,真切理解了当年学生的处境,“在李大钊纪念馆里,当我看到他和北大学生故事的那一刻,剧本中学生的角色变得立体起来。”

图片

 三·一八惨案 

剧中的敲更人与饰演者、艺术学院2022级研究生岳云川相差了几十岁,为了演活这位老人,云川反复揣摩其肢体语言。作为底层老百姓的代表,剧初,他只是偶尔探头观望,表现较为随意,不敢直视受刑的场景。随着剧情推进,他逐渐握紧拳头,捶胸顿足,目光炯炯地跟随着大钊先生的身影,感其所感,怒其所怒:






见惯了世上的欺诈

我没见过有人为天下百姓说话

真是让我们开了眼

敲锣打鼓美名传

从一开始围观刑场,好吃“人血馒头”,到明白大钊先生并不是简单的犯人,而是为国捐躯、为理想献身的英雄,敲更人的行为变化,正是大钊先生精神力量的缩影,正是“唤醒”这一主题的彰显。

图片

 岳云川饰演敲更人(左一) 

来自北大附小的11岁学生张与点在剧中饰演大钊先生的女儿李星华。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反复体会、练习孩子们的心理。与点提到,剧中的女孩们对父亲的处境知之甚少,不知道什么是死亡,也不知道父亲将要经历什么,只是天真懵懂地唱歌、背诗,重复着以前和父亲一起做过的事情。剧中,孩子们延续着父亲的言行;剧外,张与点逐渐走进了历史,先辈的精神由是跨越时空传承。

今日北大,这样一群学生演员再现历史、演绎青春,先辈之精神在舞台上得以延续,在当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图片

承前启后,精神永存

音乐剧《大钊先生》恰如历史的回声,久久回荡在演员与观众们心中,这是一份“唤醒”,撼动每一位身处其中之人,又传向辽远的观众心头,激荡着时代。

经由《大钊先生》的演出,书本上的“李大钊”已然在任思涵心中鲜活起来——这不仅仅是抽象而伟大的精神符号,更是一位对学生循循善诱的老师,对工人关怀备至的工友,还是自掏腰包为素不相识的狱卒买药的好心人……思涵钦佩地感慨,“大钊先生对中国的问题想得很深,他相当了解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疾苦,还能针对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一一提出解决方法。”

图片

 大钊先生和学生们 

在剧中,学生的饰演者、艺术学院2024级研究生杨春韵认为,正是艺术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她有机会和大钊先生实现心与心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碰撞。在她看来,无论是为国牺牲就义,还是勇于追寻理想,敢于质疑,勤劳节俭等一系列大钊精神,“在当代来说确是一块净土”,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实践应用于生活当中。

同样饰演学生的孟祥权,在大钊先生的身上看到了北大精神的传承。在参演李大钊与学生们激烈讨论时,“作为舞台上的角色,是真的能回到那个情境当中”,自己也仿佛正在课堂上思考辩论,设身处地感受着大钊先生所经历的一切。“因为《大钊先生》这部剧的演出,这样一种伟人形象,在我心中真正树立起来。”作为一名北大学子,祥权感到无比骄傲。

图片

 杨春韵饰演学生(左二) 

图片

 孟祥权饰演学生(左一) 

一次排练中,岳云川见到了大钊先生的孙女李乐群奶奶老两口。年迈的他们从建组开始,每周都会不辞辛苦来剧组观看排练,提出中肯的建议,讲述大钊先生的故事。在与奶奶的接触中,岳云川一点点领悟到,李大钊不止是那位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战士,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只有一次的平凡人,他的亲人就在这里,就在我们的身边。

“能够在大钊先生诞辰135周年纪念日回到北大演出,我感觉很自豪,也觉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于岳云川而言,他十分愿意坚定大钊先生的精神,带着北大人的责任感,“去克服一切困难,把这一部属于北大人的原创音乐剧一直演下去。”

在今年的北大场演出中,有一位特殊的观众,他是革命先烈毛泽民的外孙曹耘山。在大钊先生曾经战斗过的北京大学,观看师生们自创自演的音乐剧,曹耘山多次眼睛湿润,浮想联翩,“很受教育和感染”

“拾起英雄的烟火气、把英雄具化,给对大钊先生满怀敬意的观众,撒上满身紫丁香”,是这部剧带给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处长王运平由心而生的观剧感受。她动情地写下:






“在大钊先生身后,更多的共产党人站了出来,他们一路血雨腥风、披荆斩棘,如今新中国已经迎来75周年华诞。音乐剧《大钊先生》把大钊先生和妻子赵纫兰的紫丁香搬上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的舞台,那花香遍撒观众的心田。也必将由此出发,幽香远至,撒过人的心头撒向河山。”

图片

图片




八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步入剧场,观看《大钊先生》,感受先生精神世界之崇高,理想信仰之坚定,感受当下生活美好的来之不易。大钊先生身上的英雄主义种子,也就由此在观众心中着陆生根。

“八年,只是一个开始,《大钊先生》会一直走下去!”

从大钊先生的青春里而来的今日中国,再度步入青春,永葆青春。

图片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采写 | 唐儒雅、曾婧婷

图片 | 刘月玲、康美玲、苏方

排版 | 唐儒雅

责编 | 陈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