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寒风轻拂,带着几分萧瑟与清冷。在蒲城县的梨花酱园里,却是一片暖意融融、酱香四溢的景象。
11月27日,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刚果布、孟加拉国、泰国、所罗门群岛等国的14名国际观察员齐聚渭南蒲城,共同探索非遗酱酿技艺的独特魅力。
步入梨花酱园,一排排酱油缸映入眼帘,蔚为壮观。园区巧妙分为两区:一区为去年新建的,700余缸酱油整齐排列,散发着诱人的酱香,预示着新一批美味佳酿即将诞生;另一区则建于2019年,同样拥有700多缸酱油,经过更长时间的沉淀,色泽更加深邃,香气愈发醇厚。国际观察员们对这两大酱油园区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们穿梭其间,细细品味,对梨花酱园的传统酿造工艺与匠心精神纷纷点赞。
一排排整齐的酱缸 摄影 惠宇
对于这些国际观察者而言,梨花酱园不仅是旅途中一处值得铭记的风景,更是一扇透视中国千年文化底蕴的窗口。他们亲身步入酱油的酿造殿堂,触摸传统酱酿技艺的脉搏,细品那源自梨花酱园的酱油精华,每一口都满载着历史的深邃与文化的醇厚。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国际观察员格列布说道:“我有幸参观了渭南蒲城县的梨花酱园,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了解到了古法酿制酱油的传统工艺,还亲自品尝了酱缸里的酱油,那咸香的味道让我难以忘怀。尽管酱油并非我们国家的传统调味品,但现在我们也从中国进口酱油,我自己家中就有中国的优质酱油,味道很好吃。”
“我第一次这么深入了解到酱油的制作过程,很震撼!蒲城县的文化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喜欢这里。”来自泰国的国际观察员王丽蜜说道。
国际观察员在品鉴酱油 摄影 吴明玲
为什么这里叫梨花酱园?
为什么选择这里酿造酱油?
这里跟梨花有什么关系?
……
国际观察员参观过程中,对梨花酱园表现出浓厚兴趣,不时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建平询问。
李建平解释道:“之所以命名为梨花酱园,是因为每年梨花盛开的时节,恰好是酿造酱油中制曲工艺最为理想的时期。此时,空气中的有益菌种、温度以及湿度均达到了制曲的最佳条件,能够酿造出品质上乘的酱油。因此,我们决定将这个园子命名为梨花酱园。”听完这番解释,国际观察员们纷纷表示赞赏与认同。
在梨花酱园旁有一个梨花里小院。这里陈列着酱油的原材料、成品酱油以及微观酱园等物品,为国际观察员提供了一个直观了解古法酱油酿造过程的空间。
国际观察员在了解酱油产品 摄影 吴明玲
值得一提的是,梨花酱园的酱油古法酿造技艺,在2019年就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今,梨花酱园正紧锣密鼓地筹建研学基地,预计明年秋季建成。届时,更多的孩子将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并亲身体验这一传统技艺的魅力。
梨花酱园在守护阿坡酱油卓越品质的同时,不断创新,推出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既满足了现代人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推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为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农民开辟了更多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它积极吸纳弱势群体就业,包括残疾人、贫困户、留守妇女及老人,助力农民从单一农业向多元化产业链转型,通过采购贫困户小麦,直接带动近20户家庭就业。
工作人员向国际观察员介绍酱油产品 摄影 党骁
作为蒲城的文化名片,梨花酱园频繁亮相各级对外展示舞台,收获了广泛赞誉,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也让蒲城的文化魅力与产业发展成果走向世界。
作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乡村振兴帮扶基地,梨花酱园携手科技,共绘乡村发展新蓝图。2022年,智慧农业项目的成功实施,为阿坡村安装了小型气象站,实时监控气象数据,为“阿坡酱油”的生产增添了智能化的翅膀。同时,监控系统的设立,确保了产品从源头到餐桌的每一步都可追溯,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长安大学未来交通学院的董帅说道:“蒲城通过发展非遗酱油产业,不仅保护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勃勃生机。特别是先进的监控技术,让酱油的生产过程透明化,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增强了消费者的信心。”
梨花酱园,秉持“守时守正”的信念,追求卓越,勇攀创新高峰。它积极与政府、企业、平台等多方合作,构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包括与餐饮企业、农场、线上销售平台、线下超市等的紧密合作,这种开放包容的发展模式,为梨花酱园的未来铺设了宽广的道路。
在梨花酱园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国际观察员们不仅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见证了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他们的到来,为梨花酱园增添了更多的活力。期待中国造的“梨园酱心”陕耀全球。(文 聂连康)
查看原图 1.08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