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痛风的治疗(上)》里,我们讨论了痛风发作时的治疗措施。痛风发作的频率有差异。有些病友每年只有 1 次,甚至好几年才有一次痛风发作。这样低频的痛风发作并不常见。首次痛风发作者,往往在 6~24 个月内出现第二次痛风发作。这是因为,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基础。有了第一次痛风发作,则说明已有足够多的尿酸单钠晶体的沉积。有了一次外因诱发了痛风发作,那就会有第二次发作,因为外因本身不可避免,因此再次诱发就是必然。但的确有些病人发作频率是偏低的。这可能是诱发因素很独特。比如,外伤,利尿剂,偶尔的酗酒。此后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让诱因不再。同时,生活方式调整让血尿酸整体水平相对不高。这就让痛风发作频率是偏低的。对于偏低频率的痛风发作,是否需要药物降尿酸就成为疑问。毕竟,到今天为止,药物降尿酸的价值仍只有预防痛风发作。其他的脏器保护效果还不肯定。因此,国际主流的痛风指南里,只建议痛风发作频率 ≥ 2 次/年者予以药物降尿酸治疗。而初次痛风发作者,是否需要药物降尿酸,还处于一个「两可」状态。笔者对于血尿酸显著偏高,生活方式不良者,会相对强地推荐药物降尿酸治疗。因为,其高频率痛风发作的可能性偏大。而对于血尿酸相对不是很高,能改变生活方式者,会考虑等等看看。我们可以注意到,欧美的指南里,使用药物降尿酸的标准是很苛刻的。1、有痛风发作史;尤其是发作频率 ≥2 次/年者。2、没有痛风发作史,但血尿酸高的同时有每日尿液尿酸排泄量超过 1100 mg(6.5 mmol)者。
3、尿酸性肾病者。
4、通过严格的生活方式调整,而血尿酸水平持续超 773 μmol/L 者。
为什么尿尿酸偏高者需要药物降尿酸?这是因为有研究发现,每日尿液尿酸排泄量超过 1100 mg(6.5 mmol)者,其发生尿石病的概率是 50%。血尿酸偏高时,尿尿酸也可能很高。这会增加尿酸结石风险。当尿酸结石风险显著偏高时,降低血尿酸水平,从而降低尿酸结石风险是合情合理的。为什么对血尿酸持续超 773 μmol/L 者予以药物降尿酸治疗?这是因为这类病人可能存在「基因异常所致的尿酸代谢问题」。比如,此前的《高尿酸血症与肾脏疾病》里提到的 尿调素相关的 ADTKD 患者。他们或许会因为药物降尿酸而获益。然而,这并非没有争议。首先,并不是所有的 「 基因异常所致的尿酸代谢问题 」 者会从中获益。比如,HGPRTase 缺陷者能获益吗?即便是可能获益的尿调素相关 ADTKD 患者,其获益证据的等级也不够高。总之,自从几个评估别嘌醇治疗高尿酸血症,看是否能保护肾脏的大型随机对照实验出来后,我们对药物降尿酸的脏器保护效益是持负面态度的。医生应谨慎对待药物降尿酸治疗。因为其获益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大,而其副反应不该被忽视。尽管在最初,设定血尿酸的达标目标值是经验性的选择。但是,随后的对照研究证实,达标者的痛风发作频率显著下降。但是,血尿酸达标后不等于一定不发痛风。比如,有对照研究发现,在血尿酸 < 360 μmol/L 的人群,痛风发作频率 ≥ 2 次/年的比例为 8%。虽然远低于血尿酸 ≥ 360 μmol/L 人群的 24%,但并不是完全没有痛风发作。当血尿酸进一步降低到 < 300 μmol/L,则可不到 1% 的人会有痛风再发作。这似乎提示我们可以追求更低的血尿酸水平。但是,药物降尿酸的副反应也可能会更高。毕竟更低血尿酸水平,就需要更高剂量的药物。因此,目前的主流建议里,只推荐有明确痛风石者把目标定在 < 300 μmol/L。因为我们注意到有痛风石者,相对容易有痛风发作。而更低的血尿酸水平可以让他们有更少的痛风发作风险。很可惜的是,仍有许多医生没有强调血尿酸的达标治疗。这不是合格的风湿科医生的表现。参考资料:
1,Uptodate 临床顾问
2,《Kelley and Firestein's Textbook of Rheumatology》(第 11 版)
3,《Rheumatology》(第 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