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沿河土家族摆手舞:传承千年的民族瑰宝

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日”,过去在贵州土家族山区广为流传,黔东北土家族祭祀风神时,土老司主祭、竖两杆红、白大旗于神堂中央、男女老幼穿着节日盛装、走入祭堂、祭祀已毕、便跳起欢快的摆手舞。

土家族摆手舞有其历史渊源。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入侵东南沿海,官军几经抵抗,但节节败退,人民惨遭杀戮。当时湘鄂川黔边的几万名土家族男儿,毅然应征斗倭,英勇杀敌,立下了“江南第一战功”。土家族人民为了庆祝这一胜利,决定从正月初九开始,在有土司衙门的城镇集会,大庆三天。前线归来的骑士们进行了骑马、射箭、拼棍、砍杀等表演;后方的姑娘、小伙子们,边唱边跳一些表演烧火、挖土、插稻禾、耕种、庆丰收等活动。“红灯万点千人叠,一片缠绵摆手歌”。从此,土家山寨便有了跳摆手舞的传统节日。

图片

土家族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族舞蹈,流传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摆手舞,既具有毗邻地区土家族摆手舞的共性特征,比如其历史渊源同出一脉,刚劲有力的特征等,也有区别于其它地区的个性风格,比如表现生产、生活、劳动的动作较多,如三礼三参拜四方等。

每年农历六月上旬,是土家族庆祝丰收、祈愿来年风调雨顺的重要时刻。此时,土家族人会设立摆手堂,内有牌楼、神树、广场、彩柱等,古朴对称,协调雅致。祭祀仪式结束后,人们身着盛装,欢聚一堂,欢快地跳起摆手舞。姑娘和小伙子们手拉手,翩翩起舞,舞姿俯仰有韵,屈伸有致,双腿前后变化,两手灵活扬停,宛如春鸭浮水,灵动而有活力。

图片

土家族摆手舞。

摆手舞的伴奏器乐仅有一锣一鼓,基本鼓点有“单摆鼓点”“双摆鼓点”等,节奏欢快和谐,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其表演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表现生产、生活等农事习俗的“撒种”“纺棉花”“砍火渣”“种苞谷”等动作,以及反映生活情趣的“擦背”“打糍粑”“水牛打架”“打蚊子”等动作。这些动作生动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更传递出他们的勤劳、智慧和乐观精神。

沿河土家族摆手舞至清末民初,随着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的完成,摆手舞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和生活舞台。上世纪八十年代客田土家人举行“蛮王节”祭祀仪式时,还能见到马朝金等人玩跳简单的摆手舞,后经县文化馆原群文副研究馆员、原馆长杨胜华等人挖掘整理,以舞谱的形式保存了下来。

图片

土家族摆手舞。

摆手舞是伴随着土家族的起源演变而来,其历史渊源源远流长。摆手舞的历史,见证了土家族政治、经济、军事及生产、生活的发展历程,是土家族历史的活化石,从“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到新中国成立,摆手舞成为研究土家族历史的重要参考依据。对研究沿河及其相邻地区土家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研究土家族地区山地文化、农耕文化及其各民族间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图/文 田茂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