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千年历史的京西古道模式口,最近成了北京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近年来,石景山区持续推进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在城市更新的同时,保留古街原有的肌理,从而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模式口,原名“磨石口”,以盛产磨刀石而得名。作为京西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式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1.5公里长的模式口大街上,坐落着法海寺、承恩寺、田义墓等文保单位,以及大量的古院落。1922年,模式口村就率先用上了电,成为“北京第一通电村”。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也与模式口有着不解之缘。
祥子的故事虽已成为过去,但古街的烟火气却依旧延续。走在新拓宽的模式口大街上,传统的“棋盘心”屋顶与现代的落地窗巧妙融合,充满巧思的景观小品无处不在,利用传统院落改造的小微展厅让人流连忘返,真应了老舍先生那句:“磨石口(模式口)是个好地方。”
古街焕新颜,得益于城市更新。龙王庙广场上的“北京第一通电村”主题展厅,便是城市更新的一个生动范例。模式口更新改造事业部规划设计部经理张皓介绍,这里过去是一座文保院落,原本不对外开放。在更新改造工作中,项目团队秉承文物保护活化利用的原则,打造主题展厅,将原来利用率不高的建筑变成了公共文化空间。如今,这间小小的展厅已成为电力科普教育基地,也让游客对模式口的历史了解得更加深入。
走在街上,可以看到模式口的今昔对比图片。过去,模式口有许多违建,道路拥挤,管线老化,污水横流。从2016年开始,石景山区启动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工作,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整治街区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张皓介绍,改造工作从架空线入地着手,对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包括拓宽道路、变电箱改造、铺设燃气管道、设置雨污分流等,模式口的面貌开始大变样。
模式口大街两侧居民院落众多,城市更新对有价值院落进行恢复性修缮,同时对没有保留价值的院落进行更新改造,从而留住古街的文化根脉。张皓介绍,改造工作按照“一院一方案”的原则,在前期设计阶段听取商户的意见,从而达到“开业即入驻”的条件,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同时,保持整个街区的风格。“我们不希望打造一个千篇一律的仿古街区,更希望它是一个能够体现时代变化,甚至能留下当代记忆的街区。”张皓表示。
今年3月开业的“美山51号”是一个集民宿、餐饮等于一体的多元综合空间,屋顶采用京西传统民居“棋盘心”的形式,与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格融于一体。主理人林芳如介绍,在决定来模式口开店之后,规划团队就和他们密切沟通,对院落进行了半定制化的改造。“等入驻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再进行一些小细节的修饰就可以了。改造后的院子没有让我们失望。”她说。
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多元的时尚元素,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模式口打卡。如今,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15处景观遍布街巷,30座精品院落栖居老街,百余家商铺临街而立,为这条充满烟火气的古街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