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上书,他为浦东国际机场确定座标丨陈吉余

图片

提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很多人都不陌生。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承担了上海大部分国际航班和部分国内航班的起降任务,很多人对上海的第一印象是从浦东国际机场开始的。


浦东国际机场的选址,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曾有一位河口海岸学家两次上书有关部门建言选址,他就是陈吉余。


图片

陈吉余在河口海岸研究所办公室工作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90年初,上海决定建设一座现代化航空港,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上海市有关部门经过筹划论证,决定把机场建在当时的川沙城厢东部,即江堤以内。


凭着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陈吉余认为这个选址方案并不理想。于是他翻阅了大量资料文献,参考了国内外已经建成的机场案例,认为机场应建在海滨沼泽,即东边的滩涂上。


当时,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相关的成功案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严密论证,1990年12月20日,陈吉余向上海市科协提交了《将上海国际机场建造在海堤之外潮滩上的建议》并转呈市有关领导。但由于当时建设还停留在蓝图上,所以他的建议被暂时搁置。


1995年,浦东国际机场建设工程摆上了政府议事日程,机场仍定址在江堤以内。得知这一消息的陈吉余心急如焚,立即给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徐匡迪写信,再次提出《关于浦东国际机场建造在沿海滩涂上的建议》,为机场选址的科学合理性据理力争。


图片

陈吉余给徐匡迪市长的信函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过了不到10天,机场筹建指挥部打电话给陈吉余,说徐匡迪市长约他面谈。


会面时,陈吉余滔滔不绝地谈起机场选址的理论依据。他认为,在川沙与南汇交界处的海堤外侧,选取合适的潮滩地带建设新机场,不仅能有效节约宝贵的熟地资源,还能通过围海造地的方式,为机场的未来发展预留空间。这一方案与长江口的综合治理相辅相成,实现了多重效益。更重要的是,将机场建于海堤外侧,能避免人工设施对周边环境的干扰,确保航行安全,同时有效降低城市噪声污染。


最终,陈吉余的方案得到了采纳,机场规划范围向海边平移700米,此举节约耕地7488亩,减少了大量征地,保住了原来计划动迁1万名居民的望海路。机场面积增加7平方公里,通过围海促淤,还有10多平方公里土地可供机场后期工程建设,使得浦东国际机场建设获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同时,为确保浦东国际机场飞行安全和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陈吉余亲自主持了“浦东国际机场东移和九段沙生态工程研究”项目。这一生态项目,不仅减轻了鸟类活动对机场的压力,也为鸟类营造了新的栖息家园。


图片

陈吉余在指导课题组同事们研究浦东机场东移和

九段沙生态工程 (前排右三为陈吉余)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