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内存从128GB换到512GB,可新手机使用不到半年,内存已告急……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王雨一直在被手机内存不够用的问题困扰,“不是在清理内存,就是在清理内存的路上”。她下定决心,下次再换手机,内存一定得选1TB的容量。因为爱囤积各种网络资源,如今不少年轻人的手机内存频频告急,而有不少人坦言,存了之后很少真正打开看,不少电子资料都在收藏夹里“吃灰”。你存在这种情况吗?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8.3%的受访者感觉把资料放进电子收藏夹“吃灰”的现象普遍。仅不到三成的受访者会经常使用和整理囤下来的资料。改善过度囤积行为,85.5%的受访者认同树立“断舍离”意识。
88.3%受访者感觉把资料放进电子收藏夹“吃灰”的现象普遍
吴宇智在陕西省的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平时很喜欢保存各类网络资源。虽然很多都没打开过,但是看到同类型感兴趣的内容他还是忍不住一键保存,“有种囤积上瘾的感觉”。吴宇智没有管理收藏夹的习惯,只是大致根据关键词设了几个类别,有需要时再去搜索,“我收藏的内容后期利用率大概只有十分之一。”他调侃,如果找不到就重新囤,因此自己收藏夹的“重复囤货率”是比较高的。他感觉,自己身边这种喜爱数字囤积却不充分利用的现象挺常见。
王雨平时喜欢囤积照片和视频,她每个月会简单清理手机相册一两次,计划着大学毕业后彻底分类整理一下这些年的“存货”。“我收藏的很多照片都被我再拿来用过。但是在短视频平台上收藏的很多视频却‘吃灰’了。”王雨感觉,因为短视频平台收藏夹没有分类功能,收藏多了以后,要翻找之前收藏的某一个视频的难度很大,就像大海捞针,“这种随机存储的内容不像照片有大致的拍摄时间可查,再加上平台功能不友好,基本上是徒占空间”。
宁夏大学研究生谢梦坦言,自己存储下来的电子资料中,只有考研相关的内容“翻牌率”比较高,“因为这是刚需,我必须要进行多次复习,才能把知识吃透。等过了考研的时间,这些资料就被我一键删除了。” 谢梦觉得,不同于对考研资料需求的刚性,人们平时囤积的资料可能需求度并没有自己想的高,所以利用率往往不高。
对于收集下来的各种数字资料,人们的使用情况如何?28.3%的受访者会经常使用和整理,66.5%的受访者在想起来或需要用时会偶尔使用,5.2%的受访者直言囤积后从未再关注过。
调查显示,88.3%的受访者感觉把资料放进电子收藏夹“吃灰”的现象普遍。
不掉入数字资料过剩的泥潭,85.5%受访者认同树立“断舍离”意识
吴宇智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存了几百个表情包,因为一次意外被清空,本来很心疼,可后来发现,删除这些内容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影响,而且如果需要了临时去找也挺方便的。总结自己的囤积历程,他建议大家减少盲目的数字囤积行为,“比如平时看到一个内容就想着‘不管用不用得到,先顺手存起来再说’,这种想法最好不要有。我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储存的内容最后都没被利用起来”。
改善过度囤积行为,不掉入数字资料过剩的泥潭,85.5%的受访者认同树立“断舍离”意识。
王雨非常认同要做“断舍离”,目前正在尝试,“我最近想减肥,就总能刷到各种减肥运动的视频,过往我肯定会一键收藏起一大堆,但这次我只保留了点赞量最高的一个视频”。
谢梦非常同意这一观点。“就像一些人喜欢无限制地买衣服,虽然最后衣橱里面挂了很多漂亮衣服,但是最终常穿的还是那几件。我觉得无论是在线下还是线上,大家都应该做到‘断舍离’。”
受访者中,05后占1.4%,00后占26.3%,95后占27.2%,90后占27.5%,85后占17.6%。男性占41.1%,女性占58.9%。(记者 杜园春。 孙丽萍对此文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