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舒筋活络” 黑土“养精蓄锐”——我市土地深翻筑牢丰产之基一线实录

前言

“耕地深一寸,抵住上层粪,深翻浅种秧苗壮。” 初冬时节,我市广袤的田野里依然有不少农民忙碌的身影,田间地头机声隆隆,铁犁翻开肥沃的土地,掀起了土地深翻高潮——


连日来,全市各地抢抓落雪封冻前的窗口期,高效利用翻转犁、秸秆还田机、大马力拖拉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高质量推进土地深翻作业,为明年春耕生产争取主动权,筑牢粮食丰产之基。


实施土地深翻好在哪儿?为农田“舒筋活络”,让黑土“养精蓄锐”。过去长期采用传统的旋耕方式,不仅未能有效打破耕层板结,还导致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影响和制约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而土地深翻具有松土、混土和碎土的作用,有利于农作物根系吸收下层土壤养分,还能对秸秆还田的地块起到防病虫害、除杂草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土壤的通气性、蓄水能力。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力度,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近年来,我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实施土地深翻作为保护黑土地的一项重要技术模式,并因地制宜在各县(市)区推广示范——


2015年~2017年,榆树市、农安县、公主岭市作为第一批试点县,每年在同一地块实施10万亩深翻试点,3年累计实施90万亩次。


2018年~2020年,公主岭市作为第二批试点县,每年在同一地块实施50万亩深翻试点,3年累计实施150万亩次。


从2021年开始,我市利用国家启动黑土地保护工程的契机,依托“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全面推广“深翻+增施有机肥”技术模式,每年实施面积在190万亩以上。


……


一连串土地深翻项目的实施,是政策的强劲推动,更是农民的高度认可,这一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让黑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图片

11月20日,在双阳区平湖街道东方村的一片稻田里,一台大型拖拉机发出轰鸣声,牵引着翻转犁在收获后的土地上来回穿梭,犁下的土地像“浪花”一样翻转,露出了黑油油的本色……


郭大洋家庭农场负责人郭大洋蹲在田埂上,盯着手里的一抔土,脸上不时露出微笑。成天与农田打交道,土地压根不是稀罕物,咋还看笑了呢?“你看,我手上这土很松软,轻轻一捻就散了。”他又从农田外捡起一块土,“再看看这块,要使劲才能捻开。别小看这点儿差别,这两种土壤种出来的水稻,产量、品质可差远了。多亏这几年重视了土地深翻,今年我们秋季作业达到900亩。”


“只种地、不养地”是导致黑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处理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既需要政策的拉动,也需要科技的支撑。今年,我市将对200万亩以上的土地实施“深翻+增施有机肥”作业,着力破解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等问题,全力改善提升耕地质量。


01

建立深厚耕层

黑土地重泛“油光”



土地肥到家,捏把泥土冒油花。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随着土地深翻作业的结束,夹杂着细碎秸秆残渣的黑土地,踩上去格外松软、厚实,在阳光的映照下油黑发亮……


种地就要“养”地,养地才能“护”地。过去,陈家店村的农田以旋耕为主,土壤板结比较严重。“黑土地就是我们的命根子!这几年,我们年年都深翻,让秸秆还田到更深的土壤中,有效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板结问题也解决了。”众一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忠国说。


守住了黑土地,才能多种粮、多产粮。望着装满玉米的粮仓,种地“老把式”陈忠国掰着手指细数土地深翻的好处,“玉米长得壮、出苗好、产量高……我们10年前就开始深翻土地,现在土地‘贼有劲儿’。”每年秋收后,众一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都会通过土地深翻,将粉碎的秸秆还田,今年将在村里实施“深翻+秸秆全量还田”作业6000多亩,持续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保护黑土地是个慢功夫!与深松让土地透气不同,深翻是把深处的土层全部翻出来‘深呼吸’。”陈忠国反复提及,“深翻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实现了还田秸秆的深层腐熟,有机质转化效率更高。”说话间,他拿起铁锹,轻松铲起农田里松软的黑土,经过多年的深翻积累,如今陈家店村的黑土地重新泛起油光。


“黑土地保护的核心,就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含量越高土壤越肥沃,耕层越深提供的养分就越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土地深翻可以建立起深厚的耕层,秸秆在地里腐熟可以转化成有机质。增施一定量的有机肥,降低化肥的投入量,有利于农田中的生物菌繁殖,达到了活化养护土地、改善土壤结构的效果。初步测算,经过深翻的地块,种植玉米每公顷增产5%左右,增产效果可持续3年~5年。


02

标准化作业

耕地吃上“营养套餐”



在有着“天下第一粮仓”之称的榆树市,闵家镇的深翻整地序曲已悄然奏响。按照土地深翻的作业标准,秸秆还田机在田间粉碎秸秆,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翻转犁打破犁底层,秸秆粉碎还田和增施有机肥在同一地块叠加实施,不仅增加了土壤肥力,还解决了秋收后处理秸秆的难题。


“利用大型农机具,可将土地一次深翻35厘米左右,粉碎后的秸秆长度大约在5厘米,很适合与土壤混合在一起,从而提升地力。”闵家镇金家村种粮大户孙传武介绍说,秸秆还田需要腐熟一段时间后才能发挥作用,土地深翻搭配增施有机肥效果更佳。去年,村里的合作社采取“深翻+增施有机肥”的作业模式,今年秋收每亩实现2000斤的高产。


为了应用好土地深翻作业模式,我市经过多年的探索试验,从农机具配套、深翻深度到施肥用量、平整土地,总结出一套标准化作业模式,推出适合当地土壤情况的“营养套餐”——


秋收后,采用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翻转犁进行深翻作业,旱田机械深翻深度需达到25厘米~30厘米,水田机械深翻深度需达到15厘米以上。采用“深翻+增施有机肥”作业模式的地块,每公顷撒施商品有机肥2000斤以上,或每公顷撒施腐熟好的堆沤肥15立方米~20立方米。深翻后用耙地机械平整地面,播种前做好松土、晒土、除草等环节,确保土壤稳定和作物生长良好。


在榆树市恩育乡利民村,农得利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海对土地深翻同样深有体会,“以前地里的秸秆会导致地温迟迟上不来,土地深翻后,地面升温快,一般可以提前5天左右播种,更有利于庄稼生长。”李海还算了一笔账,“这样的持续投入能增产10%,保守估计少用化肥10%,再加上降低的农机作业成本、人工成本,每亩地多收入一二百元不成问题。”


从过去的旋耕种植、“一炮轰”施肥,到如今的“深翻+增施有机肥”,现代农业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耕种方式。“化肥能促进粮食增产,但用得太多、用得不合理,时间长了就会引起耕地退化、地力下降。”李海说,现在大伙儿都意识到土地深翻的重要性,深翻时还要合理使用有机肥,让土地吃上“营养套餐”。


土地深翻标准化作业,不仅使耕地质量得到改善、农业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而且收到了节省成本的良好效果。正在农田里指导作业的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杨洪涛表示,实践证明,这一技术模式既利于保墒,又利于播种,还可以提高地温,从而提高农作物保苗率。目前,他们对土地深翻实行了标准化管理,改变了粗放耕作方式,力求作业规程一致、标准一贯、质量一流。


03

机械化助力

深翻作业高效推进



土地深翻离不开农机配套。在公主岭市刘房子街道向阳坡村的一片农田里,贵龙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几台大型农机来回奔忙,随着秸秆还田机缓缓驶过,粉碎后的玉米秸秆均匀地覆盖在地表。紧随的大马力拖拉机牵引着液压翻转犁驶来,所过之处粉碎后的秸秆被搅拌进地里,深翻后的土地褪去了“黄金衣”,披上了“黑甲片”。


为何要将秸秆粉碎后再进行土地深翻?“秸秆直接深翻还田容易露出地表,还会增加腐熟难度、滋生病虫害,影响玉米扎根和土壤水肥输送。”公主岭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贺宇解答了疑问,“粉碎后的秸秆便于深翻到土壤下层,更有利于腐熟,如果粉碎效果不好,还可以进行二次粉碎。土地深翻后,我们还会在秋季和春季耙地两次,形成了适合公主岭市的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综合配套技术模式。”


在几台大型农机装备的加持下,只用了不到1个小时就完成了10多亩地的深翻作业。今年,贵龙农机专业合作社将实施土地深翻1800亩,预计10天左右就能全部完成。“使用大型农机深翻后的土地又实又深,作业效率特别高。”尝到深翻甜头的贵龙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谭金龙说,“秸秆还田机、大马力拖拉机、翻转犁是土地深翻必不可少的配套装备,这两年我们逐渐把家伙什配齐了,为土地深翻作业提速。”


在长春,以玉米、水稻种植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是农机大户,随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不断发展,新发展起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实施土地深翻作业的“主力军”。围绕土地深翻,全市各地的农机服务组织及农机户合理配套农机具,相继组建起专业的机械化队伍,粮食主产区基本实现全覆盖,并向村级延伸。


在榆树市八号镇,为确保土地深翻顺利进行,全镇整体布局、整村推进,组织26台翻转犁合理分配到各作业地块,并以每天3000亩的深翻速度,快速推进整地工作,为明年农作物稳产增产培肥地力。


“我们提前制订了土地深翻方案,按计划组织农业机械开展作业,农田每三年深翻一次,确保全镇土地都能得到深翻提升。”八号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秋收后他们积极组织镇村组三级干部进行秋翻整地宣传动员,并安排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全方位提高农民对这项技术的认识,带动更多农户保护好黑土地、增产又增收。


04

稻田深翻作业

补齐“短板”激发潜能



“我们是首次尝试水稻深翻作业,目前看效果非常不错。”在九台区龙嘉街道饮马河村的一片稻田里,凤财种植家庭农场的翻转犁轻轻地翻开土壤,把富含养分的稻秆翻转到下层。“不同于旱田,水田机械深翻的深度在15厘米~20厘米。通过深翻稻田,能降低化肥和农药的用量,生产出更绿色、更优质的水稻。”农场负责人张凤财说。今年,凤财种植家庭农场将开展土地深翻作业2000余亩,为明年春季备耕打好提前量。


起初,听说要少用化肥,农户们都捏了一把汗,直到亲眼看见深翻作业,他们才真正放心。一幕幕真实的场景,强烈的反差对比,让村民们竖起了大拇指,“过去的土地踩上去硬邦邦的,深翻过后就像海绵一样,既抗旱又防涝,还解决了处理秸秆的难题。”饮马河村村民张佰川笑着说,“产量越来越高,耕地越种越肥,我们是发自内心地认可。”


作为我市主要的两大粮食作物,玉米秸秆实现了肥料化利用,而稻秆的综合利用却存在“短板”。为了破解传统整地埋茬不深、稻秆腐烂不彻底等问题,我市着力推广水田机械深翻,并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在实现稻秆全量还田的同时,拓展了水稻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


水田深翻有哪些优势?“开春后不用耙地了!翻完后的土地非常松软,更便于我们泡田打浆,直接进水就可以平地插秧,省了不少事。土壤肥力好、墒情好,水稻长势肯定差不了!”张凤财说,庄稼人心里都有本账,让秸秆还田代替化肥,相当于给土地吃了“补药”,而且“药效”长、有后劲儿。秋收后水田翻地,不仅能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吸热性,提高土壤肥力,还能将潜藏在土壤中的病虫害翻到地表,利用冬季低温将其消灭。



来 源:长春日报

编 辑:贾   薇

初 审:陈思秀

复 审:袁   博

终 审:谢晓晖